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發布日期:2010-02-08
核電裝機容量約占全國3/5;
放射源使用量約占全國1/10;
伴生放射性礦產貯量居全國三甲。
廣東作為全國核能和核技術利用大省與電磁技術應用和伴生礦開發利用大省,近年來以能力建設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以嚴格執法為手段、以宣傳教育為基礎,不斷提高核應急監管能力和水平,切實維護輻射環境安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核與輻射安全保障。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廣東省環保廳廳長李清專門介紹了這方面的情況和經驗。
能力建設:從“三無”到“三有三化”的飛躍發展
2009年10月,廣東省核與輻射管理工作傳來喜訊:廣東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粵西分部通過省政府立項建設,預計2012年投入使用,屆時將承擔臺山4臺機組、陽江6臺機組等整個粵西地區核電站流出物24小時監測及核事故應急任務。這標志著廣東省核與輻射環境監管機構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回望當初機構建設拓荒式的發展起步,李清頗有感慨。2004年之前,廣東省核與輻射環境管理十分薄弱,一無機構,二無人員,三無編制的狀況普通存在。但短短幾年間,廣東實現了核與輻射環境管理從“三無”到“三有”的飛躍轉變。如今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有18個市設立了輻射環境管理機構,縣以上環保局全部設立輻射安全監管員。全省輻射環境專職管理人員達到241人。現今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在廣東是“縱到底,橫到邊”,覆蓋到全省每一個角落。為提高監管裝備水平,近幾年廣東省環保廳先后撥出1600萬元專款,為各地購置配發輻射監測儀器設備。
隨著機構的不斷健全和能力建設的日益加強,廣東核與輻射安全管理工作逐漸走上規范化的軌道,并迅速朝著信息化、常態化的方向發展。
廣東省放射源動態信息管理系統在2006年便建成使用,是邁向輻射環境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一步。記者看到,只要點擊鼠標,就能通過系統獲取全省所有放射源的相關情況,數量、種類、外形、使用、貯存狀態等信息一目了然。系統對重點放射源進行GPS定位管理,任何一枚放射源發生了轉移轉讓,從哪里轉出,轉向哪里,系統都會即時同步地反映出來。
不僅如此,在廣東所有重點放射源單位和核電站附近都建有監測站,對周圍環境進行全天候自動監測,每季度、每月上報和公布監測數據。廣東將實施監測數據定期報送制度,把核與輻射環境監管納入環保工作的日常監管體系中。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核與輻射環境管理工作。幾年內,省里撥款上億元,用于支持廣東省核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放射源收貯、輻射監測能力建設等項目。去年新一輪的機構改革,在全省編制緊缺的情況下,省委、省政府仍批準省環保廳專門設立核應急管理處、輻射環境管理處。除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外,領導更是親力親為。廣州卡源事件發生后,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都親自過問并作出批示,要求“盡快披露信息,防止誤傳炒作”;副省長林木聲親臨現場指導。
應急處置:技術支持、靈敏行動和科學決策形成能力
“凌晨4點10分,一聲巨響震耳欲聾。深圳嶺澳核電廠開關站遭到火箭彈襲擊,主開關站起火,放射性物質釋放,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這不是真實的恐怖襲擊,而是2008年1月8日廣東舉行的一次核事故應急演習。作為全國首次帶反恐背景的核事故演習,此次演習檢驗和體現了廣東迅速處置恐怖襲擊下核電廠事故的應急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國家評估團和兄弟省、市觀摩人員的一致好評。
為加強核安全管理工作,廣東專門成立省民用核設施核事故預防與應急管理委員會,副省長林木聲兼任委員會主任。核管委會定期開會,研究部署工作;組織核應急人員培訓,強化實戰演練。截至2009年,廣東省已成功舉行了5次核應急演習,有效提高了核應急隊伍的能力。此外,針對自然災害多次啟動四級響應程序,進行了7次乏燃料運輸的應急保障工作,妥善處置了多起放射源丟失、放射性物質污染事故。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大地震,廣東省按照環境保護部要求,急派輻射應急監測隊赴災區協助搜尋埋在廢墟下的21枚放射源。
針對周邊某國進行的核試驗,按環境保護部指令,廣東省迅速派出應急監測隊伍赴邊境實施監測,第一時間啟動國際全面禁止核試驗放射性核素監測臺站應急監測預警,圓滿完成任務。
在切實提高實戰能力的同時,廣東大力加強應急機制體制建設。新制定的《廣東省核應急預案》、《廣東省核電站場外應急計劃》對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到應急終止和恢復行動等各個運作程序進行了規范,為全省實施核應急工作提供科學的行動準則。目前,核應急已經納入廣東各地級以上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并向縣(區)延伸擴展,從而形成全省統一指揮、上下聯動的核應急管理體系。
“除了統一集中的應急體系,我們還建立了強大的專家庫和技術后援隊伍,靈敏的行動加上科學的決策,保證了廣東快速有效的核應急能力,也成就了廣東低事故發生率。”李清介紹說。
2009年底的廣州番禺卡源事件是對廣東核與輻射應急工作的一次大考驗,也正是這次事故見證了廣東應急處置的實力。
去年10月12日晚上9時多,位于廣州番禺鐘村的廣州輻照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發生卡源事件。經過多方努力,鈷-60放射源于11月28日中午成功降回到貯源井內。大氣、水、植物等環境監測表明,因處理得當,本起故障有驚無險,從事故發生到處置處理的48天時間里,沒有出現放射性物質泄漏,沒有造成環境污染,更沒有造成人員輻射傷害。事后權威專家評價稱,此次卡源故障處理技術難度國際罕見,但處理時間最短、處理效果也最穩定,專家集體指導和科學技術支持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日常監管:信息公開與規范管理雙管齊下
