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世界核電繼續保持復蘇態勢發展。截至2009年底,全球核電運行已經積累了約13700堆·年的運行經驗。近幾年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中長期核發電量的預測值不斷升高。
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運行業績的不斷提高,在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要求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核能作為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的重要選項。各國政府相繼推出鼓勵核電發展的政策,歐洲多個國家淘汰核電的政策開始松動,意大利和瑞典開始重新啟動核電計劃。與此同時,核電技術先進國家圍繞安全性、經濟性以及核不擴散要求開展了大量的反應堆技術研發活動,先進反應堆技術、小型反應堆技術和新一代反應堆技術等各種類型的先進反應堆技術研究均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全球運行和在建核電規模
截至2009年底,世界運行中的核電機組共計436臺,裝機容量約為373 GWe;在建核電機組53臺(截至目前已有57臺),裝機容量約為51.1 GWe;計劃建造核電機組142臺,裝機容量約156.1 GWe;擬建核電機組327臺,裝機容量約342.9 GWe。
2009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提高了對2030年核電發展的預測值,預計世界核電裝機容量在今后20年至少增加40%,達到510 GW。這個預測值比2008年的估計值高出8%,增加的部分主要來自于亞洲國家的貢獻。2009年6月,全球工業分析機構發布的最新核電市場報告顯示,受能源獨立性、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驅動。到2015年,預計全球核發電量將達到29660億千瓦時。
二、各國核電發展計劃簡圖
在全球核電復蘇發展的大環境下,多個國家提出了中長期核電發展目標。意大利、瑞典、比利時等歐洲國家改變了淘汰核能的政策,準備重新開始發展核電,印度、俄羅斯、英國等國提出了核電發展計劃。
1.美國作為世界第一核電大國,在政策和財政方面對核電給予支持,政府多次強調核能將成為未來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對部分新建核電站提供貸款擔保。
2.日本政府積極幫助本國制造商開拓全球市場,有關政府部門、電力公司、核電設備制造商和研究組織成立了“國際核能合作委員會”,以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核電并促進制造商擴大海外市場。
3.意大利于2009年2月與法國簽署協議,宣布兩國企業將在核能領域展開合作,幫助意大利恢復建立自己的核電工業體系。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后,意大利于1987年進行了全民公決,決定關閉所有核電站并停止新建電站。
4.瑞典于2009年2月廢棄了反核政策,政府發布了題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和氣候政策》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將在2050年實現沒有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供應。文件認為,氣候問題是當今世界焦點問題,未來核電將成為瑞典電力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典政府曾在1980年提出法案,要求到2010年關閉本國的所有核電站。
5.比利時淘汰核能的政策也開始松動,2009年10月,比利時政府決定將現有核反應堆的原定淘汰時間推遲10年至2025年。比利時2003年曾通過一項法案,計劃在2015~2025年關閉7座核反應堆。
6.英國正在考慮建造新核電機組以替代即將退役的核電站,2009年10月,英國工業聯合會呼吁政府出臺核能和其他能源技術的國家政策聲明,加快核電建設步伐,2030年前新增1600萬千瓦的核電裝機容量,以滿足環境變化目標并確保能源安全。
7.印度于2009年9月宣布世界上最大膽的核能發展計劃,稱到2050年該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目前的120倍,以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解決印度國內的電力短缺問題。印度總理表示,預計到2050年印度的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56億千瓦,而目前印度18座反應堆總裝機容量為390萬千瓦。
8.俄羅斯總理普京2009年5月表示,計劃在2020年或2022年之前再建造28臺核電機組。在普京宣布上述計劃的同時,俄羅斯的首座浮動式核電站開始建造,這座核電站正在圣彼得堡造船廠組裝,是計劃建造的7座浮動式核電站中的第一座。(未完待續)(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