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北京簽署《技術合作國家計劃框架》和《關于安全、和平利用核技術領域教育培訓合作的實際安排》。簽署的文件都有哪些亮點?對于我國以及全球核能事業安全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黃平。
深化核領域全球治理和人才交流合作
記者(以下簡稱“記”):近日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了兩份合作文件,其主要內容是什么?都有哪些亮點?
黃平(以下簡稱“黃”):國際原子能機構主要職能為,一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授權對全球民用核材料與核設施實施核查,防止核武器擴散;二是向成員國提供技術援助,制訂核領域標準導則,促進核能和平利用。IAEA技術合作項目是IAEA向成員國提供技術援助的重要渠道,主要通過專家服務、人員科訪、進修、研討會議等方式,幫助成員國解決在核能與核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國家核基礎能力,促進核事業可持續發展。
這次簽署的兩份合作文件,一是《技術合作國家計劃框架》,是我國與IAEA在技術合作領域開展合作的重要規劃性文件,對于指導后續中國技術合作項目設計、申報、執行和評估具有重要作用。《技術合作國家計劃框架》涵蓋核與輻射安全和安保、糧食和農業、人體健康和營養、水資源和環境、能源和工業、核燃料循環領域、核科學技術基礎研究和能力建設等七大專題領域,明確未來擬通過IAEA技術合作渠道開展合作的優先領域、合作重點、合作方式、預期投入、產出、成果、項目監測和評估等。我國堅持“有取有予”參與IAEA技術合作計劃,《技術合作國家計劃框架》也介紹了我國在各個專題領域的技術能力,供IAEA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時參考。
二是《關于安全、和平利用核技術領域教育培訓合作的實際安排》。隨著我國核科技產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越來越多國內高校希望與IAEA加強交流合作,IAEA亦希望充分利用中方在核科學教育培訓領域的優勢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安全發展、和平利用核技術的需求。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牽頭統籌協調國內優質涉核高校及科研院所資源,與IAEA簽署合作實際安排,得到了國內有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積極響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4所高校,以及核工業教育學會、中核集團核工業學院、國家核安保技術中心等已經加入進來。
在該實際安排框架下,各高校將與IAEA合作開發教材和培訓課程,聯合舉辦會議和講習班,開展進修培訓、科學訪問、長短期在職培訓、案例研究、實地參觀和研學活動;合作制定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計劃并培養青年后備人才;參與IAEA專家工作組為成員國提供技術援助和支持,為IAEA及成員國就案例研究、國家項目和能力建設提供技術支持或專家服務;利用中方實驗室和研究設施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核能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源培養。
此外,在國家原子能機構的推動下,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在此次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訪華期間,與IAEA啟動新一周期核技術糧食與農業應用協作中心合作;中核集團旗下的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也將與IAEA簽署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核電項目及核燃料循環設施運行績效的合作安排。
以實際行動支持IAEA推動“原子造福全球南方
記:您剛才提到,此次簽署的合作文件之一是《關于安全、和平利用核技術領域教育培訓合作的實際安排》,為什么要簽署這份合作文件?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黃:長期以來,我國與IAEA在教育培訓方面開展了多維度、深層次合作,對推動全球核能事業安全發展、提升各國核技術應用水平、促進國際核科技人才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實際行動支持IAEA推動“原子造福全球南方”。
此次簽署《關于安全、和平利用核技術領域教育培訓合作的實際安排》,一是有利于深化國內高校、科研院所與IAEA在核領域全球治理、科技創新領域的人才交流合作。習近平主席指出,國際組織是踐行多邊主義的重要平臺、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核能發展逐步邁入世界舞臺中央,越來越多國內高校希望同IAEA加強合作,拓展與其他國家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核科技交流合作,為我國核工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的核專業人才。
二是有利于利用我國內優勢教育資源,為其他國家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核能可持續發展培養專業人才。習近平主席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萍蓟A薄弱、專業人才短缺是全球南方國家核能發展面臨的共性挑戰。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為“一帶一路”沿線20余個發展中國家培養了300余名和平利用核技術領域的高水平專業人才。通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核能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是IAEA合作的重要受益者、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事務的重要貢獻者
記:2024年是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40周年。請介紹一下過去數十年雙方合作取得哪些成果?
黃: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與IAEA合作。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牙核安全峰會上表示,中國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其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核安全能力。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華盛頓核安全峰會上強調,我們要以國際原子能機構為核心,協調、整合全球核安全資源,并利用其專業特長服務各國。
2024年9月,李強總理在中國加入IAEA 40周年之際向IAEA第68屆大會致賀信,高度評價雙方在核能開發利用、核安全與核安保、保障監督與防擴散等領域的合作成果,以及雙方合作對全球核能治理和發展的重要貢獻。李強總理在賀信中表示,中國愿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其他成員國進一步加強合作,攜手推動全球核能治理更加公正合理、核能發展更加普惠包容、核能合作更加開放有序。
回顧過去40年,我國是IAEA合作的重要受益者。上世紀80年代,我國民用核能發展之初,通過IAEA的技術援助引進了先進的核安全、核應急標準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核電運行管理和核安全監管骨干;通過參與IAEA組織的國際同行評估、專家咨詢服務及技術交流培訓等活動,逐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較為完備的核安全、核安保、核進出口法規和監管體系,為核能安全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40年來,我國累計實施IAEA技術合作國家項目200余個,參與地區和跨地區技術合作項目300余個,為我國核能與核技術發展積累了豐富知識經驗、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我國是IAEA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我國積極參與IAEA主導的核安全、核安保、核保障的國際核法律體系建設和標準導則制定,以及核數據、反應堆、核燃料等信息共享和經驗反饋機制,我國向國際核信息系統提交的文獻數量2024年首次位列第一,為全球和平利用核能事業安全、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依托國內優質資源平臺,積極響應IAEA提出的“原子促進凈零排放”“核能協同與標準化”“人畜共患病綜合行動計劃”“希望之光”“原子用于糧食”等旗艦倡議,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用核能與核技術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我國是IAEA事務的重要貢獻者。2016年以來,我國與IAEA及有關國家合作,相繼幫助加納、尼日利亞完成高濃鈾微堆低濃化改造,為減少國際高濃鈾使用、降低核安保與核擴散風險作出重要貢獻。我國與IAEA合作在華設立了核醫療、核農學、核安全、核安保的8個協作中心;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累計資助近30個發展中國家的300余名學生在華接受核能與核技術相關專業碩博士研究生教育,為發展中國家培育核能和核技術領域的人才,加強基礎能力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與IAEA攜手推動原子用于和平與發展、造福全球南方
記:展望未來,國家原子能機構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事務主管部門,對繼續拓展雙方合作有什么規劃與期待?
黃:國際原子能機構是全球核領域合作的中心,其宗旨是“原子用于和平與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原子能機構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深入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與IAEA攜手推動原子用于和平與發展、造福全球南方。
一是踐行全球發展倡議,推動核能發展更加普惠包容。推動中國—IAEA—發展中國家三方合作機制落地,實施打造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示范合作項目,讓中國的核科技發展更好地惠及周邊國家。
二是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推動核能治理更加公正合理。加強核安全、核安保國際同行評估合作,助推我核工業高水平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加強新質新域核安全、核安保合作,攜手應對傳統、新興風險挑戰。
三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核能合作更加開放有序。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向世界傳遞中國安全發展、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理念、文化,為國際核能發展合作貢獻“正能量”;攜手推動核科技傳承和創新,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為全球南方國家培養更多核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