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市崆峒村是綿延在山腳下的廣東省重點貧困村,村里的貧困戶有142戶441人,2016年建檔立卡時人均年收入不足4千元。陽江核電有限公司(簡稱“陽江公司”)派駐崆峒村的扶貧第一書記陳雄超,用近2年時間推進光伏扶貧項目,讓村民們有了一張穩定收益的“陽光存折”。2018年底,崆峒村實現人均年收入超7千元,整村脫貧。陳雄超亦被廣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2016-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陳雄超(左二)與崆峒村村民
部隊轉業
年近花甲返鄉扶貧回報農村
陳雄超從部隊轉業后來到陽江公司,他的老家位于海濱小城陽西縣,和崆峒村所在的陽春市同屬陽江市管轄。
2016年5月,中廣核駐村扶貧工作隊確定崆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2戶441人。部分村民因病致貧,村民莫國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幸患上尿毒癥,透析治療花費巨大,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僅靠妻子打零工支持,生活陷入困境。
陳雄超進駐崆峒村的第一天就清楚,空有熱情不足以將所有貧困戶帶上脫貧之路。“等、靠、要”是成不了大事的。他意識到,充分利用貧困戶自身資源,創造穩定持久的收入才是脫貧的根本之道。農民最豐富、可持續的資源是土地,將土地轉化為收入,除了已經在努力發展的特色農業外,光伏發電是一個不錯的出路。而電力,是陳雄超的老本行。
爭取光伏發電項目
耐心消除村民的擔心和疑慮
中廣核在陽江市發展了多項業務,不僅有陳雄超奮斗了二十余年的陽江核電站,還有南鵬島海上風電等。光伏扶貧項目的想法很快得到響應,中廣核新能源華南分公司主動為該項目的前期策劃提供技術指導。
2016年10月,經過近3個月的策劃,陳雄超將崆峒村光伏扶貧項目的初步方案提交給中廣核。經過多次考察討論,中廣核于2017年1月同意捐贈一筆扶貧資金給崆峒村委會,陳雄超有了足夠的底氣,相信項目能為貧困戶帶來持久穩定的收入。

農村工作遠比想象中困難。“在家門口、房屋頂架太陽能電板會破壞家里風水”的消息在崆峒村相傳起來。施工隊出師不利,逐戶勘測設計受到不少貧困戶的阻撓。只有消除貧困戶的疑惑,打破他們對風水的迷信,光伏扶貧項目才能開展下去。于是,陳雄超花費近3個月的時間,逐戶走訪,與貧困戶促膝長談,試圖打消他們的顧慮。
光伏設備安裝后第二天,貧困戶楊漢生匆匆跑到村委會,稱家里風水遭到破壞,自己像得病一樣,渾身不舒服,甚至揚言要拆了這“玩意兒”。陳雄超連忙跟著到楊漢生家,親自上陣測試,用行動證實光伏項目的可靠性。他從電板布置、光照時間、電路輸出等方面一一向楊漢生解釋項目的好處。經過陳雄超耐心講解,楊漢生終于接受光伏機組。
貧困戶把電賣給供電局
收益連續享受20年
光伏扶貧的想法得到了陽春市發改委和供電局的大力支持,前者主動為機組完成并網備案上門服務,后者迅速草擬購售電協議,同意符合條件的光伏機組全部并網。
2017年8月,崆峒村分布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正式啟動,在陽江市實屬首例。項目主要在貧困戶自家屋頂或閑置地建設光伏機組,工程裝機總容量達435千瓦,總投資406.02萬元,其中由中廣核出資230.52萬元,陽春市財政補貼175.5萬元。共有97戶貧困戶接受該光伏扶貧項目。
根據購售電協議,項目建成投產后,貧困戶家里發出的電以每度0.385元的售價賣給陽春供電局,此外還有國家給予的每度電0.4元補助。陳雄超告訴村民:“分布式就是到每村每戶,項目全額上網后供電局來結賬,統一轉賬到每一戶,收益可連續享受20年以上。”
村民陳顯鋒一家五口居住在10平方米的舊屋里,靠養豬養魚和兒子外出打工維持生活。現在,家里裝上了5千瓦的光伏機組,能夠帶來穩定的收入。“上面發電,下面種菜種姜,可以獲得雙重收益。”陳顯鋒說。
低保戶洪榮芬老宅的空地前,架起了30平米的太陽能發電板,旁邊的電表顯示著已經發出的電量。他表示,一家四口的收入此前主要依靠殘疾補助、低保和孫子在外打工,日子過得緊巴巴,現在每天看著電表跳動的數字,心里安穩了不少,“每個月幾百塊的固定收入,可以減輕家里不少負擔”。
近三年的扶貧時間,十幾個扶貧項目,在陳雄超看來,為崆峒村脫貧攻堅貢獻最大的,自然是光伏扶貧項目。將這個項目做好,陳雄超經歷了無數次的頭腦風暴。2017年底,崆峒村的97臺光伏機組全部建成投產。據統計,截至2019年3月底,累計發電量達45.36萬千瓦/小時,首年總收益達32.14萬元,平均每戶增收3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