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18-09-20
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這40年中,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核動力院”)緊緊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無論是經濟總量、能力建設、工作領域、科研成果、人才培養,還是管理變革、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其中,軍工、核電、核技術應用,一路高歌。全院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1000多萬元增長到現在的35億多元,40年增長了350多倍。
三次創業,打造核動力“搖籃”新形象
改革開放前,核動力院的第一代創業者在缺乏外部資料可以參考、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可以借鑒的條件下,憑著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依靠團結協作的力量,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成功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壓水型核動力反應堆。第一座壓水型核動力反應堆建成后,他們又乘勢而上,自主創新,刻苦攻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揭開之時,建成了中子通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試驗堆,核動力院的第一次創業達到了高潮。高通量工程試驗堆到現在仍在安全運行,并成功經受住了“5.12”特大地震的考驗,為我國國防建設、核電站及其它反應堆用材料、燃料的研究和輻照試驗提供了重要手段,為反應堆的綜合利用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國防科技工業實施戰略調整,在保軍轉民的轉折時期,由于軍工任務銳減,轉民方向不明確,核動力院面臨著科技人員流失、隊伍不穩的巨大壓力。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核動力院自籌部分資金,開展了多種新型反應堆的研究,并瞄準了當時被美國獨家壟斷的脈沖堆的技術研究。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成功建成了我國首座脈沖型反應堆,從而打破了美國對該項技術的獨家壟斷,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脈沖堆的建設在培養了一支專門從事反應堆工程研究的技術隊伍的同時,也揭開了核動力院二次創業的大幕。
進入九十年代初期,核動力院在任務上有“三大工程”“兩大預研”,在體制上開始進行科研格局的調整,科研設計主體單位和人員向成都轉移。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有關部委的支持下,以“615工程”為代表的第二代核動力研發平臺開始建設。進入21世紀,我國核動力技術發展迎來“黃金期”。核動力院直面市場競爭,軍用核動力技術得到持續改進和提高,在民用核動力技術領域,優化二代核電技術,并在工程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提高,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品牌。從2007年開始,特別是福島核事故以后,核動力院進行的第三次創業已經進入加速推進、全面落實階段,成功開發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并實現了出口,成為一張響當當的“國家名片”。核動力院全力打造的國家核動力研發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為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核動力院已形成包括100多個工程專業和學科,90多個研究實驗室,其中有3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2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集研究設計、試驗運行、小批量生產為一體,軍民結合、試驗與設計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科研與生產結合的國家戰略高技術研究設計院,在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和先進能源開發工業體系中,其地位不可或缺,其作用不可替代,曾被吳邦國委員長譽為“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
人才優勢凸顯
核動力院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他們有國家863計劃核動力首席科學家,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有全國、省部級勞動模范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為核工業和其它行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他們中有將軍,有國家政府部門負責人,有國際原子能機構高級官員等,在各條戰線上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迄今為止,全院共有近2000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獲得專利1300余項,其中有國際金獎、國家優質工程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等重大科研成果,許多成果已轉化為生產力,直接服務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全院現有在職職工3700余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500余人,高級工程師及以上技術人員1000余人,研究生學歷(含博士)近千人。核動力院設有多學科的碩士和博士授權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高層次人才的比例明顯改善,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四十年成果豐碩
四十年來,軍工科研生產任務成績顯著。核動力院切實履行“強軍首責”,軍工重大工程科研和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績斐然。
四十年來,核電技術研發與工程設計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創造并融合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品牌——“華龍一號”(ACP1000),圓滿完成蒸汽發生器、我國首套自主核電軟件包和一體化軟件平臺(NESTOR)的自主攻關;國產模塊化小型堆ACP100三代核電技術全面完成關鍵技術攻關及標準設計,具備工程應用條件,成為世界上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審查的小堆技術;國產先進燃料元件研發取得重大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N36特征化組件、200kg級N45鋯合金、自主品牌CF2核燃料組件和具有更高性能的CF3核燃料組件相繼研發成功;第四代超臨界水冷堆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相關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前瞻性地開展了行波堆、鉛鉍合金冷卻堆、浮動核電站、地下核電站、釷基熔鹽堆等研發工作,并取得積極進展;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高水平完成國家任務;自主知識產權核電技術體系全面建立;AP1000引進、消化、吸收全面完成,具備工程化自主設計能力。核電工程上,“華龍一號”國內示范工程福清5、6號機組實現FCD開工建設;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項目順利實現FCD開工建設,成功實現“走出去”戰略;其它核電機組的工程設計、技術服務工作及核島主設備的采購任務按計劃順利推進,紅沿河、寧德、陽江、福清、方家山、昌江等13臺機組陸續投入商運。
四十年來,核技術應用與核技術服務穩步發展。醫用同位素生產堆具備工程建設條件;同位素產品、放射性醫療設備和放射性藥物生產銷售業績穩定并部分實現產業化;軍民核技術服務保障體系全面建立和鞏固,建立了以技術支持、設備供貨和核電維修三大業務板塊21個專業技術中心,核電檢修業務實現產業化運營,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與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國內首個“核電廠退役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填補國內空白;核技術服務收入逐年上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技術成果轉化效率提升,硼表、電氣貫穿件、棒控棒位系統、儀控設備等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四十年來,核心能力大幅提升。國家綜合性核動力研發基地全面建成,全院整體搬遷工作順利完成,實現了院科研生產布局的歷史性調整;核設施退役、廢物治理、三廢處理設施能力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基礎研究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卓有成效;國防科技工業核動力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能源海洋核動力平臺技術研發中心、核能軟件與數字化反應堆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依托或掛靠核動力院成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納入了四川省“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國家“核技術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積極推進,科研能力與行業號召力得到顯著增強。
四十年來,內部管理流程實現優化和規范。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推進為依托,進一步提升了全院整體經營管理水平及綜合績效,先后獲得“四川省質量獎”“第十五屆全國質量獎”“第十七屆全國質量獎卓越項目獎”;實施JYK一體化管理,促進全面預算管理與JYK相融合;實施內控體系建設,提升了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狠抓安全生產管理,全力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充分履行社會責任,第一時間抽調一名駐村干部常駐米龍鄉程章村,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協助地方政府精確實施“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取得積極進展。
四十年來,核動力院的事業總體上蓬勃發展、成績顯著,主要經濟指標呈不斷上升趨勢。受到黨和國家多項表彰獎勵,得到國家高度認可,先后榮獲“重大貢獻集體獎”“突出貢獻單位”“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技術創新獎”“軍工能力建設先進單位”“集團公司業績突出貢獻獎”等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和集團公司大獎。
“鑒往而知來”。今天,核動力院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在長期的不懈奮斗中,秉承“重責任、求發展”的核心價值觀,發揚“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核動力技術發展之路,使我們能夠跟上這個時代的節奏,勇立世界核能科技開發的前沿。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責任更大、擔子更重,讓我們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核動力院人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踏實工作,努力拼搏,為中國核動力院更加輝煌的明天,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發展,勇攀高峰,再創輝煌。
(作者:康寧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