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切爾諾貝利  > 用紀念持敬畏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5周年

用紀念持敬畏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5周年

來源:新浪 發布日期:2011-04-27

編者按

      福島核泄漏事件的發生,讓人們關于25年前切爾諾貝利的記憶更有了切膚之痛。人們發現:人類雖然可以創造高超的科學技術,卻往往缺乏完全駕馭高科技的能力。越現代的生活就藏著越多的不安全因素,人類越發展,就越明白想戰勝大自然是不可能的,再發達的技術也做不了人類生活的“安全罩”。 但我們拒絕不了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紀念過去的災難,不是要讓我們停步不前,只是為了提醒人們,前進的路上,敬畏之心不可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會看到世界上會有更多的人口出現,資源更加短缺,要解決這些問題當然還是要依賴于科技進步。但人類的生存之道并不僅僅只包含科技,它的范疇要比科技大得多。在怎樣向我們生存的環境學習方面,看問題的方式不能僅僅局限于科學技術.

 
      作為一種新型能源,“核電”有著無可比擬的魅力——穩定性高、壽命長、低污染且單位成本最低,在解決資源緊缺、改善環境質量方面具備明顯優勢。 然而就是這樣的重要能源,其重要性卻很容易因為一場事故大打折扣——無論是25年前的切爾諾貝利,還是正在進行中的福島。一邊是核電站的核泄漏帶來的世界性風險,一邊是核電的能源過渡支撐作用和低廉的發電成本,在舍與得之間,核電的安全保障,長期看仍將是世界難題。 也許,正如“多利羊之父”伊恩-威爾默特所說:任何技術都會有缺陷,不可能完全去控制它。但我們不能就此因噎廢食而不做任何的嘗試。科學的價值在于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人類從科學進步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相較于新技術帶來的風險,人類的固步自封更可怕。 難以保證“萬無一失”,卻不能因噎廢食,心懷敬畏無疑是一種負責人的態度。技術的發展讓我們這代人的生活比歷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更好,新技術讓我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生活方式的提升。它已經使我們生活得更美好,而且在未來也會如此。

人們對“核”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變化

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在美國建成

      科學家們終于能夠神奇地將核裂變這個面目猙獰的“魔鬼”控制于股掌,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時的廣島和長崎,首次展示了利用核裂變殺人的可怕手段。這時,人們更多的是對“核”的巨大威力感到神奇與恐懼。    

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蘇聯奧布靈斯克核電站建成

      從此,核裂變不再是戰場上冷血的殺手,它以核能源的面目出現,成了經濟發展的動力,搖身一變為人類的伙伴。人類對于科技與未來的掌控的自豪無可厚非的膨脹起來。 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這座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發生大爆炸,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露,31人當場死亡,在隨后的多年內,又有數萬人陸續死于這場核事故。同時,事故使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等眾多地區遭到核輻射的嚴重污染,由此所帶來的長期影響無法估計。人們對“核”的恐懼感達到頂點。

      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這次事故以前,技術進步,人們對核電的信心逐漸恢復到高點,世界各地核類到底該怎樣看待核能?核電,廢還是不廢?

每次悲劇的產生,都是在人們放松警惕的時候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受石油危機的影響,核電經歷了一個大規模高速發展的階段。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陰霾,又讓核電發展陷入低谷。21世紀以來,隨著越來越嚴重的能源危機,核能重新受到青睞。面對能源危機與核能安全的雙重拷問,人們就是這樣在糾結中艱難地尋找著可持續發展之路。 然而,切爾諾貝利的夢魘過去25年的時候,又出現了福島。當拿福島和切爾諾貝利相比較時,重返普里皮亞季的塔塔爾丘克說:“兩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實際上,我們在1986年遭遇了高輻射和信息閉塞的情況,這回重演了。”——每當我們放松警惕的時候,事故就又回來了.

