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核集團 發布日期:2018-03-13
福島核事故距今已整整七年。七年,足夠讓人銘記。
后福島時代,中核集團在保障我國核安全,穩妥推進我國核工業發展都經歷了哪些思考,進行了怎樣的改進,又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未來目標又是什么?
這場記者見面會告訴你答案。
將1月15日設立為國家核科學日
人民日報:能否談一下設立中國核安全學會詳細設想?
王壽君:核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和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核工業要安全發展。我今年有兩個提案,分別針對核安全文化認知不同群體。
提議將1月15日設立為國家核科學日,并以設立核科學日為起點,在社會民眾中開展系列核科普活動,讓更多人不再談核色變,進一步了解核和核的進步,為核能發展創造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
建議成立中國核安全學會,為涉核單位和人員,搭建核安全領域共享平臺,有助于核行業發展;有助于踐行構建國際核安全體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承諾;有助于建立信息公開機制,搭建互信橋梁;有助于跟蹤國際前沿動態,分享先進科技成果。
合并重組效應1+1>2
人民網:兩大集團實施重組后工作怎樣安排,下一步如何改革,將給行業帶來什么影響?
王壽君:兩大集團實施重組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新時代核工業發展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和國防科技工業改革、推進核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核工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
十年前兩大集團就提過合并。我們是上下游關系,不存在合并后大的整合。國家批準兩大集團重組將產生1+1>2的效果,這將為核工業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求、實施“走出去”奠定堅實基礎。
顧軍:兩大集團重組合并是一個比較自然的過程,重組的目標是參與全球競爭。這符合國資委對央企戰略重組要求,有利于加大我國核工業資源整合力度,促進核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有利于集成優勢資源,打造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綜合性核工業集團,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核電“走出去”。
希望國家出臺政策讓核電基荷或滿負荷運行
新華社:面對核電消納,中核集團是怎樣應對的?如果降功率運行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有無影響?
余劍鋒:發展核電是國策,中國發展核電應該堅定不移。完整核工業產業體系需要持續不間斷地發展,這是提高我國綜合實力和國家能力的重要因素。
國家出臺了《保障核電安全消納暫行辦法》,但還沒有完全得到落實,所以希望國家出臺更加嚴格的政策有助于核電基荷運行和滿負荷運行,使核電進入良性循環的道路,保證不斷建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經濟性、安全性,為國家提供安全可靠經濟的清潔能源。
同時建議把核電作為基荷能源的一部分,把核電提高到和水電、風電、太陽能同樣的位置進行政策性支持,配合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形成良好的能源結構。中核集團愿意在特定地區適當參與調峰。
中國核電運行建設水平國際領先 已超越美國
《能源》雜志:中核集團為何建議應盡快啟動并核準6-8臺核電機組,如何解讀新發布的能源指導工作建議。
余劍鋒:在中國核電運行方面,秦山一期30萬千瓦機組和秦山二期1號、2號、3號機組的WANO綜合指數為100分,排名世界第一。我們國家的運行和建設水平國際領先,可以說是超越美國。所以說發展核電勢在必行。
羅琦:國家能源局提出今年將核準6-8臺核電機組,這符合中國核電發展意愿,同時也符合中國核電發展預期。核電發展一直以來是國家戰略,“一帶一路”沿線上60多個國家亟需核電“走出去”做出貢獻;“中國制造2025”需要核電拉動國家制造業的發展;國家打響“藍天保衛戰”、解決環境污染等問題需要核電發展。核電的可持續發展是確保我國核大國地位、搶占核領域制高點的重要一環,發展核電符合國際發展規律。
《英才》雜志:對核能在替代傳統能源包括其他類型能源方面有著怎樣的預期?
余劍鋒:從物理和哲學層面講,人類目前能發現最大能量的地方就在原子核,人類社會要進步,核能就是不能停步的技術,核能發展要堅定不移搞下去。
我認為核能能否替代常規能源,至少在儲能技術出來之前,核能是最佳選擇,即使儲能技術研究出來,也需要清潔的基荷能源做保障。核能作為清潔能源,沒有任何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環境改善、霧霾治理等都有著很積極的影響。這次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提到30萬千瓦以下火電都要停掉,最好的選擇是由核電替代淘汰的火電,進一步降低火電比例。
原子能法出臺已經基本具備條件
中國改革報:未來原子能法出臺將對行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顧軍:核領域是關系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領域。從國際經驗看,用法律手段促進和規范原子能研究、開發和利用活動,是核大國和開展原子能和平利用國家的普遍做法。
經過六十多年發展,中國核工業已經進入了從核大國到核強國的新時代。在新的要求下,如何從法律層面對中國核工業發展進行指導成為關鍵之一。盡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還缺乏一部基礎的、全面的、能夠規范整個行業的原子能法。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原子能法出臺已經基本具備條件。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也是軍民融合戰略產業。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國制造2025,核工業不可缺位。如何讓更多公眾了解核、接受核、支持核,亟需從法律層面對核工業發展做出比較明確的指導。
此外,我國批準加入了多項核領域國際公約,加快原子能法出臺,也是中國從法律角度,彰顯中國作為核大國承擔大國責任、履行大國承諾,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推動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加快中國核工業“走出去”的具體體現。
中國核工業全產業鏈“走出去”有底氣
第一財經電視:請問中核集團2018年海外產業布局有些什么計劃?