信息公開,正確引導,是廣州卡源事故成功處置的另一項關鍵因素。在處置期間,卡源事件沒有引起任何群眾恐慌和不良社會影響。
據介紹,卡源事件一發生,廣東省環保廳、廣州市政府部門第一時間通過相應渠道發布消息,做到不隱瞞,不宣揚;同時防止傳謠信謠。在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政府部門先后6次在本地媒體和相關網站及時披露事件的進展,積極與居民進行信息溝通。有關領導還定時現身在事故鄰近社區散步,以“現身說法”消除群眾的疑慮。
“缺乏專業知識導致恐懼和敏感。無論應急處置還是日常監管中,我們都要加強科普宣傳,揭開核與輻射那層神秘的面紗,消除公眾的誤解和恐懼;同時規范管理,爭取公眾理解與支持,科學有序地推動核與輻射管理工作。”李清強調。
細心的廣州市民會發現,從去年起,廣州一些空地上豎起了“廣東電網”的標識牌,以此告知這里將建設變電站。“事先告知”讓市民在購房時有了更多的考慮,電站建設也免了不少的麻煩。
“這也是我們與電網公司溝通的結果,就是為了將好事辦好!”李清說,“堅持信息公開,避免誤會,才有溝通和獲得理解的可能。”據悉,針對變電站電磁輻射問題,廣東省環保廳近年來先后印發宣傳資料5萬多冊,舉辦社區知識講座200多期,引導群眾科學認識電磁輻射。為進一步規范變電站建設,正在起草的《廣東省電磁輻射管理辦法》規定,開發商必須公開和標明變電站建設規劃,以此規范開發商的建設行為,在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同時,贏取公眾的支持和配合。
2004年,隨著放射源管理工作納入環保部門,核與輻射管理工作量倍增。為實施有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減輕企業負擔,結合實際,2008年起,廣東省環保廳逐步把Ⅳ、Ⅴ類放射源環評審批、許可證發放、項目驗收以及220KV以下的輸變電項目環評下放到地級市審批管理,使監管的重心下移,強化了市、縣環保部門的責任,形成了分級管理、責權有機統一的局面。同時,將輻射安全監管情況納入省政府環境保護責任制考核體系,加強了輻射環境管理的力度。
“下放審批并不意味放松監管。”李清強調。為規范管理,廣東省環保廳制定了廣東省輻射環境分級管理、審批審核工作程序、日常工作檢查等規章制度,加強對各地監管工作的檢查督促,定期對各地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進一步規范日常監管行為。目前,全省各級環保部門與各涉源單位均簽訂輻射安全責任書,初步形成了責任到位、監管明確的監管體系。
相關評論:
用制度構筑安全網
中國環境報評論員
我國已經進入核能事業快速發展階段,安全保障事關核能發展、群眾健康與社會穩定;同時,電磁輻射安全問題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各地必須把確保核與輻射安全當作一項重要環保任務來抓,構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
廣東省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重在建章立制,貴在創新實踐,成在細節入手。
制度建設是根本。堅持從建章立制、規范管理上下功夫,才能確保日常監管有效,應急反應有力。廣東省制定了輻射環境分級管理、審批審核工作程序等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日常監管行為。制定了科學的應急預案,并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及時推進科研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監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制度的完善和順利推行,為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提供了保障。
創新實踐是基礎。廣東省抓住監督預防這一主線,切實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管。他們積極創新監管方式,強化監管手段,建成了分級管理、責權統一的體制;將輻射安全監管情況納入省政府環境保護責任制考核體系;建立全省放射源動態信息管理系統,將21個市的放射源許可、使用等環節納入動態管理,并實現與國家數據的對接。通過這些措施,消除核與輻射安全隱患。
細節入手是關鍵。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對核與輻射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要高度關注,尤其要注重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同時,要抓住事關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從各項具體的事入手,形成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的立體化格局。廣東省在這方面嘗試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如通過強化日常監管機構,建立核應急機構等措施,加強輻射監管隊伍建設。又如通過開展公眾宣傳、建立粵港溝通機制等各種方式,建立和完善核應急信息網絡,以增強公眾信息宣傳效果。
核與輻射安全是核事業發展的根本要求和生命線。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是實現經濟社會安全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隨著核能在國家能源結構中基礎性地位不斷提高,核能所占比重逐漸增大,核安全監管任務越來越重,現有的核安全監管體系正面臨嚴峻挑戰。
各級環保部門要高度重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學習借鑒廣東的成功經驗,在核能開發和核技術利用的各個階段堅決貫徹“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方針,不僅在政策上,而且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要以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不斷提高核應急監管能力和水平,切實維護輻射環境安全,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