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發布日期:2010-09-25
中廣核集團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承載著我國能源戰略從“適度發展核電”向“積極推進核電建設”調整的重要意義,在我國核電自主化發展進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把新一輪核電大發展比喻成核電產業的春天,那么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就是這春天里的第一抹綠色,它的投入運行就是這春天里綻放的第一束花朵。
嶺澳核電站二期位于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亞灣畔,擁有兩臺裝機容量為108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毗鄰我國首座自主建設的百萬千瓦級商用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距離我國首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1.5公里,是“十五”期間唯一批準開工的核電項目、是國家提出“積極推進核電建設”方針后開工建設的第一個核電項目、是《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頒布以來首個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投入運行后,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突破1000萬千瓦,我國核電發展也將從批量化開工階段過渡到批量化投產階段。
與核電復興同呼吸
嶺澳二期核電項目的審批過程正是核電在我國能源戰略中的地位發生變化的過程。
核電與水電、火電一起構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各國核電裝機容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國經濟、工業和科技的綜合實力水平。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全球核電產業經歷了20余年的低谷。因此,在新世紀之初,中廣核集團開工建設新核電廠的計劃一直沒有獲得批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電力需求不斷攀升。2003年和2004年,全國20多個省市出現了少有的“電荒”,嚴重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而我國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80%以上,電力工業減排污染物、改善環境質量的任務十分艱巨。作為一種技術成熟的清潔能源,核電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率先啟動了發展核電的規劃,被認為是這一輪全球核電復興的“火車頭”。“十六大”后,國家核電發展方針進一步明確。中廣核集團于2004 年 1 月 9 日第五次上報項目建議書;2004年3月,嶺澳二期被列為國家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2004年7月21日,國家批準了建設嶺澳核電站二期項目建議書,使之從法律上具備了啟動條件。
經過十年期盼、八年籌備、五次報批的艱辛歷程,中廣核集團以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決心和毅力使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在法律上具備了正式啟動的條件,揭開了我國核電發展嶄新的一頁。
在自主化的道路上,按照國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思路,中廣核集團通過對嶺澳二期進行15項重要技術改進和40余項其他技術改進,最終形成具有自主名牌的中國改進型壓水堆(CPR1000)核電站標準技術方案,嶺澳二期工程為該技術品牌的首個示范工程。
時刻銘記自主化使命
在國家加快電力建設、調整能源結構、積極發展核電、提高核電自主化程度的大背景下,嶺澳二期還被列為國家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國家要求中廣核集團在嶺澳二期工程建設中實現“四個自主”,即設計、建設、制造、運營四個方面的自主化,設備國產化率達到50%-70%。2005 年12月15日,嶺澳二期工程正式開工。中廣核人憑借勇于創新、敢于創造、精于創優的精神,將中國的自主化進程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設計自主化
為了完成核電自主化的重大使命,中廣核集團通過延伸CPR1000的技術優勢,建立“二代加”核電項目工程設計與技術研發集群,形成“自主設計”平臺,為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核電品牌,“引進、吸收、消化”三代核電技術奠定堅實基礎。
嶺澳二期采用的CPR1000技術是中廣核集團廣大工程技術人員以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為基礎,通過漸進式改進,形成的我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技術方案,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同類型在役核電站的先進水平,為其他在建項目提供標準化依據。按照該方案批量建設核電站,有利于在較短時間內提高我國核電的競爭力,形成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格局。
國內核電工程設計始終是制約中國核電事業走向世界的一塊短板。如何讓“廣核設計”、“中國設計”走上世界核電市場競爭的舞臺成為始終縈繞在廣核人心頭的大問題。
2006年,深圳中廣核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提供專業化核電工程咨詢、工程設計及在建核電工程和投運電廠技術支持服務的設計公司。
中廣核集團充分利用國內已經形成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設計技術,與國內設計院簽署了總體設計、核島設計、常規島設計等相關合同,通過積極支持配合國內設計院,帶動相關領域設計自主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為后續項目自主設計能力的提升蓄足動力,打造出核電產品“中國設計”的自主品牌。
制造自主化