劉巍:我們對華龍一號“走出去”充滿信心。中核集團海內外共在建4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是全球唯一按照進度計劃建設的三代壓水堆核電項目。
從國際核電市場需求看,共有72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其中在“一帶一路”上的國家有41個,“一帶一路”周邊還有11個國家正在發展核電。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到2030年前全球將新建機組約300臺。“一帶一路”國家和周邊國家將占到新建機組數的約80%。中國核電已經成為中國“走出去”靚麗的名片。
李子穎:完整核工業產業鏈是中核集團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大優勢。2017年,中核集團與沙特地調局合作開展沙特鈾釷資源評價項目,項目進展順利。2018年1月29日,該項目在1.7片區開鉆第一鉆,拉開鉆探工作序幕。中沙兩國在核領域有著廣闊合作空間,可實施產業對接。中核集團希望與沙特繼續開展鈾釷資源項目二期合作,加強核電領域合作。
新型離心機投運將保障中國核電發展
中央電視臺:目前離心機的新技術已經研發成功,這將為行業帶來什么樣的意義?
王黎明:這標志著國產鈾濃縮離心機實現了升級換代,具備大規模商用條件,技術水平、經濟性進一步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一代鈾濃縮離心機的研制和工業化將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國際鈾濃縮領域的地位和競爭力,是中國核能發展燃料供應的重要保障,對提升核電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華龍一號在參與國際競爭時,可以穩定地提供自己的核燃料,將大大增強國際競爭力。一個核電站壽命是幾十年,一個核電站投運之后,燃料的供應也會是幾十年,這對于推動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會有很大幫助。
《能源》雜志:乏燃料后處理產業國家應從哪些方面進行統籌規劃?
朱紀:乏燃料后處理是核工業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目前核燃料循環上的短板,希望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一是要堅持閉式循環這一基本原則不動搖;二是在西北建立國家實驗室,將后處理科研工作提高到國家層面上給予支持;三是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談判目前已經到了最后一公里,希望國家能繼續給予支持。四是國家已經啟動重大專項,希望有關部門統一協調部委方面的問題。五是希望以后處理為切入點,在西北建立核工業軍民融合示范區。
中國目標是建設世界最先進的核工業
《英才》雜志:很多企業想進入核能行業,請問開放門檻,行業還需要完善哪些規則和內容?
余劍鋒:中核集團是個開放包容的企業,希望所有行業都能參與到國家核工業建設體系中。我們不搞封閉建設和研發,中核集團希望成為牽頭、引領核工業技術發展、建設核工業完整體系的集團。我們希望所有的科研單位、科研院校包括研發機構以及民營企業和我們團結一致,把我國核工業水平推向更高臺階。
國內我們歡迎所有行業參與并投資核電。中核集團不止有核電,海上核動力、低溫供熱堆、核技術應用等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希望感興趣的行業企業都來洽談合作,我們是開放包容的企業,希望能和大家攜手共進把中國的核工業建設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核工業。
“燕龍”堆已具備產業化能力
中國電力報:去年年底中核集團發布了“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請問“燕龍”有什么優勢?目前進展如何?
錢天林:“燕龍”是中核集團在泳池式研究堆五十多年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針對北方城市供暖需求開發的一種安全經濟、綠色環保的堆型產品。據測算,一座400MW的“燕龍”低溫供熱堆,供暖建筑面積可達約2000萬平方米,相當于20萬戶三居室。目前已經具備產業化能力,示范工程已完成方案設計,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工作。建成后可以為我國東北華北西北供暖,助力環保,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做貢獻。
中國電力報:核技術生產和應用能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哪些新動能?
萬鋼:核科技可以在改善人民生活和健康方面做很大貢獻。我呼吁加快大型放射治療和診斷設備國產化、產業化發展,促進核技術為人民幸福生活做出更大貢獻。相比于發達國家,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還非常小。“一帶一路”沿線人口約44億,如果這一區域核技術應用發展可以達到美、日的水平,將是一個約4萬億的巨大市場。中核集團在鈷-60等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藥品、成像裝置、探測器、加速器技術等方面具有特色和優勢,合作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
核工業強國離不開強大的核基礎科研能力
科技日報:中核集團本次兩會為什么要提出加強核科技基礎研究的提案?
段旭如:核基礎科學是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三大產業發展中的基礎科學問題,是核事業生存與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標志。
新時期我國要建設核工業強國,必須要有自己領先的核心技術,更離不開強大的核基礎科研能力。我們建議加強核科技基礎研究,制定與我國核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核基礎研究中長期發展規劃,對國內相關研究院所、高校的研究資源和優勢進行有機整合,加強核基礎科研設施建設及運行的投入,推動核技術體系的發展。此外,還建議在西北建設核領域國家實驗室,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帶動我國核技術全面發展。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