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來,中國對核工業的發展方針進行了重大調整,從過去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調整為軍民結合,保軍轉民,重點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服務。我國已經在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等三大核電基地建設了6座核電站,共11臺機組,總裝機容量達870萬千瓦。到2006年底,我國大陸核電站累計運行67堆年,累計發電約3460億度。
目前,我國核電工業已進入引進美國第三代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的新時期。面對新的挑戰,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清醒地意識到:“自主創新,發展民族核電是核工業發展的靈魂,是我國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自主創新,以我為主
中核集團在二次創業,發展核電的過程中,成功邁出了三大步,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國產化的重大跨越,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走出了一條以我為主的發展道路。
1991年,中國自主設計建造了首座核電站——秦山一期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秦山二期是核電國產化的重大跨越,創立了我國第一個自主化建設的商用核電品牌----CNP600,使之成為“中國核電”系列品牌之一。在康日新看來,“這種跨越不僅是原型堆到商用堆的跨越,更主要是中國人掌握核心技術的跨越,是中國人自主創新的跨越:通過自主設計,掌握了標準環路的設計技術;通過自主建造,55項重點設備有47項實現了國產化,上百個國內制造廠具備了制造核電設備的能力;通過自主管理,實施質量、進度和投資三大控制,用最少的投資建成了一座難度最大的核電站;通過自主運營,創造了良好的運行業績。”
與秦山一、二期不同,秦山三期順利走出了一條中加合作的道路,這種在國際上被視為成熟的坎杜6型核電站設計,中核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對之又進行了96項較重要的設計變更和技術改進,其中有21項改進第一次在這種堆型上采用。2007年4月22日,秦山三期1號機組在第三個循環周期中,創造了連續安全穩定運行463天的紀錄;去年底,秦山三期對2號機組實施了“汽輪機提升功率專項”,經過自主科技攻關,在外國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提升功率8兆瓦,這意味著每年多創造效益2700多萬元,按核電站設計壽命期40年計算,一臺機組將增加發電量24億千瓦時。
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國家的戰略部署,也是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一種清潔、經濟的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有利于優化中國傳統的能源結構,緩解我國的電力緊張局面,減輕
由環境排放和交通運輸造成的壓力。
截至2006年底,我國大陸核電站累計運行67堆年,累計發電約3460億度,這相當于少燃燒1.05億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75億噸、二氧化硫89萬噸。“這是中核集團公司對資源和環境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有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笨等招抡f。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如果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我國一年至少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6億噸,二氧化硫96萬噸。
康日新也意識到,“作為在計劃經濟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老企業,中核集團面臨很多挑戰和競爭,首先是管理理念的挑戰,其次是自主發展的挑戰,第三是技術改革創新的競爭,最后是在吸收基礎上進行核物理基礎研究。因此要構建集團在技術、人才和管理全方位的競爭力?!笨等招抡f,“中國核電真正走中國自主化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只有自主設計二代改進型機組,并向三代技術進軍,也就是‘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項目’。”康日新介紹說,CNP1000是由目前的二代改進型水平向大型先進壓水堆的過渡環節。對于已經通過國家核安全局預評審的CNP1000的命運,康日新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