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丨從零的突破到九堆向榮 杭州灣畔秦山核電擁抱更廣闊天地

改革開放四十年丨從零的突破到九堆向榮 杭州灣畔秦山核電擁抱更廣闊天地

來源:《中國核工業報》李春平 發布日期:2018-09-16

    1974年3月,長安街上玉蘭競發,最西端的京西賓館迎來幾個風塵仆仆的上海客人,他們無暇旁顧,隨身的公文包和行李箱被他們看得緊緊的。待至3月31日的下午,一行人來到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在這里,他們拿出了大量的設計圖紙,還有一個有機玻璃制作的壓水堆模型。

    一行人中包括了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和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的總設計師歐陽予。他們匯報的對象,是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谷牧等中央領導人。

    30萬千瓦壓水堆建設方案和設計任務書在這次會上獲得批準,并以周恩來最先提出建設核電站的日子——1970年2月8日命名,稱為“728工程”。

    壯美畫卷正式展開

    雖然被批準,此后之路也絕非坦途。堆型確定后,建與不建的爭論反反復復。中國核電的起步,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但與同期踩著時代鼓點、“引進”的大亞灣核電站相比,“自力更生”的“728工程”是否有必要,卻引發了質疑和爭論,甚至面臨下馬的可能。

    工程“忽上忽下”的消息令科研人員揪心,蒸汽發生器的設計負責人劉家鈺給自己定下一條原則:“只要沒看見宣布工程下馬的中央正式文件,就沒有權力放下手中的計算尺。”

    今年以來,中興禁運令事件刺痛了國人,引發社會各界對國家科技基礎實力的熱議。習近平在今年4月至6月對一系列信息技術企業的視察中反復強調,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必須立足于自身,要摒棄幻想,對一些重大核心技術進行攻堅克難。

    幸運的是,當初在核電領域,通過自己建造實踐以掌握技術、培養人才的方向與決策沒有被放棄。秦山一期的意義,在于給中國核電的建造和運行開路。1982年8月19日,“728工程”正式上馬,同年正式命名為秦山核電廠。

    上世紀80年代初,來自西北、西南等核基地的核工業大軍開始向秦山集結。他們來自二機部四〇四廠、八二一廠、二〇二廠、八一二廠、五〇四廠、一院、九院等單位,核工業二三公司承擔核島安裝,二二公司承擔土建施工,五公司和二七公司也參與建設。

    100多個科研單位,7個設計機構、11個施工單位,加上全國585家制造廠,由二機部統一歸口,在民族核電的振興之地發起沖鋒。中國核工業第二次創業的宏偉篇章就此開啟,“九堆繞秦山”的壯美畫卷就此展開。

    “這個歷史的責任我來負”

    秦山腳下彼時是一片海涂,滿目荒涼。夏天如蒸籠一般悶熱,蚊叮蟲咬厲害,冬天寒風吹透,辦公用的蘸水筆凍在墨水瓶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983年開山炮響后的“三通一平”前期工作,在邊調遷、邊安家、邊施工中完成了120萬立方米土石方的開采和搬運任務。從戈壁灘等地走來的核工業建設者,對這一切早有心理準備。

    設計人員的條件同樣惡劣。曾在北京航空學院教書的李慧珠,到上海不久后生下了孩子,十來平方米的小屋住著三代老小。空間太小書倒不少,買來的青菜只好擱在一疊疊書本間。長期勞累加上營養不良,李慧珠不幸于1983年病逝。設計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的知識分子,埋首于意義重大的工作,不及其余,李慧珠是其中之一。秦山核電站的全部技術圖紙橫向壘起來,長度足有1公里,每一張都是中國人自己的設計和繪制。

    環境艱苦不影響核工業人對質量的追求。高級工程師徐金康在建設現場發現焊接缺陷找人返工,焊接工說:“這點缺陷,領導已經說過可以接受。”徐金康炸了:“什么?可以接受?你去查國際上的文獻。國際文獻上有根據,我服;沒根據的,就是得返工!”

