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時停機一年后,臺山核電1號機組恢復了運營。
8月16日,中廣核旗下A股和H股上市公司中國廣核(003816.SZ)、中廣核電力(1816.HK)分別發布公告,臺山1號機組已完成本次檢修工作,并于2022年8月15日并網發電,臺山核電站及周邊環境監測正常。

臺山核電1號機組在2021年6月遭受外媒質疑,稱可能發生泄漏事件,指責監管機構調高核電站外輻射檢測限制以避免關閉核電站。
此后6月16日,生態環境部及時發布答記者問回應了質疑,表示目前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行過程中監測到反應堆一回路冷卻劑的放射性比活度(即單位體積或重量中所包含的放射性量)上升,但仍然在核電廠運行技術規格書規定的允許穩定運行的范圍,核電廠運行安全有保障。
對于放射性比活度上升的原因,生態環境部表示,1號機組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增高主要與燃料棒破損有關。由于燃料制造、運輸、裝載等環節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核電機組運行過程中出現少量的燃料棒破損難以避免,屬于常見現象。
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堆芯共有60000多根燃料棒,目前推算燃料棒包殼破損數量約為5根左右,破損燃料棒占總數比例小于0.01%,遠低于設計中假設的燃料組件最大破損比例(0.25%)。
回應還澄清,國家核安全局沒有批準提高臺山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的可接受限值。國家核安全局審查批準的是臺山核電廠一回路化學與放射化學技術規范中反應堆冷卻劑惰性氣體放射性比活度的相關限值,這個限值用于運行管理,與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無關。而臺山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監測結果顯示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水平未見異常,處于本底水平,也表明沒有任何泄漏發生。
其后2021年7月30日傍晚,中廣核發布聲明表示,1號機組運行過程中出現少量燃料破損,仍在技術允許范圍內,機組可以穩定運行。考慮到1號機組是全球首堆,剛投入運行不久,經中法雙方技術人員充分溝通,堅持安全第一、保守決策,決定對1號機組進行停機檢修。查找燃料破損原因,更換破損燃料。
這一臨時停機一停就是一年。
直至今年8月4日,國家核安全局發布《關于釋放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臨停換料大修后反應堆首次臨界控制點的通知》,核安全局檢查組于2022年7月26日至29日對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進行了臨停換料大修后反應堆首次臨界前核安全檢查,同意臺山核電合營公司在機組狀態滿足技術規格書條件、經生態環境部華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確認后,可以進行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臨停換料大修后反應堆首次臨界活動。
根據核安全局發布的臨界前檢查報告,臺山核電1號機組在第二燃料循環前半段運行期間未發生1級及以上執照運行事件,發生兩起0級運行事件,其中1起非計劃停堆事件。營運單位對事件進行了原因分析,實施了相應糾正行動,并按照事件運行報告制度向我局提交了相關文件。
核設施在運行過程中根據異常事件影響的不同,會有不同的事件分級。其中較低級別的稱為事件,具體為異常(1級)、一般事件(2級)、重要事件(3級),較高級別的稱為事故,具體為影響范圍有限的事故(4級)、影響范圍較大的事故(5級)、重要事故(6級)和重大事故(7級)。而不具備安全意義的微小事件稱為“偏差”,歸為0級。
隨著臨界獲得核安全局審批,臺山核電1號機組重啟見得曙光,直至8月15日恢復并網運行。目前,中廣核未公布此前燃料破損具體原因,對問詢表示除公告外暫無更多信息。
臺山核電采用法國EPR三代核電技術,由中法合資投資建設,中廣核持股70%,法國電力公司持股30%,一期共有兩臺機組,分別在2018年12月和2019年9月投運,其中臺山一號機組是全球首臺并網的EPR機組。該機組所用的EPR技術歷史上由法國核電公司阿海琺設計,后來阿海琺破產重組,其反應堆設計部門大部分股權在2017年底由法國電力公司收購,后更名為法馬通,成為EDF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