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18-11-22
最近內陸核電是否在近期啓封話題趨熱,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官網WNN引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文件,為達到2050年升溫低於1.5℃,需要增建290 座機組約400GW,而反對者加碼不僅卡死內陸,連渤海灣也有”難以承受之重”,要的是絕對安全保障,連億萬分之一也不允許。但是業界面臨在建機組陸續完工,產業斷鏈外銷停滯和國際管制的嚴峻局勢,大呼不能再折騰了!好吧,科技是在進歩的,筆者近年已經寫過三篇稍露端倪,現在就直白一下,絕對安全是可以達到的。
自七十年代中期,美國麻省理工 采用航太工業的所謂 “或然率風險評估” Probability Risk Assessment (PRA) 理論,應用到核電站安全方面。計算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出事率,把所有部件失效、人為失誤加上天災外因,詳細加起來達到的整體失事率。例如民航機,近百年精益求精,其數徝可達到非常小,但是不是零。基本上人們出門不會怕搭飛機,對老舊機型或記錄不良航空公司是有戒心的。用這種方法算出, 當時核電站堆心熔毀的可能性大約是每萬年一次。1979 美國三哩島事件時全世界有四百馀機組,距60年代起步約40年 (且不管出事的是不到四個月新機),世界平均機齡約20年,所以400 x 20 = 8000,非常接近預估萬年一次,Rasmussen 教授因而沾沾自喜且名揚國際,PRA 於是成為舉世核電法定標凖。其後爲力求降低其值, 開發斦謂非能動式三代機,此值降低約一百倍,但永遠不是零。
以上理論對飛機火箭適用,但是對我們現用的第二、三代核機組有一基本數學誤區:就是它假定終極災難的 “不可逆轉性” (Irreversibility)。不久前長征5號第二次升空,不幸失敗舉國悗惜,痛定思痛嚴格審查應可找出事因,但改正後實在也難保證下次絕對成功。相對的核連鎖反應在功率運轉時變化慢緩,尤其輕水式堆心失控升溫時,有功率自然減緩特性,加上保護裝置自動停機,其后余熱迅速下降,永遠不會發生爆炸。不同於化學反應及機械碰撞意外,瞬間爆發無法挽回,且后果巨大不可收拾。
為什麼世界三大核災:1979 三哩島、1984 切爾諾貝利和 2011 福島還是發生?切爾諾貝利不是輕水式無此特性除外,三哩島後美國從教訓中學習到洩壓注水的必要,用法律規定 PRA 方法作電站安全的標準,除了美國一百馀機組 ,全世界除了日本以外幾乎所有都做了。很不幸,國人一向以為律己嚴厲又技術先進的東隣,只是翻譯閲讀查照歸檔。如果他們也嚴格執行 PRA 的要求,應該很容易發現福島 1到6號機的緊急柴油發電和電池位於面海的地下室裏,他們已考慮到海嘯的可能性,但只有6米高的堤防,攔不住14 米高的海嘯。在日本下議院調查報告裏,結論 “島國民族性” 墨守成規、尊重團隊精神和對長官指示從不質疑,事件發生純粹屬 “日本製造”。奇怪的是有些人專注到媒體宣傳的所謂 “福島50勇士”,如何發揮武士道精神捨己救機救國,進而延申為 “連日本人都做不到的事,我們更不行,早收攤子算了!” 的結論。 臺灣4站 7臺半機組已近全廢了,難道也要跟進?