    秦山核電站的成敗,關系到中國核電的歷史命運。時任核工業部副部長兼秦山核電公司總經理的趙宏對他熟悉的工程質量充滿信心,撂下話:“如果核電站不能安全運行30年,這個歷史的責任由我來負。”

    幾十年后的今天,秦一廠經歷近30年安全穩定運行后將面臨核電許可證延續,現任秦一廠廠長沙松干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考慮的是長遠。從設備選型、設計到調試,我們都會問一下,它能保證后面的20年嗎?”

    從零到一,實現突破

    1987年,40名操縱員由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的俞卓平帶隊,到西班牙TECNATOM培訓中心壓水堆全尺寸模擬機上實習培訓,9周后全部通過考核,接著轉道南斯拉夫克爾斯科核電廠,在主控室跟班學習。

    與此同時,還有人被分別派到日本、法國參加培訓。雖然都經過幾個月的語言突擊學習,但剛開始專業交流還是有些困難。現任秦山核電總經理助理的石建新回憶當時法國人發過的牢騷:“真想象不出你們怎么控制核電站!” 學員們做了很多筆記,回來后已能獨立解決一些問題。系統調試時法國專家來到現場,發現這批“學生”竟然干得很不錯。

    在工程調試準備時期,幾位技術人員僅憑在國外學習時所記錄的筆記,潛心鉆研,編寫出我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的調試大綱,并因此實現了六個“一次成功”:一回路水壓試驗一次成功,非核蒸汽沖轉汽輪機一次成功,安全殼強度和密封性試驗一次成功,首次核燃料裝料一次成功,首次臨界試驗一次成功,首次并網發電試驗一次成功。

    1991年12月15日,運行當班主控值長王日清按動電鈕,核功率和電功率表上分別顯示20%和5%,秦山一期3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在主控室的歡呼沸騰中,中國大陸核電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突破!

    并網發電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作為一個初生的孩子,“成長是他的力量”。

    在追求安全穩定運行上,秦山核電步履不停。安全文化培養和技術改造升級雙管齊下,成效顯著。2007年秦山一期創造了連續運行469天的優異業績,2014年又創造了18.12天國內核電大修最短工期紀錄,機組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綜合指數排名也逐年上升,2017年取得100分,排名世界第一,同時取得100分的還有秦山二期1號、2號、3號機組。至今秦山核電基地共計9次在WANO綜合指數排名中位列第一。

    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之中,秦山核電走近了世界核電的中心舞臺,也向世界證明了自己。

    一到二,絕非復制

    在秦山一期不斷改進安全管理、提升運行水準的同時,秦山二期工程兩臺機組于1996年和1997年相繼開工建設。雖有一期工程和大亞灣核電站的經驗基礎,二期卻遠非一帆風順。參加過二期工程建設的人都有經驗:開工之時就是步入困境之日,困難接踵而至。

    首先是圖紙設計滯后。按照國際慣例,正式澆灌第一罐混凝土時圖紙設計應該完成50%以上,而秦山核電二期工程開工時土建施工圖紙只完成了6%。到了1998年,施工單位幾乎天天等圖紙,工地現場冷冷清清。同時因國家對二期工程的投資概算未確定,資金無法到位。

    1999年11月,已到交貨日期的2號機組壓力容器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導致返工,延誤工期25個月,對工程進度造成嚴重影響,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而其最終換來的是,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自主制造核電站壓力容器的國家。

    遇到相當于“當時國內所有核電站遇到困難的總和”的二期工程,最終還是把一個一個困難解決了。2002年2月6日,1號機組提前23天首次并網發電,4月15日實現商運。2004年,2號機組也投入商運,這一年趙宏已年滿72歲,在核電秦山聯營有限公司董事長任上卸任回京。

