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我國重點扶持發展的清潔能源,因就近取排水方便等原因,我國核電站多布局在沿海地區。核電站運行是否安全?會對周邊海洋環境和百姓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近日,記者隨生態環境部主辦的“媒體核電行”活動,走進山東海陽核電站、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了解核電站周邊海洋環境監測情況。請看本報記者的探訪報道。
走進山東海陽核電站環境監測樓,仿佛進入了科幻世界,各類監測儀器運行指示燈閃爍著,發出“嗡嗡”的聲響。檢測員們忙碌著,有的拿起試管添加試劑,有的搬運海水樣品……記者近日隨生態環境部主辦的“媒體核電行”活動走進山東海陽核電站、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了解核電站周邊海洋環境監測情況。
“核電場周邊環境需要密切關注,只有拿出真實可靠、公開透明的監測數據,才能讓社會公眾放心。”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化學環保處環境監測科主管馬元晨說。
精工細作“核電牌料理”
記者在山東海陽核電站實驗室發現,這里有些與眾不同,不像實驗室而更像廚房。新鮮的鲅魚、海蝦整齊擺放在工作臺上,桌邊甚至還有一只“土雞”。正在運行的烤箱亮起了溫黃色,平底鍋里飄來了陣陣肉香。監測人員介紹說,這些食材都生長在核電站周邊,烘烤并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為了進行環境監測。
為監測核電周邊海域、土壤是否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判斷核電站運行是否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監測人員需要將這些生物樣品“烤”成黑炭狀,并碾磨成粉末,從而測量人工放射性核素含量。
以鲅魚為例,檢測員首先將從核電站周邊海域打撈的新鮮鲅魚,放置于烘箱恒溫100攝氏度環境烘烤兩天,再將魚肉剔下,放入坩堝中分階段提高溫度,攪拌成黑色細小顆粒。處理完畢后,再把已成為黑色小顆粒的鲅魚肉放入馬福爐中分階段升溫到400攝氏度烘烤兩天,使其成為灰白色粉末。最后,檢測員再將樣品放入高純鍺譜儀中測量,才能得出最終的測量數據。一套工序下來,需要5天5夜的“烹制”。
在核電站監測辦公樓里,還有管式電爐、α/β測量儀、低本底多道γ能譜儀、生物樣品C-14制樣裝置等各種專業儀器,檢測人員在這里精心研磨,耐心提煉,認真分析,為社會公眾提交一份公開、透明的專業數據答卷。
令人欣慰的是,據近日發布的《2018中國海洋生態環境公報》顯示,包括紅沿河核電站和海陽核電站在內的我國核電站都未監測出人工放射性核素,意味著核電站未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
確保監測真實可靠
核電站選址建設歷來都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提起核電,人們總是會想起核電輻射是否會污染生態環境或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等問題,核電站因此經常遭到質疑。
按照《核安全法》規定,核設施營運單位應當公開本單位核設施安全狀況、流出物和周圍環境輻射監測數據、年度核安全報告等信息。
為了保障核電站安全運行,回應社會關切,遼寧紅沿河核電站在廠區內外設立了12個環境監測點,24小時不間斷監測周邊環境,監測數據每分鐘更新。同時,這些監測數據與遼寧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信息實時共享,有效加強核電站環境信息的透明度和權威性。
技術人員點擊核電站實時站點監控系統,就可清楚看到核電站環境監測點分布情況,各監測點的氣溫、濕度、氣壓等參數實時更新,排水口等信息一覽無余。其中,7個站點為核電站自身監測點,5個站點是生態環境部設立的監督性監測點,所有監測數據都會第一時間提交給上級監管部門,杜絕任何弄虛作假。
引入專業監測技術
海月水母是一種渤海灣畔的“水生土著”,這種通體綿軟的海洋生物看似軟弱無力,但如果大面積暴發將擁堵核電站取水口,嚴重影響機組冷卻水供應,甚至導致機組自動跳機跳堆的情況出現。
隨著核電冷源安全問題凸顯,紅沿河核電站針對海月水母暴發的預防打撈等問題采取了多樣化措施,比如在取水口布置攔阻網、派遣專業人員打撈等,并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技術合作,為核電站安全運行提供專業監測技術保障。
每年3月~10月,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關春江都會帶領團隊定期來到紅沿河核電站,通過衛星遙感、現場監測等方式,幫助核電站測控分析是否會出現赤潮、海月水母暴發,是否會對核電站安全生產造成生物威脅。
“核電是我國重點扶持的清潔能源產業,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希望能通過專業的監測技術為核電安全生產提供支持。”關春江說。
近年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通過完善衡量水母數量的計算模型、對水母精準稱重等方式,有效提高判斷水母數量的準確性,并每日匯總遼寧旅順、盤錦等相鄰海域的水母數量,分析預測近期水母變化趨勢,幫助紅沿河核電站平安度過水母、赤潮多發期,有效提高冷源安全風險防范化解能力。
“安全無小事,必須防患于未然。”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安全總監閆術說,“監測工作看似不是核電站主業,卻是保障核電站生產安全的至關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