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的后處理問題
來源: 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08-05-28
如果將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的核電站運行一年所產生的75噸乏燃料不直接貯存而進行后處理,則其高放廢物可以濃縮在約9立方米的玻璃體中。這也許能為我們正在討論的小體積問題提供某些思路。如果將全世界自1987年以來產生的所有乏燃料全部經過后處理,則其玻璃固化的高放廢物將只有
1,000~1,500立方米左右,比兩個家庭住房的體積都小。
核電站的運行還將產生一些中低水平、短壽命的放射性廢物,如過濾材料、沾污了的衣物、工具和廢舊材料。這些廢物需貯藏并隔離較長時間。300萬千瓦輕水堆運行一年,一般約產生1,500立方米沒有經過壓縮和濃縮的這類廢物,這個體積相當于一個邊長為12米的立方體,也相當于兩個家庭住房的體積。一些最終處理這類廢物的裝置已投入運行,如瑞典。
在所有擁有核電站的國家,都有旨在保護現代人和所有后代人的有關廢物處置的嚴格法規。例如,如果不能以溶解了的物質通過地下水進入生物圈等最壞的情況為假定條件,并且表明后代的劑量負擔很小并大大低于允許標準,那么在今天就不可能取得建造廢物處置場址的許可證。有人常說,不能讓我們這一代人享用核電站帶來的好處,而把處置廢物所需的大量費用留給后代。已有幾個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增加每度核電的價格,以留取部分資金用作今后管理和處理放射性廢物以及核電站退役的費用。同許多人預料的相反,這些費用不是高得不可接受的。在瑞典,每度核電加價10%。這部分積累資金足以保證將來的需求。
對于核廢物的一種擔心是:我們對廢物在如此長的時期內的物理特性還缺乏經驗。然而,兩項研究的結果卻給了我們相關的和有趣的答案。
第一項研究表明,在許多鈾礦床中,各種物質盡管和地下水直接接觸,卻仍在原地存在了幾百萬年。第二項研究同現在加篷境內的奧克勞鈾礦床中幾百萬年前就已運行的天然核反應堆有關。在一個地表富鈾礦床中,“自發”產生的鏈式反應持續了50萬年,并產生了6噸裂變物和2噸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裂變產物和钚盡管直接和自然環境相接觸,沒有任何形式的封閉,卻僅從生成它們的地方移動了幾厘米。這兩個例子決不是說可以對長壽命的核廢物掉以輕心,但它們確實能說明我們對長遠的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并非一無所知。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意見反饋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