中廣核集團發揮自身在核電產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通過吸收中國核電裝備制造業優勢力量,打造利益共同體,實現產業集群多邊多贏,為核電裝備制造業未來的蓬勃發展奠基。
中廣核集團通過大力開展國產化設備與技術的推進和研發工作,加快實現核電設備國產化目標,依托多項目發展的機遇,提升國產化供應商的設備研發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培養優秀的供應商團隊。
2005年3月18日嶺澳核電項目二期工程主體設備供應合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順利簽訂。與以往不同,這次簽字臺前是清一色的國內企業。自此,中國核電民族制造業開足馬力,奔向一條快速發展之路。經過多年密切合作,中廣核集團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集團、哈爾濱電氣集團等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戰略合作關系不斷穩固,并將合作范圍延伸到EPR三代核電機組的裝備國產化領域。
2009年2月9日,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與國內50家國產化骨干企業共同成立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聯合研發中心以提升國內核電設備成套供應能力為目標,以核電建設項目為依托,本著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和諧發展的原則,共同致力于中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的研制和開發。僅2009年一年,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與多家成員單位簽訂了國產化聯合研發任務書共60份,內容涉及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研發的各個方面。
建設自主化
以嶺澳二期項目開工為起點,隨著在建、擬建項目迅速增加,中廣核集團進入了一個新的規?;?、批量化發展階段。這種形勢下,原有單一項目的大業主模式,在專業能力水平提升以及“人、財、物”資源配置方面都無法滿足工程建設的要求。因此,中廣核集團謀求新途徑,探索新思路,以“前后臺分離,后臺支持前臺”的方式構建專業化服務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通過后臺發揮資源整合和集成服務的優勢,通過前臺與具體項目的服務需求緊密結合,從而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實現集約化的最佳效果。中廣核集團逐步將業已形成的技術能力轉化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利用規范化的采購和技術、商務控制能力,標準化的施工技術和管理,專業化的調試能力,實現了CPR1000施工、調試標準化和系列化。圍繞提高專業化水平,重點提升科技創新、工程設計、市場經營、項目管理、工程采購及設備監造、施工管理和調試啟動等七個核心領域業務能力,積極推動與國內外先進企業的對標工作,從能力、方法、工具、效果、指標等各個方面找出差距,明確改進目標,這對進一步提升工程建設管理專業化水平將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溯本求源??v觀在實現工程管理自主化、建安施工自主化、調試和生產準備自主化、設計自主化和設備國產化的發展過程,同時橫向對比參與其中的眾多業主集成商,我們不難發現,在其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縱橫捭闔、功勛卓著的便是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2004年3月成立的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是嶺澳二期工程建設的總承包公司,全面承擔工程建設從前期準備到設計采購、土建施工、安裝調試、移交生產的全過程管理。目前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已擁有工程咨詢(甲級)、工程監理(甲級)、工程招標代理(甲級)和外貿流通經營資質,負責紅沿河核電站、寧德核電站、陽江核電站等核電工程的建設,是國內目前承擔核電建設項目最多的核電工程公司。隨著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的建成,一大批有經驗、有能力的核電施工管理骨干將迅速成長,中廣核工程公司已具備“多、快、好、省”地建設多個核電機組的施工管理能力。
運營自主化
1997年7月1日,大亞灣核電站提前兩年由中方人員擔任廠長,標志著中廣核集團已基本掌握了自主運營管理核電站的能力。2002年5月和2003年1月嶺澳核電站一期兩臺機組先后投入商業運行,其生產準備和電站運行實現了完全自主化。中廣核集團借鑒國外運營管理的經驗,將核電站所有權與運營權分離,提出了群堆管理的專業化管理思路,成立了專業化的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公司成立以來,發揮專業化優勢,在核電站換料周期、可靠性維修、可靠性運行、燃料管理、核安全技術、日常項目管理、大修管理以及培訓管理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使兩座核電站的運營管理業績實現持續提升。
大亞灣核電站通過持續創新,已進入并保持世界先進水平。嶺澳核電站1號機組創造了商運后連續兩個燃料循環無非計劃停機停堆安全運行592天的世界紀錄,2號機組創造了自首次臨界及商運起無非計劃停堆安全運行935天的世界核電新機組最好紀錄。
1999年以來,在法國電力公司組織的國際同類50多臺機組累計30項次的安全業績挑戰賽中,大亞灣和嶺澳核電站一期獲得17項次第一名。
中廣核集團通過建立程序體系、評估業務流程,結合外部同行和專家的評審、評估,整理完善標準化的制度、程序和工具等,推進運營管理體系與機制的系列化、標準化和模塊化,實現運營管理體系與機制快速復制、可靠移植的能力,使之能夠在國家核電建設步伐加快的情況下提前介入、快速投用。為實現采用CPR1000技術或同類技術的核電站運營管理的集約化,中廣核集團已經啟動了生產運營標準化工作,將大亞灣核電基地業已形成和積累的成熟經驗以最快捷的方式在其他核電項目實現移植,使得其他項目一開始就能夠站在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上。
引領中國核電健康發展 走向世界
