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以自主創新推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以自主創新推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核集團 發布日期:2020-10-21

    10月19日,中核集團黨組中心組召開2020年第四次專題學習研討(擴大)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羅琦院士,首席專家代表邢繼、蘇學斌,科技帶頭人代表楊紅義結合實際在會上作主題發言。為進一步興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現將他們的發言摘要予以刊登。

對新時代核科技創新發展的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  羅琦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劃時代的,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與科技創新歷程中的又一里程碑。科技創新再次被提高到事關中華民族存亡興衰、事關黨和國家發展歷史進程的戰略高度。這是繼1960年代“兩彈一艇”時期毛澤東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之后,中央領導人再次對科技創新作出明確的、重要的、高屋建瓴的指示。核工業創建65年和原子能院建院70年來的實踐證明,核科技發展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兩彈一艇”時期,核科學技術實現大發展,創造了一系列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面向未來,我們作為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應該更加深刻認識到,加快核科技創新步伐,建設先進的核科技創新工業體系,實現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保障安全穩定,是當前以及今后很長時期鞏固國家安全的戰略需要。結合對當前核科技發展的思考,我講七點想法。

    一是加強核科技發展的頂層策劃。今后,在集團公司“十四五”規劃的專業分類指導下,原子能院將面向國家需求和市場需求,加強對未來十五年發展的頂層策劃,積極推進原子能院雄安分院和嘉峪關基地建設,統籌謀劃并布局一批核科技基礎研發大科學裝置和重要試驗平臺,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核科技創新能力體系。

    二是加快推動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一是以核動力技術問題為導向,推動實施國家動力專項工程;二是以材料性能優化、抗輻照加固、核安全和探測監測等領域的重大基礎問題為導向,推動實施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專項工程。

    三是加強有組織性的創新活動。我們要在發揮由好奇心驅動自由創新的同時,加強有組織的創新,進一步推廣國家重大項目驅動方式。何謂有組織性創新:創新不能僅靠靈感突現,應該有方法、組織和文化的支持。當企業擁有一群富于“系統性創新”能力的人才后,“組織性創新”能力可以保證企業充分挖掘員工個體的創新能力,因此,“組織性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源泉之一。實踐表明,很多企業創新能力的瓶頸并非出現在個體上,而是出現在制度和文化等組織因素上。

    四是推動再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原子能院將繼續深入推進包括核物理、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反應堆工程技術、加速器技術、核電子與探測技術、同位素技術、輻射防護技術與放射性計量等八大學科建設,在目前已經擁有12個國家級、部委級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力爭再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五是布局一批顛覆性前沿技術。

    六是進一步重視人才培育和使用。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而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原子能院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建院70年來,有7位“兩彈一星”元勛曾在原子能院創建功勛,有60余位兩院院士曾在這里工作或學習,從原子能院輸送出去的各類科技骨干人才一萬多人。今后,原子能院將繼續以科技、技能、管理三支人才隊伍建設為主線,實施創新人才專項工程“龍馬計劃”和“精英揚帆”科技人才赴海外研修培養等多種方式和途徑,進一步加強人才特區建設,補足領軍型創新人才“短板”,為我國核科技發展儲備人力資源,贏得主動權。

    七是加強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按照國家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要求,在集團公司和院的制度框架內,遵循“利益共享、合作多贏、信息公開、集中管理”的原則,加強產學研結合,充分利用“原科”公司平臺,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華龍一號技術未來的發展

中核集團首席專家  邢繼

    華龍一號作為我國自主核電品牌,未來技術到底怎么發展?這是我們長期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從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和后續工程建設的經驗反饋來看,如何提升華龍的經濟性,使它在幾個不同核電機型或不同的新能源形式里面更具競爭力,是今天面臨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在這一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研究。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很快就要投入商運。示范工程充分驗證了華龍設計。在華龍設計過程當中我們有很多創新,通過示范工程的運行,就對華龍設計核心的技術,特別是系統的設計技術進行了驗證。我們在保持華龍現有設計方案,也就是在系統設計縱深防御的安全系統的配置方案,不做大的調整的情況下,依然有改進經濟性的巨大空間。這個空間體現在如何減少華龍的工程量,從使用的材料、施工的難度等方面,加以優化和改進。這是我們下面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看到從福清到漳州到海南,都在經濟性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我們還在籌劃一個更大的改進,讓工程量大幅度減小。這樣的話即便在系統配置不做大的調整的情況下,短期之內依然有望能夠實現經濟性的大幅度提升。

