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18-09-29
2018年是中核華興公司創建60周年。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企業文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公司開展“我與華興60年”主題征文,邀請領導和職工撰文,共同回憶與華興的點點滴滴,共話華興事,共敘華興情,共同描繪華興美好的未來。本期刊登公司員工郗章同志的署名文章,以饗讀者。
人物檔案:
郗章:1980年參加工作,在中核27公司擔任電工,1989年至2010年期間,先后在華興公司加工廠、華興三公司、建安分公司、國內工程事業部任職。2010年至2013年,擔任天津分公司總經理,2013年至2017年擔任深圳分公司黨委書記。目前任安裝分公司黨委書記。
我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核二代”,我的父親從中核組建時起就一直在華興,而我也是在80年代參加工作,成為華興的一員。從1980年到2000年,我一直從事安裝工作,從2001年到2017年我又去了土建,如今我又回到安裝分公司,干回了老本行。一晃已經過去38年。
在這38年里,我經歷了三次“救急”:第一次救急,是1989年上海合流污水2.3標項目,當時我還是一名小施工員,三公司新成立的七隊沒有安裝隊伍,我被緊急派往上海,落實組建水電安裝隊事宜。記得那年,我的孩子只有一歲半,為了保證項目順利進行,帶著對家庭的諸多掛念和不舍,我只身前往上海,這一去就是10年。
第二次救急,是1998年位于南京戶部街的江蘇省省紡大廈項目,當時項目缺乏具備高層水電安裝經驗的人員,于是我又被緊急從上海調到了南京,負責該項目的安裝工程。
第三次救急,是2005年天津某項目遭遇緊急情況,我奉命前往天津,緊急處理項目善后事宜,并取得了良好結果。
相信我和許許多多的華興人一樣,這些年,早已習慣了從一個項目到另一項目,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遷移,或近或遠,或嚴寒或酷暑。這三次救急,見證了我在華興38年的遷移,時光荏苒,我也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變成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
1989年,由世界銀行投資的上海合流污水項目,是公司參建的首例城市水處理工程。當時,我負責水電安裝部分的工作,項目包括三個泵站和一公里管道,體量較大,同時也無相關施工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我帶著一位大學生,兩人完成了施工員、技術員、預算員的全部工作,最終將項目順利投付使用。在城市管網普及的今天,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涉及該領域,而我有幸能參與公司首例城市管網項目的施工,是我工作生涯中值得驕傲的事情。
2004年,根據公司安排,我擔任南京翠瑯大廈項目負責人,該項目是南京首例夾芯板樓層項目,同時也是公司首次承建此類工藝的項目。項目總層高100多米,工程體量4000多立方,為公司民用建筑第一例復合型底板大體積混凝土,底板最大厚度達4-5米,有些位置的厚度甚至不次于核電的混凝土厚度,考慮到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溫差會產生裂縫,還有南京夏季氣溫高等諸多因素,通過制定多種方案并邀請社會上的相關專家、時任公司總工程師的張衛兵等人組成技術團隊進行反復論證,最終采取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及時蓄水養護的方式,圓滿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最終,南京翠瑯大廈項目成為中核華興第一個全國文明工地,接待了集團公司領導以及眾多兄弟單位的參觀。
2008年,我帶著國內事業部第30工程管理部,按照公司的決策部署,在天津區域配合公司完成了天津分公司的組建;2013年,我又前往深圳,配合深圳直屬管理部經理的吳延路,一起完成了深圳分公司的組建。
2013年,任深圳分公司黨委書記期間,我親自帶隊,歷經近一年的合同談判,成功促成公司中標中國首個TOD交通樞紐綜合體,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建筑高度260余米。在項目施工前期,按照事業部要求,我代表分公司主抓凱達爾項目,該項目從2015年開工至2017年5月我被調至安裝分公司,期間項目運轉有序,安全、質量、進度、成本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我工作生涯的38年里,從安裝到土建,又回到安裝,見證了華興從計劃經濟時期的舉步維艱,到今天成為建筑業全產業鏈資源整合者和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商的光榮崛起。
在深圳分公司成立初期,有一位老員工突發腦溢血,其所在管理部,第一時間將這位員工送往醫院。當時他的病情十分危重,通過搶救,最終還是造成了身體半邊癱瘓。在病情穩定后,這位員工要求回到老家儀征進行療養,分公司認真部署,從珠海項目到火車站,從火車站到南京,從南京到儀征,這一路均安排了人員全程進行跟蹤協助,給予他最大的支持。同時,為了解決員工的實際困難,當時作為深圳分公司工會主席的我,在分公司層面大力開展援助的同時,積極聯絡建設公司工會,通過困難幫扶、醫療互助等多種途徑,盡最大的可能,全力以赴為這位老員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后來,盡管這位老員工已經離開了崗位,但是分公司也沒有忘記他,每逢春節,都會為他送去溫暖,同時也為他的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
在華興,我相信,這樣的故事每天都會上演,它不僅僅存在于一個分公司,也不僅僅存在于對這一個人,但就是這樣的包容與關愛,星星溫暖,鑄就了華興精神的永遠矗立。上善若水,大愛無疆,盡管我們大多數的員工只身在外,遠離家人,但“中核華興”就像是一位家長,扛起重任,為所有華興人支起一片屋檐,遮風擋雨。
這些年,于我個人而言,華興最大的變化就是用人機制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是華興最困難的時期,當時好多公司員工的工資都已經開不出來。面對困境,公司領導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打破老公司計劃經濟時期的裙帶關系,大量引入青年學生,重視能力強、學歷高的人才培養,我認為在中核系統中,公司的這項改革都是走在最前列的,這也為公司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還有市場戰略定位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公司參與了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這為今后公司核電市場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一步。中國改革開放已40年,華興能擁有今天的業績,核電市場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另外還有收入機制、績效激勵機制的變化,公司這兩方面的改革都走在建筑行業的前列,也為華興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為華興的一名老員工,祝福公司能夠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同心多元化跨越發展,做實實體產業的投入、運營,把公司在做強的基礎上穩步做大。
60年已悄然過去,祝愿華興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繼續同心協力,再創新的輝煌!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