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是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頒布以來,首個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正式拉開了我國核電建設由批量化開工到批量化投產的序幕。在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建設中,中廣核集團與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土建安裝施工單位同心協力、并肩作戰,依托項目建設,全方面提高核心能力,在實現我國百萬千瓦級核電工程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自主運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人才培養、核安全文化傳承以及國際化發展戰略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為推進我國核電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優化國家能源結構、有效促進節能減排
伴隨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廣東省將成為國內擁有在運和在建核電項目最多的省份。嶺澳二期項目建成后,發電將全部供至廣東地區,對改善廣東省過分依賴煤油等常規能源的現狀,實現能源多元化,降低能源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據統計,在未來15年內,廣東省核電比重將達總發電量的五分之一,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廣東省能源自給率可從現在的13%提高到20%,率先成為全國清潔能源核電大省。
與此同時,發展核電更大的意義在于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據不完全統計,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后,年發電量將達150億千瓦時,每年相當于減少電煤消耗約64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約1492億噸。據推算,中廣核集團目前已核準建設的核電機組全部投入商業運行后,年總發電量將達1900多億千瓦時,每年相當于減少電煤消耗約76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約1.72億噸,產生的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了2.4萬公頃的森林。
依托核電工程建設,穩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核電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對核電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核電得以規?;l展的重要前提。嶺澳二期的建設為我國2020年核電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一種現實可行的過渡型技術方案。
在嶺澳核電站二期建設過程中,中廣核集團充分發揮業主主導作用,以項目為依托,落實國家推進核電自主化的方針,建立與國內相關設備制造單位共享技術、管理和成果的機制,輻射帶動我國核電設備自主制造整體能力提升。
在核電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以自主建設嶺澳核電站一期、嶺澳核電站二期為基礎,在多項目、多基地發展格局下,確定了“前臺+后臺”的管理模式,全面具備從前期開發、主體準備、土建主體施工、設備安裝等全過程施工管理能力,完全實現了工程管理自主化。
以嶺澳核電項目二期工程為開端,中廣核集團瞄準國際核電研發領先水平,把握世界核電技術發展脈搏,根據自身多基地、多項目建設需要,打造專業化核電技術創新和技術發展平臺。
利用在堆芯設計和燃料管理、安全分析、嚴重事故管理、環境評價、在役檢查、工程改造、運行及維修優化等領域的實踐經驗和研發實力,成立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以核電運行共用技術為重點學科方向,形成較為齊全的CPR1000核電站共用技術支持能力。
為打破大型商用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中廣核集團組建北京廣利核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依托CPR1000核電機組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建設,全面參與遼寧紅沿河核電站、福建寧德核電站、廣東陽江核電站等核電項目數字化儀控系統設計、制造。目前,該公司不僅承擔了“國家863計劃”中核安全級數字化控制保護系統研制等三個重要子課題的攻關,更在陽江核電站5、6號機組建設中,實現數字化儀控系統全范圍國產化零的突破。
帶動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全面升級
嶺澳核電站二期是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為實現嶺澳核電站二期設備國產化目標,中廣核集團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走“以市場為導向,以工程為依托,創建以國內制造企業為主導的國產化機制,全面形成核電設備國產化制造能力”的道路,充分利用國內現有設備制造能力,以項目建設帶動國產化,努力降低工程造價。
依托嶺澳核電站二期建設,中廣核集團積極發揮產業鏈主導作用,與國內57家核電設備制造骨干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成立了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創建了以國內制造企業為主體的設備國產化機制,構筑起“以我為主”并與國際接軌的核電設備供應體系,按照國際標準嚴格控制質量,努力引導幫助制造企業培育核安全文化,并提供大量技術支持和指導,使國內核電設備生產廠家節省了大量的資金和成本,部分重要設備的國產化進程縮短了8至10年;建立了覆蓋核電設備制造專業領域及分布區域的設備監理組織體系,形成了百萬千瓦核電機組主設備、大型鍛件的國產化,不僅打破了國外的壟斷,更拓展了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空間。
以總承包合同簽訂為起點,開創核電工程建設嶄新局面
2006年2月8日,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總承包合同正式簽訂,標志著中廣核集團對CPR1000示范工程的實施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成為國內核電站建設的示范,在我國核電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是中廣核集團在工程管理模式上所做出的探索和創新,實現了我國核電工程總承包模式的起步。
