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布了《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分十個篇章,從發展環境、供需形勢、電力改革、政策解讀等多個方面對2018年我國電力發展狀況進行全面梳理,并分析預測了未來三年電力的需求水平。
看幾個重點
東部5省份用電量位列全國前五。
報告顯示,2018年,在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夏季氣溫持續偏高等因素影響下,全社會用電量達6.84萬億千萬時,同比增長8.5%,增速較上一年提高1.9個百分點。
從省份上看,東部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北5省份全社會用電量持續分列全國前五位,5省用電量合計2.66萬億千萬時,合計用電占比持續下降約38.8%,較2017年降低0.6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2018年,東部發達省區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用電增速穩步提升,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國際復雜因素影響,上海、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省份用電增速較2017年有所放緩,低于全國平均增速。
報告預測,2019年全社會用電同比增長5.6%,用電量達7.3萬億千瓦時,一、二、三產及居民生活用電比例為1.1:68.5:16.0:14.4;2020年,全社會用電同比增長5.0%,用電量達7.6萬億千瓦時,一、二、三產及居民生活用電比例為1.1:67.7:16.5:14.7;2021年,全社會用電同比增長4.7%,用電量達8.0萬億千瓦時,一、二、三產及居民生活用電比例為1.1:66.9:16.9:15.1。
報告顯示,2019年-2021年,河北、內蒙、江蘇、福建、河南、湖北、四川、重慶、廣東、貴州等省份的電力供應將處于緊張的狀態;而陜西、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廣西等省份電力供需將處于持續緊張的狀態。
報告認為:
在目前已明確的跨省區輸電通道實現滿送前提下,若不及時考慮增加電源供給,則全國大部分省區未來三年電力供需形勢將全面趨緊。全國16個省份需要增加電源供給,及時啟動一批火電項目前期工作。
華東、華中及南方等區域需研究進一步擴大外來電規模。
對于《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8》的論述及結果,不少業內人士發表了不同意見。
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就第一時間發表了看法:
我個人認為未必如此。

張國寶說:未來三年,如果能夠把現在多余的裝機容量消化掉就不錯了。不會出現電力緊張的狀況。
對此,他的解釋是:未來三年,我國例如鋼鐵、有色、建材等高耗能產業將處于下行趨勢,其用電需求自然也會下降,而目前我國的電力裝機容量的冗余度太大,也就是利用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近幾年各地建設的電站還在陸續投產中,發揮現在電站1/4的閑置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

2016-2018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結構分析(萬千瓦)
此外,我國的電力裝機容量增速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高于發電量的增速,預計接下來的2019年和2020年仍將如此。
也就是說電站裝機容量的富裕度在不斷擴大,而另一方面,居民用電和商業用電量的增加趕不上工業用電大戶用電量的減少。而新能源設備,例如電動汽車,其用電量占比不足0.25%,影響有限。再者,可以預期的幾年中,還將有一批建設中的核電站投入運行,我國在運的核電站也并非全部滿負荷運行。
所以:三年后不是電力緊張,而是應擔心電力的富裕度越來越大,影響電力企業的效益。
從火電局部分析,現在火力發電廠年發電小時數只有4000多小時,影響了電力企業的效益,實際上完全可以發到5500小時甚至于6000小時,除非煤炭供應不上。
所以該報告更有誤導各地再去搶建一批電站之嫌。
尤其是報告中提到“全國16個省份需要增加電源供給,及時啟動一批火電項目前期工作”,可能會導致新一輪電力產能過剩,而歷時三年多的嚴控煤電產能一旦有所 “松綁”,可能會再次出現煤電建設潮。
張國寶直呼:
假如分析預測害了電力企業,屆時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找誰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