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可如何把這條“巨龍”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不被它“反噬”?福清核電站的建設者們在這一方面做了無微不致的考量,以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海峽衛視7月9日22:45《中國之光 福建智造》播出《從“小學生”到“大師傅” 30年核電逆襲路》。

福清核電站里安放著“國之重器”:“華龍一號”國內首堆工程也是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號機組。它的誕生,或者應該說“華龍一號”的誕生,緣于2011年3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制定的關于核電安全發展的四項決定。
這四項決定里提到中國未來新建的核電項目必須要滿足國際上最高的安全標準。這對我國核電技術提出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和要求,也成為核電工作者必須要攀爬的高峰。

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十年艱苦探索之后,今年1月30日,“華龍一號”福清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之后成為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當然,大眾最為關心的依然是安全問題——那么,“華龍一號”能讓大家放心嗎?

不得不說,“華龍一號”設計團隊的“強迫癥”強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首先,在抗震設計基準上,就飆過歐洲ERP(第三代原子能反應堆)的抗震數值,達到了0.3g。也就是說,不管震源在哪里,也不管能量通過何種地質構造傳遞而來,只要反應堆所處的地表水平向和豎向的震動峰值加速度不超過0.3g,核電站都是安全的。
歐洲ERP對應的是8級地震,而“華龍一號”達到了9級。


為了防止各種意外破壞,工程人員給“華龍一號”從頭到腳穿上了非一般的“防護鐵甲”。這個“鐵甲”在結構設計上就比別的核電站多了一層保險:包括穹頂在內,創新設計內外兩層安全殼,厚度分別達到了1.3米和1.8米;且所使用的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級別直徑40毫米的鋼筋,僅外安全殼就有4層鋼筋。
這樣鋼的外殼是隔離核反應堆與外界的一道重要的安全屏障,足以抵御一架滿載燃油的大型飛機的撞擊。

“防護鐵甲”罩上了,設計師們并沒有因此而止步。他們仔細研究著福島核事故里的安全漏洞。
十年前,那場海嘯浪潮深入到了福島核電廠內部,造成除一臺應急柴油發電機之外的其它應急柴油發電機電源喪失,核電廠的直流供電系統也由于受水淹而遭受嚴重損壞,引發了反應堆儀控系統失靈、廠內廠外通訊系統被破壞等災難性后果。從中,“華龍一號”的設計師們發現了問題:如果使用單一的電源供水系統,一旦核電站斷電將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

為此,設計師們為“華龍一號”配置了應急柴油發電機組,當核電機組自發供電和外部電網供電全部失去后,應急柴油發電機組依然能夠及時啟動,保證核電站的水冷系統正常運行。
為了完完全全拿捏住核能這條“龍”,設計者們把極端的情況納入了考量:假使不可能的可能——應急發電機組也失去了功用,核電站的安全還能夠得到保障嗎?

于是,儲有約3000噸水的冷卻水箱被安排在了“華龍一號”的反應堆上方。在外部電源和動力完全喪失的情況下,在重力作用下,這些水會迅速注入反應堆內,冷卻堆芯,排出反應堆事故后產生的余熱。這種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防體系,可以更好地保證核電機組的安全。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核工業人為了我國安全用核、自主用核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華龍一號”意為“中華復興、巨龍騰飛”,這不只是核電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超高的安全性能之外,“華龍一號”還有諸多硬核實力,每一項都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驕人成果。詳情請關注海峽衛視7月9日22:45《中國之光 福建智造》之《從“小學生”到“大師傅” 30年核電逆襲路》。

編輯 | 何佳怡
主編 | 衛貝妮
監制 | 李燦宇 王麗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