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核科普  > 公眾態度決定核電興衰

公眾態度決定核電興衰

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08-05-26

     ●核能作為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為人們提供了廉價清潔的新能源,但21世紀核能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于技術的進步,更有賴于公眾對核能的接受性。
  ●以往許多人認為,公眾對核能的爭議是對技術的不了解、缺乏理性的表現,因此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向公眾普及核能知識,加強溝通等方面;但實踐中卻發現,以技術上的觀點和評價去改變公眾看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持續的核技術的改進并沒有帶來公眾接受性的改善,其原因在于公眾與專家對風險的理解存在根本差異。
  公眾態度“左右”核電決策
  在日前舉行的以“核與輻射安全控制:工程技術與人文科學的結合”為主題的第277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核學會高級工程師劉長欣介紹說,核能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民用領域,被認為是繼化石能源之后新一代高效經濟的能源。從那時開始,各國都以極大的熱情開始了核電站的建設。比如,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里,美國核電機組就迅速達到上百臺,訂貨最多的一年超過30G。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石油危機導致世界經濟發展停滯、電力需求大幅度減少,再加上美國于1979年發生三哩島事故,瑞典、澳大利亞、丹麥等國紛紛停止核電站建設。進入21世紀,隨著能源供應趨緊以及現有核電機組保持的相當長時間的良好的運行記錄,東亞國家和美國、歐洲等正在計劃建設新的核電機組。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張作義指出,國際上已有的有關核電由盛轉衰的分析表明,雖然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低價天然氣大規模應用等對核電的停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公眾反對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決定停止發展核能的國家中,有些是直接由公眾投票淘汰核能的,如瑞典、瑞士、奧地利和意大利等國家;有些是以反核政黨得到公眾支持上臺后,由政府作出決定淘汰核能的,如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國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將公眾態度與核安全、經濟性、燃料循環與核擴散等并列為影響核電未來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員認為,公眾態度對一個國家核能發展的政策、技術、經濟性等問題都會產生影響。在政策上,國家決策不僅要考慮經濟成本,還要考慮社會成本。如果公眾對核能存在較大爭議,甚至引發沖突,其所造成的巨大社會成本是政府在進行換能決策時不得不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技術上,為了滿足公眾對安全的要求,政府會制定更嚴格的安全法規,提高安全目標。在經濟上,由于公眾反對,一些核能項目會在公眾的反對和質疑聲中被拖延或中止,同樣也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我國公眾核能支持率超過80%
  核能的公眾接受性是指公眾對發展核能的看法和接受程度。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從2002年開始到2006年,對我國公眾核能接受性情況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調查。調查顯示,我國公眾目前對國家發展核能非常支持,特別是最近三年,每年的支持率都保持在80%以上。
  一般來說,公眾對核能的知曉程度、對核能發展的態度以及對核能安全的評價,基本上反映了核能的公眾接受性狀況。調查顯示,我國公眾對核能問題的知曉程度比較低,76.3%的被調查者對核能問題“只是聽說過,但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71%的人認為我國核能科普知識“很少”或“比較少”。在對核能的發展態度上,80%的公眾目前對國家發展核能非常支持,但公眾對在當地發展核能的支持率大都在50%以下。

    安全仍然是公眾最關心的因素,調查顯示,32.4%的人認為“安全”是能源選擇時應首先考慮的因素。在對核安全的看法中,認為核能“非常危險”和“比較危險”的占26.2%,說明我國公眾對核能的安全性是基本認可。但絕大多數人認為,一旦發生核事故,其后果將十分嚴重。
  專家介紹說,美國是利用核能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核電發展之初到現在,歷屆總統大都非常支持核能發展。2001年,美國Gallup的調查結果是51%反對、44%支持。但歷次調查還發現,雖然美國公眾反對新建核電站,但他們對核能未來的作用多數持積極態度。英國、加拿大等許多國家的情況也與美國相似。
  公眾接受性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
  劉長欣等認為,雖然核能的公眾接受性問題源于對核能安全和廢物處理的擔心,但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因素。以往許多人認為,公眾對核能的爭議是對技術的不了解、缺乏理性的表現,因此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向公眾普及核能知識,加強溝通等方面;但實踐中卻發現,以技術上的觀點和評價去改變公眾看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持續的核技術的改進并沒有帶來公眾接受性的改善,其原因在于公眾與專家對風險的理解存在根本差異。專家是通過計算來得到風險大小的,而公眾對風險的看法并不主要取決于風險的技術統計數值,而是受到很多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核能的公眾接受性是一個涉及社會、技術、心理、公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交叉性課題。因此,要改變核能的公眾接受性,首先就要理解公眾對風險的認知規律,并使核能的技術安全目標也符合這些規律。
  由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各國核能接受性不盡相同。核能公眾接受性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處于低迷狀態,至今仍未走出低谷。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全球18個國家18000人進行的一項大范圍的調查顯示,62%的被調查者同意現有核電站繼續運行,但59%的人反對建設新的核電站,相對而言,韓國、印度、美國等國家對新建核電站的支持率較高。專家認為,中國的核能發展正處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之中,因此一方面要珍惜這個環境,加快我國的核電事業發展;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視核能公眾接受性問題研究,加強社會學理論研究、民意調查、核領域的溝通,鼓勵公眾參與決策,只有通過技術和非技術的共同作用,我國核電事業的持續發展才會得到保證。

 

上一篇:能源事故隱患
下一篇:核電的潛力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