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評論 發布日期:2011-04-15
鮑云樵:核電技術專家,曾任中國核工業經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原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核電專家組組長、研究員。
中國核電應該加強行業準入、運行和應急管理等全流程安全監管機制建設,但發展核電的大方向不應改變。
“老虎”到不了中國
由于日本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以及海嘯,引發了一系列次生災害,核泄漏是其中很重要的特殊事故。
發生事故的客觀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機組是1971年投產的沸水堆機型,設計壽命是40年,已接近報廢年限;第二個原因是,這次地震震級是9.0級,已高于當時設計的抗震標準,遇到了承受能力以外的情況。
從技術原理來看,核電站最怕的是反應堆堆芯斷水,進而導致燒開鍋、核燃料暴露出來、安全殼內的溫度升至上千度,最后由于壓力太大發生機械爆炸。這次事故主要是汽輪發電機系統氫泄漏,與氧氣接觸發生爆炸,也是由于沸水堆本身固有的一些缺陷造成的。因此,早期論證我國到底走什么路線時,我們堅持一定要走壓水堆道路,不能走沸水堆道路。
對于此次核泄漏,我的觀點是,不會再繼續擴大甚至產生災難性事故,日本方面基于對于周圍影響考慮,設置了50公里的安全范圍是正確的。但目前中國的很多地方,如果像日本那樣防衛,我認為是小題大做、防衛過當,會弄得人心慌慌,就有問題了。
我們既要認識核電站是“老虎”的一面,同時也要認識到它的安全性。實際上,核電站就像一只被關起來的“老虎”,只有出來了才會咬人,到那時候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自我保護措施?政府應該印發這方面的知識手冊向公眾宣傳,以防患于未然。普通老百姓更不能聽信謠言,應當正確認識問題,不要過于恐慌,要相信以目前情況看,“老虎”還到不了中國,安全范圍絕不會從50公里變成100公里,然后變成500公里,最后擴大到中國來。
事故方應做最壞打算
無論是曾經的切爾諾貝利事故、三哩島事故,還是今天的福島核電事故,人為因素都難脫干系。
遇到核事故后,切記不要抱僥幸心理,一定要按照最壞的結果做應對計劃。最重要的就是事前預防,力爭前面關口不發生問題。
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應急處理,在開始的時候處置并不恰當。福島核電站方面試圖盡可能保留企業資產,一直強調如果注海水反應堆可能報廢,沒有往最壞處打算。雖然日本也有安全審批制度、核電站報審制度以及應急系統,并明確規定出現核事故時國家要出臺政策,但在當時狀態下,政府難以進行有效監管,也沒有及時披露相關信息。
人員疏散工作也是猶豫不決,一開始是先后撤5公里、再疏散10公里,一點一點往后退,最后退到沒有退路的地方,已經不可收拾了。應該一開始就把50公里范圍內的人員撤離,畢竟,呆在這個范圍內多多少少會受一些輻射,特別是碘131,無形之中會通過鼻子吸收,集中在甲狀腺里。
反思中國核電前途
福島核泄漏事故后,世界上反對核電的聲音越來越高,德國、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都已經聲明核電計劃要謹慎,一些國家也在跟進,因此總體來說核電的發展步伐肯定會減緩,這無疑會給全球核電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對中國而言,此前核電發展也在持續升溫,主要是因為核電可以大規模取代高碳的化石能源,而且中國經濟重心偏東南,能源資源偏西北,北煤南運、西電東送,形成中國能源消費的獨特狀態,通過發展水電、核電來改變這種能源資源與經濟中心錯位分布的格局,是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
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發生以后,人們不禁要問,這會對中國產生什么影響?我的看法是,因為中國的能源方針是發展低碳替代能源,發展核電就是利用干凈清潔的能源,這個趨勢勢在必行,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從長期來說,中國核電安全審查的力度會不斷加強,但總的政策趨勢不會改變。
有意思的是,中國與日本基本是1965年同時起步發展核電的。我當時在原子能研究所參加了中國第一個核電發展規劃研究,當時我們曾經論證過十種類型反應堆電站,包括壓水反應堆、重水反應堆、沸水反應堆、氣冷反應堆、熔鹽反應堆、快中子增殖堆、空間堆等等。40多年后,日本核電裝機已經占本國總電源裝機容量的35%,反觀中國,盡管近年來我們的發展步伐很快,但在全世界核電裝機容量中,中國仍然排最后一名。
“傻瓜堆”有前途
從核電產業發展歷史來看,我認為人類會從災難中找到一些應對事故、克服挫折的辦法,會變得更加聰明起來,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
從安全角度考慮,避免事故最好的方案是靠核電站自身具備防范核事故發生的能力。用專業術語表達,就是要設計一種非能動安全的核電站,這樣的核反應堆被稱為“傻瓜堆”,比如我們目前開發的第三代反應堆AP1000。這個堆型的安全理念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思路是什么呢?因為“老虎”很可怕,就找個籠子罩住;一個籠子不夠,再罩一個籠子;還不夠,再罩一個籠子。這樣下去,企業就無法承受成本壓力?!吧倒隙选钡脑瓌t是用減法,而不是加法,從源頭而不是從末端解決安全問題。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反應堆的物理特性,在堆內溫度升高時,讓堆芯的核裂變反應自動減慢下來,堆內的溫度也會自動地降下來。另外,這種新型核反應堆還具備自然循環冷卻特性,意味著即使核電站主冷卻泵因斷電停轉,堆內部也可依靠冷卻水自然循環而將堆芯熱量帶走。所以說第三代核電技術是很安全的。
有人說第三代核電站現在全世界還沒有建成,中國也是第一次建設,會不會有風險?我的看法是,第三代核電站不是憑空想象和設計出來的,其所有數據都是在二代加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并且是用減法而不是加法設計的,安全性可以保證。
從知識產權角度講,AP1000是美國開發出來的技術,我們購買專利、合作生產,并建設全世界第一個商用核電項目三門核電站,當然要冒一些風險。但是我們只要加倍小心,是可以做到萬無一失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設備生產的國產化,將來還可以占領世界科研制高點?,F在日本核電站出現問題,我們更應該加快自主開發速度。
安全警鐘長鳴
我曾經講過一句話,中國核電不是經濟性問題,也不是技術性問題,而是安全性問題,如果發生一次類似切爾諾貝利那樣的事故,中國核電發展就要推遲幾十年。
中國的核電行業也要吸取日本此次事故的經驗教訓,重新審視行業準入條件、設計標準、事故防范標準、建設施工標準,檢查工作中尚存疏漏及不完善的地方,以保證核電行業健康、穩步向前發展,不能認為這是日本的事,自己懵懵懂懂、麻痹大意、過分自信。
現在全國各地對核電站建設的熱情很高,從沿海到內陸,到處都要建設核電項目,我們不能打擊這種積極性,但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應忽視核電站內在的規律。當前中國的問題就在于,雖然我們也有安全審批制度、行業標準與規范,但是地方官員對核電的復雜性、特殊性的認識仍然不足。我曾經問過地方政府官員,對于核電站的特殊性和問題是否有過研究?他們的回答是,我們覺得很好,核電站的設計、施工、運行都由專業的核電企業負責,我們提供地皮、資金,入股就可以了。我的回答是,問題不是這么簡單,發展核電最重要的就是轉變認為有錢有地皮就可以建核電站的思想觀念,要始終堅持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必須注意生產線的專屬性、安全性和精度要求,并自始至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千萬不能與民用產品的生產要求等同起來。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