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15-01-20
對于中國核工業來說,1月15日,是一個“大日子”。1955年的這一天,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了創建核工業的戰略決策。中國核工業就此發軔。
60年來,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核工業在探索中前行、在砥礪中成長、在發展中壯大,逐步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打造了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為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主創新為核工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回顧中國核工業60年的發展歷程,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登攀的自主創新道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經濟困難、工業基礎薄弱、技術水平落后,各方面百廢待興。為打破西方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壟斷,造出“爭氣彈”,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秉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堅定信念,奮發圖強、攻堅克難,以強烈的創新自信,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和限制,突破關鍵性技術難關,和成千上萬的核工業人一道,鑄就了共和國的堅強盾牌。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了4年,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這在世界核武器國家中是發展速度最快的。1971年9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兩彈一艇”的成功研制,奠定了我國的世界大國地位,撐起了民族自立的脊梁。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60年來,一代代核工業人繼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建成中國實驗快堆、先進研究堆等一大批研發平臺,實現核燃料循環關鍵環節技術重大跨越,成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掌握鈾礦勘查千米深度“攻深找盲”能力,取得了核物理、等離子體與激光技術、沖擊波與爆轟物理等諸多領域的重大成就。核工業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一大批素質過硬、勇于創新的科技、管理和技能人才由此脫穎而出,匯聚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設計和建設隊伍。
今天,中國核工業仍然走在科技創新驅動的前沿。習近平總書記對核工業戰線寄予厚望,要求我們在不斷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作為現代高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防尖端科技力量,核工業必須把握創新驅動的正確方向,充分發揮我國完整核工業產業鏈的優勢,更加注重核科技創新,抓住關鍵環節,大力提升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的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搞好技術儲備,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同時要以重大工程為牽引,在基礎科學前沿領域實現原始創新,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實現跨越,提高系統集成創新能力,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提高核工業體系的整體效能。重點打造一批戰略地位突出、創新力量雄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型重點實驗室,完善核工業創新平臺體系。下大力氣攻克制約核工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保障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的絕對主導和自主可控,推動核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軍民融合為核工業發展開辟有效途徑
軍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天職,民以促進國家發展為己任。我國核工業是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成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確保國家戰略安全,是黨和國家賦予核工業的首要職責。我國在較短時間內以有限次數的試驗,實現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跨越發展,為國家振興和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核工業從“以軍為主”轉向“軍民結合”。核工業在強軍的同時,重點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核能和平利用成為新主題。經過30多年的努力,核工業已成為軍民結合產業的標桿,核能也已成為我國能源多元化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1年12月15日,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秦山一期核電站建成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站的歷史,被譽為“國之光榮”。截至2014年底,我國大陸運行核電機組22臺,總裝機容量2010萬千瓦,核電約占我國發電量的2.2%;在建機組26臺,總裝機容量2800萬千瓦,在建規模居世界首位,核電已成為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新形勢下,我國核工業將繼續堅持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子,推動建設軍民一體化的國家科技和工業基礎,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加強核科學技術、民用技術之間的統籌銜接,推進軍用技術、能力、資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按照創新、開放、融合的思路,逐步實現多元化、多層次的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新體系;提高核電作為主要清潔能源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加大核技術應用產業的扶持力度;深化和拓展“民參軍”,推動先進民用技術在核能領域的應用;大力推進軍轉民和軍民結合型產業化發展,促進國防建設、軍工經濟發展和地方建設的深度融合,最終形成“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核工業體系。
開放合作為核工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網絡信息化日新月異的時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核工業自身發展壯大的內在需求,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必然選擇。
1984年,我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拉開了核工業國際交流合作的大幕,在多邊和雙邊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合作。目前,我國先后與2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了政府間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并在核電、核燃料、核安全、核技術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積極推動核出口。向美國、日本、韓國等供應核燃料,為巴基斯坦和阿爾及利亞建造核電站及實驗堆,向加納等多個發展中國家出口微型反應堆,實現了我國向核出口國的跨越。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嚴格履行核不擴散國際義務。1992年,我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隨后,加入核供應國集團、桑戈委員會等主要國際防核擴散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防擴散進程。
當前,在國務院關于“推動高鐵和核電等技術裝備走出國門”的戰略規劃指引下,核工業將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擴大合作范圍,穩固合作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以推進海外鈾資源開發為重點,積極利用先進技術開展全球鈾資源勘查。開拓長期穩定的天然鈾貿易渠道,切實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推動完成“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CAP1400等示范工程建設,促進自主核電技術的海外推廣。深化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國際熱核試驗堆組織、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等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
安全運行為核工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核安全是核工業發展的生命線。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海牙核安全峰會上,全面闡述了發展與安全并重、權利與義務并重、自主與協作并重、治標與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觀,作出了堅定不移地增強核安全和核安保能力的莊嚴承諾。
我國核工業發展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創建以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安全記錄,核電站、研究堆保持安全運行,在建核設施的安全質量均處于受控狀態。正在開展的第三代核電建設,以及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提高了核能發展的本質安全度。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與國際接軌的、較為完備的核安全、核應急及核安保管理體系,核材料做到“一克不少,一件不丟”,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我國采取一系列舉措,持續提升核安全及核應急水平,我國正在按照全球最高的安全標準新建核電項目。2013年6月,發布了修訂版《國家核應急預案》,增強國家核應急響應能力。我國不斷加大核安保投入力度,實施核設施實物保護升級改造,全面提升核安保水平。積極落實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項目,預計2016年可以投入使用,將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核安保人員培訓、技術交流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
核能的快速發展,對防擴散、核安保、核安全、核應急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安全至上”的理念必須貫徹始終。我們將繼續創新管理方式,加大隱患整改力度,加強核事故應急體系的建設,加強核安全教育,建立長效機制,達到標本兼治,提高我國核設施的固有安全性,真正實現新時期核工業穩定、高效、安全發展。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過去的六十載歲月,見證了幾代中國核工業人篳路藍縷的堅實腳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堅持創新發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堅持融合發展,將核工業植根于國家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堅持開放發展,將核工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向縱深推進;堅持安全發展,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我們將以改革為動力,瞄準建設有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目標,深入研究論證統籌核工業發展和深化改革的新思路、新舉措,乘勢而上,主動作為,不斷譜寫核工業的新篇章,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物質技術支撐。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 許達哲)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