彩票上億的大奨無論中獎率多低,開奨後中的幸運兒興高采烈,千萬人沒中罔然若失,都接受事實,這就是彩票不可逆轉的規則,不能允許任何人等到七八個數字搖出來,再拿張空白票子照填進去領奬。然而,算不上20世紀最偉大科技產業的輕水式核堆,卻被世人至今忽略它無比的優點,就是因變化緩慢并且逐漸減弱,這世界最寶貴的大奬—絕對安全—卻可以合理的在幾個鐘頭甚至幾天前, 用高速計算加人工智能程序在災難到達前示告,優秀的操作人員可以及時洩壓、注水,等於是填進中獎號碼,甚至一次不成功再來一次,永遠走在前面,終至平安冷卻。
所謂 “如果、萬一、一但” 核災發生則萬劫不復云云,實為唯心論的臆測,沒有必然發生的根據。如果最先進的核國家也沒什麼好辦法, 我們現在就找個好辦法:用早已成熟的電站仿真程式,開發一套人工智能 AI 系統,幫助偵測事故起點,預知后續狀況并且提供緩解方式。只要有多重及備份的電源、水源及高素質人員,完全有時間去校正事故,永遠避免輻射外洩。
人工智能 AI 系統早已普遍使用,下圖示 “人工神經網絡”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學習自動駕駛汔車,取材於 Tom Mitchell 1997 年版教科書 “Machine Learning”。 從駕駛座看前方路況,系統用左右兩個聲納探測器,記錄左右32和前後30共 960個影像神經元 (Neuron) 比重,時速在100公里以下時可以用AI 操作方向盤、油門和煞車,相對安全的自動行駛。如今特斯拉自駕車等已不是新聞,高擋的新車雖不自駕,也裝有比較簡單的防撞警示系統。
我們完全可以應用同樣的原理和工具,開發一套人工智慧診斷核電異常并改正的系統。簡介如下:
上圖左邊是輸入電站參數,用ANN中 “誤差反向傳播”(back propagation) 算法,得知右邊最重要的安全參數,例如堆心然料包鞘表面溫度,然后與已知大數據庫相關參數比對,如不一致則進入異常狀況,大數據庫為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故分析成果,包含機件、人為、天災等案例,預先輸入此系統,讓機器學習并且建立運算法則 (Algorithm)。其后步步為營,于是全盤掌控不在話下。我們已完成正常運轉時發生小破管泄漏的 AI 偵測演算法,下圖在降載 90%,穩壓器頂端泄壓閥發生泄漏,堆心熱功率為了補償熱流損失自動抽棒上升,人工神經網絡 ANN計算的功率比高速仿真和實際功率更大,ANN演算法明確指示并估算泄漏大小,操作員可及時采取應變措施。
同樣起源於美國麻省理工,自七O年代起最早領頭反核的 “科學家関心聯盟”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有全世界為數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會員,和不收一文企業捐款的獨立性。自兩千年代中葉改變其政策, 舍棄單純反核,改為監督政府核管執行,經常列席專項核安咨詢聼證會,其主管David Lochbaum 曾徵詢我公司,探索采用高速電腦分析可能性,我們就免費提供了,作他們自用工具。就在幾天前 (2018.11.9) UCS 全面改弦更張宣佈: 鍳於美國三分之一的核電站將於十年內關閉,暖化將極端惡化,建議開徵碳稅貼補非碳能源,包括核能免於過早除役。 該訊息可以很容易的在搜尋網站裏查證,所以國際主潮流轉了180度,要明查!
下一步是累積所有事故案例,建立AI 訓練整體算法,工作量當然很大,要反復測試確保整體運行和順,可偵測任何非預知的事故,然后接上實體電站測試,目標是在不影響正常運轉情況下裝上此附加系統,從此一勞用逸永保無災, 免得爭辯不休。新建機組自然附上此原裝系統,也算得上是新一代造福人類的重器。任重,事艱而道不甚遠,是完全可行的。
濮勵志簡歷
安徽安慶人,1946年生,臺灣大學物理系本科,英國 Manchester大學物理博士,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博士后, 核能熱工水力及輻射研究。1980 年任職擁有三里島的 GPU公司,參與二號機善后及一號機改良工程, 1985 年創辦 Micro-Simulation Technology 公司,專業核能仿真軟件開發,獲聯合國 IAEA及數十國百余機構采用。自1996年起,擔任 IAEA 年度 “Advanced Reactor Simulation" 講習班主任講席 Lecturer Director。
Dr. Li-Chi C. Po , Micro-Simulation Technology 經理; 10 Navajo Court, Montville, New Jersey 07045, USA, Tel: 1-973-263-7327 http://www.microsimtech.com/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