1933年12月23日生,重慶人。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一直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作,現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和北京串列加速器國家核物理實驗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學教授、中核集團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國防科工委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先后從事中子物理、裂變物理和重離子反應的實驗研究。為我國第一臺中子晶體譜儀和第一臺中子衍射儀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參與壓電石英單晶中子衍射增強現象的發現,并提出合理解釋。為國防需要測量部分重要核數據,提供若干測試手段和方法。系統研究自發裂變和中子誘發裂變的中子數及其與碎片特性的關聯,提供了高精度252Cf自發裂變的平均中子數,成為國際上"熱中子常數和252Cf自發裂變中子產額"這組重要初級標準中被收入的唯一中國數據。系統研究近壘和壘下重離子熔合裂變角分布,在國際上首先采用碎片折疊角技術實現將熔合裂變與轉移裂變分開,發現碎片角異性的異常現象,并參加提出理論解釋,最近得到國外實驗支持。在國外合作研究壘下重離子熔合反應的平均角動量激發函數和熔合勢壘分布中,首次揭示雙聲子激發引起熔合勢壘分布劈裂成三個峰,表明復雜的核表面振動影響壘下熔合增強。該工作成為這方面研究的一個典型工作。采用轉移反應作探針和發展ANC方法,首次研究穩定核激發態中子暈,觀測到12B第二,第三激發態和13C第一激發態為中子暈態,擴大了暈核研究范圍。
在國內外雜志發表上百篇文章,在國際學術會上提出16次邀請報告。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多項獎勵,1991年被評為核工業總公司優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獲何梁何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