    有一個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壓水堆核電技術是最有可能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引領的一個領域。我非常贊同這個結論。因為我們現在雖然技術還不是國際上最好的,但是要看到發展的勢頭在國際上是最好的。在幾十年華龍研發的過程當中,中核集團幾個骨干的設計院,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的體系,同時在基礎能力上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一個全面的跨學科的創新。華龍技術未來的發展我認為不應該追求在某一個單項上面實現技術突破,而應該全面融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在工業技術方面的任何一項大的突破,我們都要去看看是否能夠為我們所用,來帶動核能技術的發展。

    華龍后續項目的研發計劃其實并不是聚焦某一項。我們實際上是在全面對接目前科技發展的基礎上,去全面重新構思華龍一號。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華龍未來要實現全面的突破,實現在技術上面的領先,同樣面臨卡脖子的問題,就是基礎理論研究問題。所以我也建議要加強在核能領域技術的重點實驗室的布局。現在我們條件非常好,與各個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關系。我們要在基礎研究方面,回過頭去把歷史上沒有搞清楚的東西搞清楚,這并不是一件不可逾越的難題。只要我們肯這樣去做,我相信會在短時間內就具備實現原始創新的基礎,我們非常有信心,也已經做好準備。

激發科技新動力

勇攀天然鈾高質量發展新高峰

中核集團首席專家  蘇學斌

    如何加快解決天然鈾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如何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動力?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我們進行了以下五點思考。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我們將運用系統工程思維方法,以建設千噸級鈾礦大基地等重大項目為牽引,實施興鈾科技工程,突破以智能高效為標志的第四代鈾礦勘查采冶技術,打通從技術到工程的“梗阻”;我們將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加快鈾煤協同開發,推進大數據、5G、北斗等技術融合,建成單線千噸級智能化地浸鈾礦山;我們將集中力量解決生產經營中急需的科技問題,提高鈾資源利用率,降低鈾礦勘查開發成本,加快無巖心勘查、探采工程一體化的研究,逐步實現南方硬巖高效采礦,北方砂巖智能開發;我們將集中力量加快海外鈾礦高效開發,深化國際鈾資源勘查開發技術合作,為相關鈾礦基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是加大基礎前沿研究,取得更多“從0到1”的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由于地質構造的影響,鈾資源稟賦條件較差,一個礦一個特點,因此,我們更加需要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能夠“攻得下,用得上”,必須在找大礦、找富礦、找經濟可采鈾礦中,逆流而上,爬坡邁坎;建立更先進的鈾礦開采理論和方法,把更多的“不可采”變為“可采”資源;探索新型高效提取與清潔利用技術,在非常規鈾資源、特別是噸級海水提鈾等顛覆性技術中攻堅克難,盡早推進中試驗證,制定國際標準,搶占天然鈾技術發展的新高地。

    三是加強先進對標、聯合創新。我們將通過對標世界先進,把握正確的科研選題方向,把“卡脖子”技術列為下一步攻關重點。我們于2019年收購了世界第四大鈾礦——羅辛鈾礦,正在充分借鑒吸納羅辛鈾礦的先進技術,用國際領先的水平,推動我國鈾資源的發展。我們正在加強與力拓等國際一流礦業公司以及知名企業對標,通過引進創新,將有望突破相關超大礦床開發世界級難題。我們將以更加開放姿態加強協同攻關,與中國科學院、地礦高校、有色金屬等院所企業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共商共享的創新聯合體。

    四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院所布局結構。深化中國鈾業所屬科研院所改革,克服分散、低效、重復,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打造天然鈾、綜合礦業、地礦延伸產業三大高水平研發平臺,實現天然鈾產業科研、設計、工程一體化融合。樹立全球視野,面向市場,依托現有十家科研院所,重點推進鈾礦勘查采冶、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共伴生資源清潔利用等領域的國防重點實驗室、科研中試基地、海外研發基地的建設,打造智慧院所和智慧礦山。

