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電發展高層論壇上的發言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 王炳華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對嶺澳核電二期工程一號機組的順利投產,暨我國電力裝機突破9億千瓦,表示熱烈的祝賀!
“十一五”以來,我國確立了積極發展核電的方針,核電開發建設不斷取得突破。隨著核電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在我國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落實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當前,正值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十二五”規劃編制的關鍵時期,國家能源局舉辦這樣一次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核電行業的一員,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借此機會,我與大家分享幾點體會和思考:
一、處理好規模、速度、安全、效益的關系是核電行業的共同責任
核電發展越快、規模越大,人們對安全、質量和效益的關注度就越高。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國外的經驗教訓警示我們,一旦出現核事故,不但當前核電發展的大好勢頭不復存在,而且將危及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全球核電發展也將受到影響。核電行業的每一家單位、每一位員工,都應始終保持“居安思危”的精神狀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把“安全第一、質量第一”作為核電發展的百年大計來抓。堅持從源頭抓起,確保核電研發、設計、制造、建設、運營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道核安全的屏障,把所有的安全隱患和質量隱患堅決消除在萌芽狀態。
效益是核電的生命力。核電的市場競爭力最終取決于經濟性。隨著核電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化,現有的核電電價的形成機制也將逐步調整,與火電競價上網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核電行業,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電站設計,簡化電廠配套設施,提高標準化設計水平和設備國產化比例;采用先進建造技術縮短建設工期;實行專業化管理,提高電廠運行維護水平,形成較強的綜合成本優勢。總之,只有科學處理好規模、速度、安全、效益的關系,才能保持當前核電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才能實現核電的可持續發展。
二、提升核電產業國家競爭力 必須發揮協同效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美、法、日等傳統核電強國和韓國等新興核電國家,紛紛將核電作為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先選擇和大國技術、強國技術的標志,不但政府加大干預力度,整合核電行業資源,而且企業主動加強合作,謀求互利共贏,以占領技術和市場制高點。這些變化啟示我們,核電正在從單一技術的競爭擴展到全產業鏈的競爭,從競爭主導轉變為合作與競爭并重,從企業之間的競爭上升為國家之間的競爭。我國核電經過四十年的積累,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基礎。但是,面對國際上核電產業的激烈競爭和核電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核電產業需要在國家調控和市場調節下,進一步加強協同和改革整合,努力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研發、設計、制造、建設、運行及核燃料循環保障”協同發展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不但滿足國內核電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三、支持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 是核電自主化的重要任務
實現設備國產化是我國核電規模化建設和自主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實施的核電自主化戰略,既為裝備制造業創造了重大的歷史機遇,也對裝備制造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三代核電AP1000關鍵設備和部件的研制成功,證明了我國核電裝備工業的基礎能力,增強了實現設備國產化的信心。但是,核電設備國產化的關鍵不僅在于首臺套的突破,更在于后續批量化生產所需的技術積累、工藝控制、管理理念、企業文化和人員素質。要實現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需要裝備制造企業與核電技術研發設計、工程建設等相關方面共同努力,實現核電企業與裝備制造企業在關鍵技術研發、質量管理控制、核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進一步形成利益緊密相關、良性互動的產業格局,并以持續開放的產業政策 加強與國外企業的長久合作,同時加大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全面促進裝備制造業的 持續創新發展。
四、實現核電規模化發展 需要相關配套措施及政策支持
實現核電的規模化發展,需要在核燃料循環供應、核廢物處理、電網規劃配套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比如,核電所占電源的比例日益加大,需要電網配套充足的調峰能力,確保核電機組帶基荷穩定運行。因此,一方面要做好核電廠址規劃,同時也要規劃好配套的電網調峰容量和能力,要認真研究利用抽水蓄能、水電、燃氣發電和大型燃煤火電機組深度調峰,為核電機組配套進行調峰輔助服務,在政策上出臺調峰電價或補貼等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核電裝機規模的擴大提供必要的支持。
當前,伴隨我國核電的快速發展,三代核電自主化工作也進入了關鍵時期。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將在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下,充分發揮主體、載體和平臺的作用,主動加強與核電、裝備制造企業、高校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為推進三代核電自主化發展、提高我國核電國際競爭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