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份閃閃發光的名單出爐。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每兩年評選一次,目前已評選至第十三屆,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
此次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由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則頒發給了為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桿。根據光華工程科技獎候選人提名要求,候選人需在重大工程設計、研制、建造、生產、運行、管理等方面解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或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有重要發現、發明,并有顯著應用成效,要么則是應用本人研究成果、發明創造,發展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成效特別顯著者才可提名。今年,全國范圍內共產生了296名有效候選人。
此次揭曉儀式正式公布了從296名候選人中評選出的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以及光華工程科技獎的獲得者。
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的獲獎科學家們,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為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科技強國,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作出了應有貢獻。
其中,中國工程院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為我國核潛艇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第一座核電站技術路線確定做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核動力領域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以此表彰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們為打贏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的重要作用。在這場艱巨的戰役中,他們奮不顧身沖鋒陷陣,在疾病診療、快速檢測、應急預警、科普宣傳、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此外,還有機械工程專家蔣莊德、計量專家李天初、人工智能專家王海峰、特種功能金屬材料專家周少雄等不同學科領域的39位專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這些專家均以非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傲人成績,為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朱光亞和臺灣實業家尹衍樑、杜俊元、陳由豪四位捐贈人捐資設立,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由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管理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1996年,該獎項首屆頒發,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
25年間,光華工程科技獎見證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激勵了一大批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表彰了他們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杰出成就,在工程科技界產生了強烈反響,并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隨著“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出爐,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正在被提升到越來越高的戰略地位。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拉動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支持。
向這些共和國的貢獻者致敬!
獲獎人員名單

原標題:又一波追星名單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