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核電行業人才戰役悄然打響

核電行業人才戰役悄然打響

來源:科學時報 發布日期:2010-12-01

    張強(化名)是某高校2006級核電專業的學生,眼下正是畢業生踏上工作崗位之際,可他卻開始為自己的未來犯愁。

  “班里的同學很多都找到工作了,但不少同學都轉行做其他的了。我希望找一個跟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張強日前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像張強一樣畢業于所謂的“熱門”專業還未找到理想工作的學生不在少數。但是,一般的學生都迫于生活壓力放棄理想,轉戰其他行業。

  然而,這樣的調查結果多少讓記者有些意外。

  近年來,國家大力鼓勵發展新能源,核電也自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內企業紛紛上馬核電項目,并急呼缺少核電人才;而普通高校的學生經過四年的專業學習,最后需要走上工作崗位時,卻“報國無門”。

  一邊是畢業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邊是企業高喊人才缺少。這樣的局面讓人頗難理解。

  “其實,出現這樣的問題并不奇怪,由于核電領域專業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學生沒學到真本事,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必然的。”華北電力大學核科學與工程院院長陸道綱對《科學時報》記者說。不過,“核電專業畢業卻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更多集中在那些根本不具備辦學資質和條件、盲目開設核電專業的學校。”陸道綱話鋒一轉。

  核電人才缺口量仍很大

  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未來10年內,國家每年平均要開工建設5~8臺以上的核電機組,預計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核電容量將達到1800萬千瓦左右。

  據估算,每年對核電的設計,制造,工程建設,運行和管理,科研等人才的需求有數千人,而全國所有開設核工程專業的高校2007年畢業生總量不超過500人。目前,我國核電行業技術人才和相關的工程管理、金融、財務、商務談判人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短缺情況。

  “現在核電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非常缺人,不光是核電站的建設缺人,核電技術的研發、核燃料的供應和處理等也非常缺人。”陸道綱說。

  不過,“核物理方向的人才并不短缺,相比而言,更缺少核工程方向的人才。” 陸道綱指出,“核工程方向不缺中高層,缺少一線和低端的技術人才。”

  據陸道綱介紹,所缺少的一線和低端的技術人才包括:核電管理方面,核電現場的運營管理、整個施工現場的管理、操作員的管理,安全控制、計劃安排和保證,以及設備維護等方面都非常缺人。核電建設方面,整個建設場面的控制、各個部門分工和銜接等,也缺少一大批專業人才。

  “其實,核電行業的高層也缺少優秀的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但這個很難說,沒有什么標準判斷。”陸道綱欲言又止。

  據了解,核電人才短缺并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自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事故之后,國際核電發展受到影響,從此進入長達20年的“低迷期”。

  然而,近年來,迫于傳統能源的壓力以及核電技術的快速發展等原因,核電開始走出“低迷期”,并開始“井噴式”發展。但人才供給卻出現了較大的問題。

  “在2006年之前,國內培養核電專業人才的院校只有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少數幾所,每年畢業生的數量難以滿足核電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陸道綱介紹說。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調查數據表明,過去核電行業發展較為緩慢,但近年來,擴張式發展帶來的人才渴求比較強烈。因此,2015年的人才需求比較急迫;2015年后,隨著人才隊伍在實際工作中成長,人才將進入飽和期,人才需求趨于平穩。

  但是,人才供給的前景依舊不容樂觀。

  “現在不僅國內企業廣攬人才,國際企業也開始來中國招人,這讓中國核電人才形勢更加嚴峻。”前程無憂人力資源咨詢顧問傅睿侃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據傅睿侃介紹,核電行業內部人才的流動率非常低,大家都愿意長期待下去,這跟其他行業的情況截然不同。

  一方面,核電人才專業性非常強,企業培養一名成熟的核電人才一般需要8~10年的時間,不會輕易讓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核電人才自身也不愿意流動,在一個單位待的時間長了,對公司環境和設備相對熟悉,可以獲得不錯的職位和薪酬,“遠走高飛”并非明智之舉。

  “未來十幾年,我國核工業發展前景良好,但任務艱巨,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核專業人才非常緊缺。”這是傅睿侃對我國目前核電人才狀況的概括。

  如今,世界各國核電建設都在復蘇,核電建設的高速發展將使核電人才供應更加捉襟見肘。

  人才培養須尋求新模式

  對于核電人才,高校無疑是最大的供應方。

  近年來,通過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等企業核電人才“訂單式培養”方式,華北電力大學把與核電相近專業的高年級優秀學生選拔出來,與核電企業聯合制定培養計劃,極大地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此方式已向企業輸出近500位核工程專業方向的畢業生。中國廣東核電集團還把這種方式擴大到國內十多所高校。

  據了解,除了普通4年制本科培養和“訂單式培養”、中外合作辦學,華北電力大學還是國內第一家核工程專業中外聯合辦學的學校。“我們與法國格勒諾布爾理工大學聯合培養‘中法核工程雙學士’。”陸道綱自豪地說。

  面對核電的飛速發展,陸道綱指出,人才培養應該分兩個層次,既要培養大批量適合產業需求的實用型技術人才,又要培養走在科技前沿、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精英人才。

  “現在很多企業都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學生沒有實習的地方,學校的實驗設備又有限,這樣學生畢業后怎么可能直接上崗。”陸道綱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同時,陸道綱坦言,現在我們只注意到學生的知識不全面,實踐能力不足,而忽視了老師的教學資歷,很多老師連核電站建設現場都沒見過,怎么教好學生?

  “老師都缺少實踐經歷,更不用說學生。”陸道綱直言。

  在陸道綱看來,如今的學生要么知識面比較窄,要么學校設置課程的面比較寬但又不專,核電課程設置和企業結合度不夠。“企業招來的學生還得自己重新培養半年,但依舊不能直接用,還得放到工作崗位上去鍛煉。”

  “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培養人才模式。”陸道綱表示。

  然而,如今培養核電人才的學校卻陷入了“兩難”境地:在校的老師畢業后直接投奔教學一線,缺少實踐經驗;而擁有豐富經驗的優秀教師又被核電企業挖走,學校缺少優秀教師教學。

  “國家現在沒有特殊政策,教師在學校的待遇遠遠不如在企業的待遇。現在生活壓力這么大,教師肯定都愿意去企業。”陸道綱表示,“國家應該出臺一些政策,讓學校能夠留住優秀教師,這樣才能保持整個行業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陸道綱曾經是國家“863”計劃最大工程項目——中國實驗快堆工程的副總工程師。2004年6月,他決定從工程設計第一線走到教育第一線,這也讓一個實踐經驗豐富的副總工程師對人才培養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陸道綱認為,國家應該動員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和高校的教師進行部分崗位的輪換——讓高校教師去企業工作幾年,企業的工程師走向第一線教書育人。

  “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肯定更高效、更實用。”陸道綱表示。

  不過,陸道綱坦言,這都是最理想狀態,需要國家實行積極措施和政策保障。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