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巨頭中核集團4月25日向記者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22日向中核集團提交了ACP100通用反應堆安全審查(GRSR)終版報告,這是繼ACP1000之后,中核集團又一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通過IAEA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
同時,這也是我國自主小堆技術首次面向國際同行審查,標志著中核集團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多用途模塊化小型反應堆ACP100成為世界上首個通過IAEA安全審查的小堆技術,是全世界小堆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IAEA專家認為, ACP100的設計是個創新的小型壓水堆設計,采用了非能動的安全特性,預期能夠處理極端環境條件和多重故障,保證早期或大規模放射性釋放的實際消除。
此次IAEA對ACP100的審查工作從2015年7月開始,由IAEA組織相關專家實施,歷時10個月,主要針對初步安全分析報告等內容進行審查。
本報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2015年年底,該集團的海上浮動核電站,即“多用途模塊化小型堆ACP100”的海上應用型號,被納入國家能源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
中國的海上浮動核電站時代已經來臨。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許達哲在今年早些時候透露,中國的海上浮動核電站正在規劃當中。他說,中國致力于建設海洋強國,所以海洋資源一定要充分地挖掘利用。
近年來,中船重工已經聯手中核集團等國內核能巨頭開發這種核電站。“中船重工是我國拿到海上核電路條的第一家企業。”《中國證券報》最近引述中船重工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忠的話說,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將會依托其自身的優勢資源,用5年的時間建成國內最強的海洋核動力平臺產業集團。
吳忠稱,僅就海上石油鉆采方面的需求而言,未來市場規模就超過1000億元。根據測算,渤海灣每年將形成500億元的核動力裝備制造產值,而南海的規模則會更多。
海上浮動核電站也稱海洋核動力平臺,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可為海洋石油開采和偏遠島嶼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用于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領域。
海上浮動核電站屬國內首創。中國工程院院士、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專家潘自強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海上浮動核電站在總體上與陸地上的核電站沒有什么區別。它們的主要區別是,前者主要是在海上。
海上浮動核電站的技術原理好比是把一個在縮小版的陸地核電站移植到船舶身上。當然,由于陸地環境和海洋環境存在巨大差異,相關的技術要求有異。這意味著,海上浮動核電站在設計、建造和運行方面還需解決諸多的技術難題。
核電專家分析,發展海洋浮動核電站技術,將有助于提升中國的遠洋海上資源開發能力,比如遠離大陸數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海域的海上資源開采。與此同時,海洋浮動核電站還可以作為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備用電源,為遭受自然災害襲擊的地區提供電源,從而提升中國面對災害時的應急能力。
中核集團還向本報記者表示,ACP100通過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有利于ACP100的國際市場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