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國家博物館!沉浸式體驗“兩彈一星”偉業的輝煌壯麗
來源: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21-09-15
偉大事業產生偉大精神
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
值此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
國家博物館首次推出“兩彈一星”主題展覽
9月2日起在國博南6、南7展廳對公眾展出

此次展覽由國家博物館、國防科工局主辦
中核集團等協辦
展覽通過110件(套)文物、藝術作品和模型
510張圖片以及影像視頻和多媒體觸摸屏等
展現在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堅強領導下
廣大研制工作者在艱苦條件下創造的非凡人間奇跡
在拼搏奉獻中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偉業對國家安全和國際戰略格局
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為什么說“兩彈一星”揭示了自主創新
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和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看完展覽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展覽亮點
6大部分、13個單元全景式展現“兩彈一星”研制歷史
此次展覽共劃分為6大部分、13個單元。在兼顧時序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專題的設計,如24個字的“兩彈一星”精神就直接構成了其中三個部分的標題;同時在每個專題中通過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來呈現和解讀展覽主題。這樣的框架體系一方面可以從宏觀層面展現“兩彈一星”事業的艱難研制歷程、輝煌成就和傳承創新,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緊扣“兩彈一星”精神這一主題主線,生動呈現和解讀“兩彈一星”精神的核心要義和豐富內涵,以及“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弘揚,從而生動地闡明“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從功勛到普通建設者 多視角呈現“群英譜”

當年,義無反顧投身“兩彈一星”事業的,有國內頂級的科學家、大批優秀的科技專家,他們隱姓埋名干驚天動地事;也有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有的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展覽既突出展示了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報效祖國、獻身科研的愛國情懷,也以多媒體觸摸屏的表現手法、以人物簡介的方式,介紹了核工業、航天及中科院系統內與“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同時代的近150名科技專家(包括少量行政管理人員)的貢獻,同時還聚焦了舍家為國的普通建設者的艱辛付出。當年正是有無數人的奉獻和犧牲,才成就了“兩彈一星”偉業。

展覽收集的普通建設者的故事令人動容。如核試驗基地有一個地方叫“木蘭村”,一批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女科技干部居住在這里,她們被親切地稱為“核大姐”。當同齡人沉醉于花前月下的美好時光時,她們奮戰在戈壁大漠。

鄧稼先的工作服
同時,多視角呈現“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工作、生活細節,讓參觀者更直觀、生動地感受他們的當年的工作狀態。
集中力量辦大事最充分的詮釋
在當時的國際條件下,“兩彈一星”事業只能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來進行。20世紀60年代初,中共中央就確立了大力協同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模式。大力協同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攀登的創新精神,是“兩彈一星”及核潛艇成功研制的關鍵所在,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深刻揭示了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在展覽內容設計中,主要從全國調配人員、專業人才的培養、科研力量協同攻關、自主創新攀高峰等四個方面重點呈現了“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當年老一輩科技專家通過發揚學術民主、自主創新,解決了尖端技術上的“卡脖子”問題,實現了科技自立自強。團結協作、協同攻關精神,展現出強大的力量。

無處不在的珍貴照片帶你穿越時光

文物和圖片是展覽的重要物質基礎,但對于近現代史題材的展覽而言,圖片往往會占據半壁江山,歷史圖片已成為近現代史題材展陳的重要表現手法。從某種意義上講,直觀、真實記錄歷史瞬間和歷史場景的照片,具有文獻資料和實物無法替代的作用。

此次展覽的特色之一,就在于集中薈萃了較為豐富且彌足珍貴的歷史圖片,在展廳多處還設計了由歷史圖片合成的大型噴繪,營造了濃厚的歷史氛圍。

一張張布滿歲月痕跡的圖片將觀眾帶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奮發圖強的創業年代,向人們訴說著那段特殊歲月里的感人事件和動人故事。

假期將至
來國家博物館打卡“兩彈一星”主題展
做“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