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期間, 核能企業都將 “建設成為國際一流企業” 列為發展方向和目標。那么, 國際一流的標準應該有哪些?我們離國際一流到底有多遠?
首先, 經濟規模大是國際一流企業的的特征之一。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 世界500強企業的最后一名, 其營業收入將近150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的110家央企中, 已經有47家進入世界500強行列。經專家預估, 到2020年,世界500強企業的最低營業收入應該會達到1800億元。那么如果想要在 “十三五” 期間沖擊世界五百強、 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那核能企業的營業收入應達到1800億元。
對于核行業來說,“十三五” 是經濟發展重大機遇期。一是核軍工發展面臨重大機遇; 二是核電發展經過“十二五” 時期的調整之后, 已經迎來并將繼續開展批量化建設; 三是核電 “走出去” 經過過去兩三年國家的整體推銷和國際造勢, 目前已經形成多點布局、 全產業鏈 “走出去” 的良好勢頭; 四是核工業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勢頭看好, 在滿足地方需求的基礎上, 積極參與地方能源產業經濟區發展是核能企業的重要發展機遇。只要核能企業能夠準確把握戰略機遇,“十三五”實現國際一流企業的目標完全可期。
人均營業收入高是國際一流企業的特征之二。目前統計, 國際一流企業的年人均營業收入至少在200萬元以上, 中核集團目前是80萬元左右。人均營業收入與營業收入的區別, 主要在于前者考量的是企業的勞動生產率, 后者考量的是企業整體的經濟發展規模。要想提高人均營業收入, 除了從精益管理、 改革調整方面下功夫, 更大的著眼點還應放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上。
對于核能企業來說, 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四: 一是積極發展核技術應用產業, 其中核特色醫療需求巨大; 二是發展風電、 太陽能、 光伏發電、 水電等新能源, 將核電的良好經驗移植到新能源領域; 三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主要是圍繞核電廠建設和運營, 培養一系列生產性、 人力性服務體系, 并擴展到非核領域; 四是通過涉足產業基金、 融資、租賃、 保險、 證券等行業, 大力發展核能金融業。另外, 有地礦企業的集團, 還可以開發如非鈾礦聯合開發、 礦山綜合服務、 退役礦山綜合治理等延伸項目。
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國際一流企業的特征之三。科技創新能力可以體現在專利數、 重大科研成果數、 科研成果轉化率、 科技投入強度、 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等方面。其中, 拿2014年的科技投入強度 (科研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 來講, 俄羅斯原子能公司是3.8%、 華電集團3.2%、 國家電網4.1%、 中廣核4.4%、 中核3.7%。中核集團自從實施 “龍騰計劃” 以來, 科研投入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兩年來科研成果率和成果轉化率都有相應提升。但相對來講, 中核集團的科研投入仍有待加強。
國際化業務是國際一流企業的特征之四。按照國際通用標準, 國際一流企業的海外業務應該占到企業總業務的30%以上, 像俄羅斯原子能公司這樣的國際核能大鱷, 其海外業務已經占到50%以上。目前中核集團的海外業務僅占8%, 到 “十三五” 末, 其比重有望達到20%以上。核能企業要想擴展海外業務, 除了在核電 “走出去”方面集中精力出擊, 還可以通過獲取海外核電訂單的同時, 謀劃全產業鏈 “走出去” 圖景, 同時也可以通過投資海外核電收購國外常規電力企業等來開展海外電力業務。
最后, 國際一流品牌是國際一流企業的特征之五。在五個指標中, 這是唯一一項定性指標。據權威機構統計, 世界一流品牌一百強中, 無一家中國企業; 中國一流品牌一百強中, 也沒有一家核能企業。因為歷史包袱重、 遺留問題多、 產業鏈長涉及業務龐雜、 現代化企業與關閉破產企業改革調整并行, 中核集團品牌形象一直不是很明確。如何發展自己的品牌, 對中核集團來講, 道路漫漫。因而, 在全集團范圍內開展關于品牌的自下而上的討論, 集體爭鳴, 也許不失為中核集團建立品牌形象的一條佳徑。
(特別感謝中核集團規劃發展部、 中國經濟與信息研究總院對此文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