    五是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良好創新生態環境。希望集團公司也能夠優化項目申報機制,精簡項目管理,給予科研單位、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自主權;通過建立科技創新風投基金,加大科技孵化器扶持力度;講好成果轉化“故事”,建立成果轉化平臺,鼓勵科研骨干持股、參股;建立合理高效的科技評價體系,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樹立以品德、能力、成果、轉化為核心的新評價標準,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從新時代科學家和核工業精神中汲取力量,激發創新主動性,為天然鈾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源泉。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推動反應堆工程技術創新發展

中核集團科技帶頭人  楊紅義

    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家精神重要性的論述,以及對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緊迫要求和殷切期望深深觸動著我。我結合自身從事的核反應堆技術創新工作,對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意義談三點體會。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家精神的論述高屋建瓴,鼓舞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反應堆工程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技術體系,涉及到先進材料、燃料、中子物理、熱工水力、設備、工藝和控制等多個專業,先進反應堆型號往往需要克服各個專業多種技術難題才能有所進步,研發任務復雜而艱巨。每當科研團隊遇到技術難關時,我能深深感覺到精神力量對他們的激勵以及強大支撐。“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是激勵廣大科技人員攻堅克難的法寶。正是在這些精神的孕育和感召下,我們的核事業中走出來了以錢三強、王淦昌和徐銤為代表的一大批耳熟能詳的科學家。

    第二,愛國精神是激勵我們核科技人員攻堅克難的精神靈魂。愛國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本次講話中重點闡述的科學家精神特質之一。原子能院的幾代優秀科學工作者的先進事跡無不閃現著愛國主義的光芒。錢三強等科學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冒險回國,王方定等科學家在簡陋工棚制備點火中子源,徐銤等科學家一生只干好一件事始終不放棄。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也緊跟著老前輩的步伐,就在我工作的堆工部就時時刻刻都發生著年輕科技人員的感人故事。快堆設計所堆芯室室專家杜愛兵負責快堆的燃料研發和設計,今年初突然查出得了肺癌,經過治療后身體非常虛弱,但因后續力量暫時還無法挑大梁,這位同志就堅持上午治療、下午上班,竭盡全力確保重大科技任務后墻不倒。快堆條保試驗項目經理于金龍手臂骨折,醫生要求休息三個月,但由于他所承擔的任務及其緊迫,因此僅僅休息了一周,就打著繃帶吊著胳膊回到了崗位。還有幾位年輕人負責電加熱調試試驗,因所在廠房是老舊庫房改造,無空調設施,且臺架高溫達數百度、該試驗還要求穿戴全身防護服,當時正值酷暑,他們在近40度的高溫下每天咬牙持續工作數小時,最終提前完成了所有試驗任務。

    第三,創新精神是核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引領發展、超越發展的制勝法寶。我本人主要工作在液態金屬冷卻快堆技術領域,無論是開發鈉冷快堆,還是推動鉛鉍快堆的發展,無不使我深深體會到敢于創新的重要性。2013年我們開始研究六十萬千瓦示范快堆方案,面對功率比實驗快堆大三十倍的示范快堆,如何確定其堆芯、主熱交換器出入口溫度等主熱傳輸關鍵參數?能否直接采用中國實驗快堆的數據?這是設計一個反應堆的最關鍵的步驟。我們沒有輕易放棄探索,而是從技術上建立全廠熱傳輸系統分析模型,進行大量優化分析尋求參數范圍,結合可運行性、安全性、經濟性等目標優化確定了示范快堆的總體技術方案。最終我們確定的反應堆入口溫度比實驗快堆低2攝氏度,從而獲得2度的安全裕量。區區的2度,代表著我們對鈉冷快堆系統熱傳輸和動力轉換系統、以及反應堆物理與安全的深刻理解和創新發展。這不僅僅使我們嘗到了技術創新的甜頭,也堅定了我們堅持自主創新的信心。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