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核電光影漸行漸近

核電光影漸行漸近

來源:互聯網 發布日期:2015-01-29

  根據國務院《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國家能源局表示,在核電示范工程成功的基礎上,積極支持長三角區域發展核電

  自從福島核事故后,核電新項目的審批工作至今已蟄伏4年之久。而在“十二五”規劃最后一年的2015年,這一現象會改觀嗎?

  數字留給人們巨大的想象空間:根據目前披露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業內專家預計,到2020年,我國核電建設總投資將達到約3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約1500億元。如果設備國產化率達到60%~70%,那么國內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將面臨約千億元的巨大蛋糕。

  政府層面也動作頻頻。2014年以來,管理層多次表示要盡快重啟核電。去年6月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再次提出要求稱,在采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緊啟動東部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近日,習近平就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續寫我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篇章。

  毋庸置疑,數字的解讀及管理層的全面肯定,都將成為進一步推進核電項目重啟的加速器……

  減少污染有效途徑

  近年來,霧霾頻發,燃煤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有專家介紹,核能屬于低碳、密集性能源,以核能發電代替燃煤發電,對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潛在貢獻非常明顯,同時也是減少我國環境污染的現實有效途徑。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曾對煤電鏈和核電鏈產生的環境危害做過比較,當時的結果是:從大氣污染物排放來看,正常情況下,燃煤發電向環境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而核發電不產生任何大氣污染物;從放射性流出物排放來看,煤中含有天然存在的原生放射性核素,通過燃煤電廠的煙塵排放到環境中,而核電鏈向環境排放的氣態和液態流出物遠低于天然本底水平,產生數量很少的固體廢物作封閉處理,沒有外排。總的來說,煤電鏈對公眾產生的輻射照射約為核電鏈的50倍。

  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國寶曾表示,對于煤炭占一次能源67%的中國來說,增加核電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它沒有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沿海建設的核電站都用海水冷卻,大大節約了淡水資源。

  據此,核電重啟一直是2014年以來新能源領域的熱門話題。

  國際能源總署(IEA)去年11月份發布報告指出,至2040年,中國核能發電將占全球一半。不過,目前的現狀是,中國只占全球不到2%的比重,美國核電總量領先全球。

  “目前我國運行核電機組21臺,裝機容量1902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有27臺,裝機容量2953萬千瓦,在世界上在建機組數排第一位。”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稱。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核電發展的空間十分巨大。未來6年內,中國的核電即將迎來一個發展機遇期。國務院2014年年底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 (2014~2020年)》中,重點描述了未來6年中國核電發展的前景,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并提出,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

  前不久,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吳新雄也曾公開表示,支持長三角區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在核電示范工程成功的基礎上,積極支持長三角區域發展核電。

  重啟邁出實質性步伐

  在政策以及技術利好的不斷刺激下,核電重啟顯得順理成章。就在近日,中國核電重啟邁出實質性步伐。據環保部網站公告,國家核安全局決定頒發秦山第二核電廠3、4號機組運行許可證,核電項目建設的重啟,將使核電產業鏈迎來發展機遇。

  1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我國已將沿海核電工程列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包,將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這釋放出我國即將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的積極信號。

  據了解,目前國內未批待建的沿海核電項目有遼寧紅沿河二期、遼寧葫蘆島徐大堡一期、廣東陸豐一期等。

  與以往核電發展主要靠國有資本相比,我國將引入社會資本加快核電建設。“一是在核電站建設中,向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開放,只要符合國家的核安全管理要求,都可以進來;二是在核電上下游相關產業,國家也會制定相應措施,促進產權多樣化。”劉寶華說。

  1月14日,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和國防科工局又聯合發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這是我國首次發布與核安全相關的政策聲明。國家核安全局方面介紹,目前中國已投運核電機組22臺,在建機組26臺,在建規模居世界首位。運行核電機組保持良好安全業績,從未發生過二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

  在核技術應用方面,我國在用放射源11萬余枚,在用射線裝置近13萬臺(套)。核安全局方面表示,我國目前運行核電機組保持良好安全業績,在建機組質量受控,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核技術利用國家之一,放射源事故發生率已降為1起/萬枚源左右。

  同日,核安全局也首度公開了綜合性的全國輻射環境質量報告。報告稱,2013年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2014年的報告將于今年上半年出臺。

  “重啟新核電項目作為國務院重要的任務,已經下發給我們,幾大部門將積極配合。”國家能源局核電司處長榮健說。

  有分析認為,中國核電之所以有望在今年得到高速發展,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核電技術的進步。“我國自主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經通過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核安全局聯合組織的設計審查。”劉寶華稱,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我國企業基本掌握了先進的三代核電技術,并且在這個基礎上設計開發的CAP1400機型也已經完成初步設計,并通過國家審查。

  記者了解到,2014年8月,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由我國43位院士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進行全面評審并審核通過。當時,專家組認為,“華龍一號”成熟性、安全性和經濟性可滿足三代核電技術要求,設計技術、設備制造和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目前國內可以自主出口的核電機型。

  同時,劉寶華還透露,“自主開發的具有第四代安全特征的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在山東建設情況總體順利,第四代示范機組在全世界也是領先的。”

  欲復制高鐵模式“出海”

  相距福島事故不過四年,那個令人“談之色變”的核電如今即將風云再起。在國內宏觀經濟減速的背景下,高端制造業的國際化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相對于高鐵,中國的核電技術并不遜色。我國核電裝備也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廣核集團企業總資產超過3900億元,在運核電基地擴大到4個共計11臺機組,在運裝機容量達到1162萬千瓦,保持國內首位,在建機組達到13臺,裝機容量1550萬千瓦,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提出全面提升核工業競爭優勢,推動核電裝備“走出去”,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為把我國建成核工業強國而繼續奮斗。業內人士預計,2015年核電或將復制高鐵的“出海”模式。

  可喜的是,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在國內外將分別落地。近日,由中核和中廣核聯合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第三代核電站已經接棒;到2020年年底,“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將建成。

  中國核電“走出去”,其中一個關鍵目的是帶動能源技術裝備的出口。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臺~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行業整合將有助于我國核電行業在國際市場實現新突破。

  1月16日,中核與法國核電巨頭阿海琺探討了核燃料循環相關項目合作情況,并就相關合作達成共識。有業內人士介紹,中國核電“走出去”遇到的難題就是在核燃料循環前端與后端技術欠缺,需要依靠其他國家的支持。因此,中核與阿海琺的此次合作共識被業界看做是該公司蓄勢真正“走出去”的重要準備工作。

  不僅是中核,1月19日,國家外國專家局與國家核電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按照國家核電的說法,該協議主要為加大國家核電引進海外智力工作力度,為項目建設和國家核電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對于兩大核電巨頭密集牽手海外合作方,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他們的意圖主要是為出口,“復制高鐵路線,先做好國內市場,做出典范,獲得認可,以贏取更大的海外市場。”林伯強說。

  林伯強同時表示,高鐵技術作為“中國創造”的代表走出國門也是先在國內應用成熟之后才獲得國際市場認可的,核電技術也不會例外。“第三代核電技術從在國內投入應用到走出國門,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林伯強說。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