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總承包合同承載著業主和承包商雙方的共同承諾、共同責任、共同義務和共同使命。為了順應市場需要,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大膽創新,解決了復合稅率、業主監督等長期困擾業界的難題;在總承包協議文本中創新性的提出了分設協議的方法,順利的解決了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復合稅率問題,為公司和業主節約了大量稅金;用分門別類的方法解決了稅率問題,得到國家稅務總局的肯定和認可。
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總承包合同的簽訂,有利于標準化、系列化、批量化建設CPR1000核電項目,從而促進中廣核集團發展戰略的實現;有利于中廣核集團加快形成以自主設計和工程管理標準化為核心的工程總承包能力,進而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以項目建設為依托,承擔核電專業人才培養“孵化器”
為適應核電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中廣核集團制定了未來核電專業人才培養規劃,成立了核電學院,會同高等院校創新提出了遴選三年級學生提前進行核電專業知識培訓的“聯合培養模式”,幾年來已培養超過1000名大學生。借鑒國外經驗,中廣核集團已逐步形成以核電學院為龍頭,由工程培訓、運營培訓、管理培訓和校企聯合培養等構成的培訓體系,實行全員上崗授權培訓。目前已形成了5000多人的核電設計、工程管理和技術研發隊伍;核電運營技術人員超過2500人。中廣核集團還積極發揮“技術基地、人才搖籃”的作用,為國內其他核電業主開展持照操作人員培訓約500人月,并為國內設計、制造、施工和服務單位培養了大批人才。
此外,中廣核集團廣泛開展對核電產業鏈上各相關單位進行專業化對外培訓合作與交流,通過培訓的規范化、專業化運作開創工程人才培養“開發、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通過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中廣核集團依托核電工程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和機制,大力培養核電專業人才。
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培育并傳承核安全文化
安全,是核電工程建設的生命線。在多年的核電工程建設實踐中,中廣核集團始終貫徹“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方針,培育形成了以核安全文化為核心的企業文化體系,形成了一系列卓越的安全、質量管理理念,提升了各參建單位對核安全文化的認知廣度、理解深度和自覺實踐意識,切實加強對項目的安全控制和質量控制。
在中廣核集團,核安全文化的理念根植于每個員工的心中,并在行動中自覺執行。核安全文化的貫徹為中廣核集團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安全運行業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積極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的同時,中廣核集團切實貫徹落實“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理念,做到“安全生產人人參與”,實現“全員安全監督”,形成全員群防群治的安全管理體制。中廣核集團采取積極幫扶政策,主動超前工作,通過現場駐點幫助理解消化要求、為承包商質保體系建設出謀劃策等具體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的核安全文化教育活動,確保承包商快速適應核電文化、理解并執行各項管理要求。
穩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中國核電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走國際化發展之路,是我國核電事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廣核集團始終堅持將國際合作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形式、外部動力和長遠目標,并不斷豐富國際合作的內容。
通過嶺澳二期等多個核電項目的工程建設,中廣核集團穩步提升核心能力,已成為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和裝機容量雙雙全球第一的清潔能源企業,為中國核電走向世界奠定基礎。目前,中廣核集團已擁有核島、常規島、電站配套設施等全方位AE功能,業務范圍覆蓋設備設計、設備采購和成套、調試等領域,已全面具備核電供應商能力,能夠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隨著CPR1000技術在全國多個核電項目的廣泛應用,已形成標準化、批量化、規?;ㄔO效應,國內也已形成核電工程建設完備的產業鏈。2008年9月,以自主品牌核電技術參與土耳其核電項目競標為標志,國際合作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在引進技術、設備和管理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中廣核集團主動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核運營組織及其他國家的核電站建立聯系,不斷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將國際最先進水平作為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目標,持續提升核電建設運營業績和自主化能力。
在歐洲地區,中廣核集團與AREVA集團就核電工程國際合作簽訂了協議,雙方決定以CPR1000核電技術和第三代核電技術EPR為載體,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國際化合作的深化,不僅使企業加快發展和走出國門,也促進了企業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企業國際競爭力。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