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核”重組將會如何影響全球核電格局?
來源:中新經緯 作者 李鵬飛 發布日期:2018-02-06
1月31日,國資委發布公告:“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公告內容簡短,不足百字,但將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中核集團與中核建設集團的垂直整合,無形中讓國內核電工程領域的新勢力有了更多市場機會,核電站建設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雙核”重組聯動,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步伐會更快、更高效,這必將影響全球核電競爭格局。
國內核電工程領域或將逐漸進入群雄逐鹿階段
“雙核”重組對國內核電產業鏈不同環節上企業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
首先,在核電站投資運營領域,中核集團、國家電投、中廣核“三足鼎立”的態勢不會發生明顯改變。盡管“雙核”重組會顯著增強中核集團的綜合實力,其資產規模、業務范圍都會有較大幅度的擴張,但在國內規劃建設的核電站投資方幾乎都已確定的條件下,未來10年內,這三家企業的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的裝機容量會基本保持不變。所以,國內核電產業鏈上電站投資運營環節的現有格局將會延續。當然,未來如果中核建設集團掌控的高溫氣冷堆技術在產業化應用上實現突破,中核集團在核電站投資運營方面就有可能形成較大優勢。
其次,在核電站投資運營格局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雙核”重組不會對核電站設計、核電設備制造這兩個環節的企業產生重要影響。核電站設計機構和核電設備制造企業是為核電站投資運營企業提供服務和產品的,既然“雙核”重組不會顯著改變其三大客戶之間的關系,那么這次重組或許也就不會對其造成不利影響。
再次,核電工程建造領域的新勢力迎來了難得發展機遇,國內核電工程建造環節的競爭性將顯著增強,核電站建設成本或將會因此而逐漸下降。長期以來,中核建設集團都是我國核電工程建造領域的絕對主導者,是全球領先的核電工程建造企業。盡管近些年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中國建筑在核電工程建設市場的占有率持續提高,但它們主要從事常規島和輔助系統建造。在核電站的中樞——核島的建設和安裝上,中核建設集團依然遙遙領先競爭對手。國內在建的20臺核電機組中,除陽江核電站5、6號機組,榮成石島灣核電站2號機組,防城港核電站3、4號機組等少數機組的核島建設安裝工程由中國能建、中國建筑負責實施之外,其他在建機組的核島建造工程依然由中核建設集團承擔。可以預見,中核建設集團與中核集團重組后,在安全性能夠得到確保的條件下,國家電投和中廣核或許會更傾向于將其投資的核電站建造工程發包給中能建、中電建、中國建筑等獨立的第三方核電工程建造企業。核電工程建造領域新勢力的逐步壯大,會持續增強這一環節的競爭性,從而推動核電站建設成本不斷降低。
重在改變全球核電競爭格局
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全球核電發展陷入低谷。近年來,盡管依然還有少數國家和地區在推行去核電,但整體上,世界核電已逐步進入新一輪重啟復蘇周期。其中,日本恢復重啟部分核電機組,英國已啟動建設新機組,巴基斯坦、越南等一批無核電發展中國家正在建設、計劃建設或擬建核電機組。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NA)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1月1日,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47臺,在建機組58臺,已獲批準且建設資金已到位(或有鄭重承諾)、大部分將在未來8~10年內投運的計劃建設機組157臺,有明確計劃或廠址建議、大部分將在未來15年內投運的擬建機組351臺。總計超過500臺的計劃建設和擬建核電機組,將會形成數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雙核”重組將會大幅提升我國核電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強力助推中國核電“走出去”。2年多前,我國就已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出口至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落地生根”。但相比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Rosatom)等全球核電巨頭,我國核電企業在海外市場開拓方面仍然處在追趕階段。未來一段時間,除中國外,計劃建設和擬建核電機組增速最快的是無核電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由于核電站設計和建設經驗匱乏,會讓這些國家主要采取工程總承包(EPC)的方式發包其核電站建設項目。
在工程總承包(EPC)競爭中,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總包企業的技術水平、供應鏈整合能力、融資成本、施工管理水平等。中核集團與世界級核電巨頭相比,在技術水平上各有千秋,供應鏈整合能力略有不足,融資成本不相上下,施工管理稍落下風,畢竟中核集團在國內投資運營的核電站都是由中核建設集團承建的。因此,中核集團要以工程總承包(EPC)的方式大量承接海外核電項目,不管是采用E+P+C(設計+采購+施工)模式,還是采用E+P+CM(設計+采購+施工管理)模式,都需要迅速提升其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工程建造水平。
在短期內,中核建設集團與中核集團重組后,前者在核電工程建造領域30多年積累的經驗,或許能夠讓后者獲得足以改變世界核電競爭格局的核心能力。另外,從長期來看,核電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基礎設計、設備制造、工程管控等環節相互配合,共同優化。目前三代核電設計工作還在不斷優化之中,“雙核”重組使我國有條件建立更加高效的核電站基礎設計—設備制造—工程管理協同創新體系,從而持續提升“華龍一號”的產業化能力及其質保體系。這將會成為中國核電產業由大變強的重要推進器。
【專家簡介】李鵬飛,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產業經濟,研究方向涵蓋新產業及新技術應用。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