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奇蓁院士:核電建筑要可靠 技術創新不可少
來源:中國能源報 發布日期:2018-09-19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團科技委主任葉奇蓁近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核電廠建構筑物可靠性與抗震性能評價技術交流論壇”上表示,核電廠建筑結構對核電安全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抗震和抵御商用大飛機撞擊,今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未來核電廠建設的重點是減少技術上的制約,尋求創新,既能保證安全,又能做到經濟。”
據業內專家介紹,核電作為世界上最龐大、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安全要求最苛刻的工程,與普通民用建筑不同,其設計和建造除要求更高的安全性外,還要具備屏蔽功能,一旦發生核事故,能夠作為最后一道防線,將核輻射物質封閉在結構內部。而核電廠建構筑物主要分為核島建筑和常規島建筑兩部分,其中核島建筑中的反應堆廠房——安全殼,是核電廠的核心建筑。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建設核電,歷經近30年發展,目前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我國核電建設的特殊性,多年來引進了多個國家的核電技術,包括法國的M310、加拿大的CANDU6、俄羅斯的WWER、美國AP1000等。同時,自主設計建造了秦山一期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
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由于技術路線不同,堆型多樣,我國核電廠相關建構筑物的結構型式、建設標準、驗收準則均有很大區別,因此針對核電廠建構筑物的長期可靠性和抗震性能的鑒定方法和評價標準顯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提高安全分析和鑒定評估技術水平,建立安全分析、檢測鑒定和評估技術標準體系,對核電廠建構筑物的安全運行和延壽具有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竹舟介紹,核電廠內部的設計缺陷、設備故障、人為誤操作,外部的火災、爆炸、飛機墜落、恐怖襲擊等人為事件和地震等自然災害都可能引發核事故。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核電廠防止商用大飛機撞擊也列入了嚴格的模擬測試中。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各國更加重視核電站建設的安全性,對建筑結構的安全質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討會上,中冶建筑研究總院國家工業建構筑物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副總工程師榮華具體介紹了“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安全殼模型試驗。據她介紹,安全殼是整個核電系統中最重要的構筑物,也是全壽期內不可更換的構筑物,對核電廠安全性的監測和評估尤為重要。而“華龍一號”1:4安全殼模型的實驗意義在于:驗證設計的合理性、通過對整套監測系統的研發和驗證確保整個安全殼在全壽期內的安全性、將多年來積累的技術問題進行解決,以及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對管理施工進行指導,對實際工程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生態環境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副司長周士榮看來,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覆蓋核電廠鋼結構設計、建造、調試、維護、延壽等全壽期的完整標準體系,在已建核電廠內鋼結構的定期安全審查、延壽等相關工作中,也面臨諸多難題。對此,我國在技術標準和工程規范方面需重點發力。
據了解,2017年7月,住建部標準定額司發布《核電廠建構筑物維護及可靠性鑒定標準(征求意見稿)》。今年5月,住建部發布《核電站鋼板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今年6月,國家標準《核電廠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送審稿)》通過了住建部組織的專家評審,將填補了我國核電廠混凝土結構標準體系的空白。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