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遞給你一張國家名片!改革開放40年,中廣核成為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

遞給你一張國家名片!改革開放40年,中廣核成為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

來源:環球網 發布日期:2018-09-28

  “核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中廣核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它的誕生、發展、崛起,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改革開放史。” 9月27日,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在北京舉行了“中廣核改革開放40周年故事匯”。

  在活動現場,中廣核副總經理譚建生在發言中說:“從大亞灣核電站的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到如今‘華龍一號’ 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設備國產化率86.7%,從40年前的 ‘小學生’,到將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出口到老牌核電強國,改革開放40年我國核電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譚建生表示,自1978年鄧小平同志宣布引進法國技術在中國建設大型核電站以來,中廣核走過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電發展道路,已經成長為我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并打造出了國家名片 “華龍一號”。

  從0到7000億:演繹“零資本裂變”奇跡

  中廣核起步于我國大陸首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1978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同志宣布,中國決定向法國購買兩座核電站設備,由此揭開了我國大型商業核電站發展的序幕。大亞灣核電站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是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工程。

  大亞灣核電站總投資約40億美元,但當時我國外匯儲備只有區區1.67億美元。為解決最困擾的資金問題,大亞灣核電站采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全新模式——向銀行借貸進行建設,建成后將電賣給香港換取外匯,開創性地殺出了一條重大項目建設的“血路”!

  在國家計委的投資項目表上,大亞灣核電站一欄的投資數額赫然為“零”。有人把這一思路形象地叫作“借錢買雞,養雞生蛋,賣蛋還錢,還有錢花”。“借貸建設、售電還錢”也打破了我國重大項目由國家投資的模式,成就了“零資本裂變”的奇跡。

  譚建生表示,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21臺、在建7臺,已發展為我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及全球最大的核電建造商,總資產已近7000億元。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打造中英“黃金時代”旗艦項目

  核電近年來已成為名副其實的 “國家名片”,是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中廣核新聞發言人黃曉飛表示,核電是我國改革開放最重大的成果之一。“30多年前,法國和英國共同來到大亞灣,為中國建設首座百萬千瓦級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中國人完全是‘小學生’。30多年后,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聯合,共同建設英國20年來首座核電站。”

  從引進國外技術,到使用自主技術成功開啟全球最高端市場,改革開放的40年,中廣核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2016年9月29日,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英國政府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一攬子協議,實現了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歷史性突破。

  譚建生介紹,英國核電項目包括欣克利角C、賽茲韋爾C、布拉德韋爾B三大項目,其中采用華龍一號的布拉德韋爾B項目擬采用中國自主三代技術“華龍一號”。“進入英國新建核電領域,意味著中國已從核電技術輸入國,躋身為核電技術輸出國,這背后正是中廣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所結出的實果。”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多年來,中廣核始終堅持將科技規劃與業務規劃同步謀劃、同步部署。”譚建生表示,近十年來,中廣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營業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中廣核累計科研投入接近100億元,目前已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7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

  據悉,大量的研發投入,讓中廣核近年來產生多個重大科研成果,除華龍一號技術外,中廣核研發成功了中國首個核電站“神經中樞”——數字儀控平臺“和睦系統”,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第5個擁有此類技術的國家,目前已經在9個新建核電項目中應用,實現了從二代到四代核電堆型的全覆蓋,為我國核電建設節約資金近30億元。此外,中廣核還完成自主先進核燃料組件、離子體處理固廢技術研發,在全球首創電子束處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先進核反應堆、事故容錯燃料等前沿領域積極布局。

  從1%到86.7%:核電裝備國產化實現突破

  “大亞灣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不到1%,連大宗的材料,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僅調試鍋爐是中國生產的。”譚建生介紹,在成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1997年嶺澳一期核電站開始建設,雖然仍是外方設備總包采購,但中廣核利用中方設備采購分包的機會,有意識地推動國內設備制造企業承擔核電設備的部分國內采購,一舉使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30%。

  到了嶺澳二期,兩臺機組國產化率達到64%。在該項目,首次實現了以蒸汽發生器為標志的百萬級核電站主設備的國產化。2009年,中廣核發起成立了“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期間,聯合研發中心設備研發和成套供貨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

  隨著我國核電的規模化發展,核電自主化比例持續上升,從紅沿河1號機組的75%,到陽江核電5、6號機組的85%,再到“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發生了跨越式發展。

  譚建生表示,中廣核依托20臺CPR1000在建機組逾2000億的設備總投資市場,帶動了整個產業鏈5400多家企業共同發展,推動我國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裝備制造基地,掌握了核島和常規島關鍵設備設計、制造核心技術。

  從“找最好的教師”到一流業績:堅持安全發展是根本

  “如果說40年中我們最根本的發展經驗,我覺得就是始終堅持安全發展,沒有安全就沒有中廣核的一切,安全發展是我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保持基業長青的根本。”譚建生表示,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承載著我國核電高起點起步的使命,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初期,管理層即確定了 “找最好的教師”、“按世界一流水平培養人才”的方針。

  中廣核從一開始就高起點培養核電人才,1989至1990年間,先后分三批送出110多人到國外學習核電技術,平均每人培訓費約130萬法郎,約合一個成年人體重的黃金價值,由此被稱為 “黃金人”。譚建生表示,“黃金人”的含義并非只代表了巨額學費,更重要的意義是這批人作為中廣核核電人才的“種子”,很好地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建立起了完善的核電建設、運營管理體系,以及與之匹配的核安全文化體系,且創造了世界一流的運營業績。

  在活動現場,核電“黃金人”、遼寧紅沿河核電公司總經理廖偉明,“華龍一號”總設計師王鑫,研發“和睦系統”的北京廣利核公司副總經理孫永濱等人也分享了我國核電改革開放40年中的典型故事。

  活動現場還舉辦了中廣核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聯合攝制的十集大型紀錄片《改革開放40年•核電風云錄》首映式。該紀錄片的創作歷時9個月,攝制團隊足跡遍布中廣核在國內的6大核電基地及香港、法國、英國等多地,全面展示了我國核電事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從大亞灣走向世界發展歷程,是我國電視媒體對核電事業最大篇幅的報道和記錄,紀錄片將于今年10月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記者 何卓謙)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