    秦山二期工程每千瓦造價遠低于國內外同期建造核電站的造價。設備國產化率為55%,在55項關鍵設備中有47項是國內制造的。電站總體性能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同類核電站的先進水平。

    零的突破殊非易事,一到二也不是簡單的復制。如果說秦山一期30萬千瓦級核電工程解決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問題,那么秦山二期60萬千瓦級核電工程實現了中國自主建設大型商用核電站的重大跨越。

    走出去,打造秦山的“第10臺機組”

    “一生二,二生三”,量變積累中悄然發生著質的飛躍。在成功自主建設核電站的經驗基礎上,中國人與外國人打交道更有底氣。在秦山三期2臺70萬千瓦級重水堆核電機組建設中,以中方技術力量為主,組織實施了99項設計改進,其中21項是重水堆核電機組首次采用。其間,為了保證工程質量,秦山人毫不留情地向總包方下達“停工令”。秦山的“強業主”形象給外方供貨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得到了國外合作者的敬佩,被稱為“中國人成功的故事”。

    隨著2015年2月12日方家山核電工程2號機組順利投運,秦山核電9臺機組全部建成投產。秦山核電基地總裝機容量達656.4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00億千瓦時,約占浙江省全年用電量的15%,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特有的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

    1991年12月31日,在秦山一期30萬千瓦級機組實現并網發電僅僅15天后,我國便與巴基斯坦簽訂了建造同樣堆型的兩臺30萬千瓦級機組合同。目前,由秦山核電負責調試運行的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基地4臺30萬千瓦機組已投入運行。

    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出口建設之后,一把開啟秦山核電基地對外服務大門的鑰匙隨之而來:恰希瑪核電站的人員培訓、大修以及專項維修和技術支持成為秦山核電人的又一項使命,拉開了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序幕。

    除AP1000機組外,秦山核電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國內所有運行機組的運行、維修、調試等經驗,形成了包括生產準備、調試/試運行、換料大修、專項維修、專業培訓、技術支持、重水堆支持、核電信息化服務等在內的八大產品。業已全面建成的秦山核電基地,有望將對外服務打造成“第10臺機組”,為核電發展布局新動力。

    具有我國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也于2015年8月于卡拉奇開工,卡拉奇兩臺機組成為秦山核電承接的國外大型培訓項目,秦山核電為之建立了完整的培訓管理體系。此次培訓預計共完成6批次約200名學員、1500人月的培訓任務,項目持續時間約2年。

    從學習借鑒到對外輸出,秦山核電從杭州灣畔出發,在改革開放的風起云涌中擁抱更為廣闊的天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改革開放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大夢想”,承載著每個中國人的“小夢想”,也承載著每個行業、每個崗位的夢想。“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從零的突破,到如今九堆向榮,秦山核電的發展離不開“關鍵一招”所催生的時代大勢,也離不開秦山人敢為人先、自主創新的擔當精神。回首望去,秦山人走過了荊棘叢生的窄路,走過了坑坑洼洼的坎道,一代一代砥礪前行,路越走越寬。敢問“道”在何方?“道”在腳下。

    艱難創業的事跡總是曲折動人,當一切走上正軌后反而略顯平淡。藍天碧水的映照下,白鷺飛過綠蔭,廠區整潔如花園,反應堆巍然屹立,工作現場井然有序。秦山核電基地的這份平靜從容,正是為之奉獻終生的前輩所苦苦追尋的,也是如今同樣只爭朝夕的實干者所悉心守護的。

    “秦山人的夢想,是要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自身積累的經驗和成果,服務于中國核電的發展,并為全球核電作出貢獻。秦山未來要輸出標準,輸出技術規范,輸出管理標準。”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吳崗說。

    吳崗與秦山結緣于1986年,那時他來到海鹽工商銀行的小二樓接受核電理論培訓,第一次接觸核電有關的課程。與他同在那個大教室里的,還有秦山一期的首批操縱員們。那時,在這群年輕人的東南方向,大海之濱,國之光榮即將煥發。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