曾經“最安全、最可靠”的切爾諾貝利

      如果沒有那場事故,普里皮亞季一定是蘇聯的驕傲。這座位于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模范小城,離首都基輔只有140公里。小城的人們一度都為擁有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而感到驕傲,因為它是原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直到1986年4月26日的來臨。
曾經“無事故無損傷”的福島核電站

      如同著名的貫穿日本的新干線,自上世紀50年代日本重啟核戰略以來,17座核電站,55個核反應組,在日本國民心中創造了“無事故無損傷”的神話。福島核電站是目前世界世界最大的核電站,福島第一核電站本來是最讓日本人自豪的一個核電廠。無論是核電技術還是核電安全專利,日本都在全世界領先.

廢核也許并不現實,但人們應該有所敬畏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大爆炸,當局用混凝土及鋼筋制成的臨時石棺封閉反應堆。但在2008年,核電站西面外墻在遭受長年自然侵蝕后,開始倒塌,工作人員只能利用支架支撐。如今,石棺“壽命”只剩下5年,而輻射至今仍在泄漏,烏克蘭政府不得不集資興建新的保護罩。可以說,25年來,切爾諾貝利核問題仍未徹底解決。

      此外,核電站還有不少技術問題沒有解決。例如核心問題:核廢料的處理。并且,即使最新的技術能確保正常運作幾乎不可能出意外及抵御大部份天災,即使理論設計很完善,實際建造和運作也容易有人為的疏漏。
 
      然而另一方面,從長遠發展前景看,核電是目前人類所知的綜合來說較佳的能源技術。既要“安全”,又要“能源”,人類似乎陷入了無奈。無奈之余,先學會適可而止吧。“廢核”或許并不現實,但應該有所敬畏。無論什么時候,面對不確定性,人類都要為自己留一條后路。

無論如何,“安全”都是第一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湯紫德說,“被描繪成核災難的切爾諾貝利,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之后,世界核電技術的進步和安全理念的更新因此而加速了”。他說,我國核電安全監督的法律法規比較嚴密,但是在執行中不夠硬,很多時候往往會先考慮經濟利益,而把核電發展的安全性放在次要地位.

      科技越發展,不可控的因素就會越多,“萬無一失”不存在我們不得不承認,科技發展的安全性其實是難以確保的。有些時候,人力以為可以駕馭科技,但隨后卻又發現,科技的自我演進很可能超越了人力所及。哲學家海德格爾就認為,人會被技術奴役,存在遭受危險,而這危險源出于技術之本質。

      其實,不只是海德格爾,許多哲人都曾對科技文明的“雙刃劍”有過深沉的反思。表面看是由人類主導的科技,可能反過來奴役人類,甚至傷害、摧毀人類。人的“聰明”有可能破壞人類的命運與前途。 科學的探索很難因為一次失敗或某個環節不完善就止步不前。比如,人類為科學利用太空,發射過程中不乏出現意外事件,但并沒有阻止人類繼續探索太空秘密。

      在某種意義上,日本目前正面臨著的核安全危機,充滿了警醒的意味。協同國際社會之力去控制危機,避免事態繼續惡化,可以說是當下的第一要務。但這場核安全危機的警示意義絕不該停留于單一的核電事業發展,而是應延伸于未來各國所謂的科技高地爭奪戰中。以敬畏之心去重思科技革命,人類才有可能避免一再陷入“進步的恐慌”。

編后語

      25年前發生于蘇聯切爾諾貝利的核污染,是核電發展歷史上悲愴的一頁,切爾諾貝利至今仍是一座死城。今天發生于日本的核安全危機,則是在揭開傷疤,提醒世人該以怎樣的態度去敬畏科學,敬畏自然。

      正如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常務理事曼派耶指出,發生在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事故既是結束,也是開始。這次事故造成的沖擊波貫穿整個核工業界,它標志著相互隔絕習慣的終結和通過國際合作聚精會神保安全的新習慣的開始。自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以來,核工業界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不能停頓和認為成功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應當把這些歸功于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記憶。

      重要的是,保持敬畏,謹慎向前。我們顯然不希望,人們對安全的認識,是一步一步通過事故來獲得的。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