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工業報 發布日期:2018-07-08
鋪開歷史的畫卷,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點燃了億萬國人心中“中華崛起”的夢想,樹立了我國核大國的地位。而這輝煌成就的背后,老一輩核工業創業者們歷經了各種極限考驗——戈壁荒漠、漫天風沙,環境極端惡劣的古塞疆域,是他們奮斗的戰場;尖端的技術、短缺的攻關設施以及饑荒的困頓,是他們前行中一個又一個難題,但他們并沒有停下拼搏向前的步伐。在那個呼喚精神力量的年代,他們心系“祖國需要我”,憑借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在國家物質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創造了無比豐厚的精神財富;在祖國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刻,成功研制了“兩彈一艇”,讓百年積弱的中國從此傲立東方。他們沒有生逢最好的年代,但卻用青春、汗水,用一生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跨越一甲子滄桑,如今已是華發老人的核工業開創業者們回首那段燃情歲月,回望那份忘我拼搏、極限挑戰,他們依舊無怨無悔,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白衣和尚”
鶴發老人潘其富精神矍鑠,說話鏗鏘有力,他是四〇四廠“34-32英雄集體”的一員,曾在我國第一座反應堆事故的搶修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祖國的需要,幾十年來他扎根戈壁荒灘,用忘我拼搏寫就著核工業精神。
那是1965年,四〇四廠第一座反應堆工程進入了堆芯石墨安裝階段。這是關系整個工程質量的關鍵工序。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少數有核國家,確立了我國核大國地位,但要讓我們的國防真正強大起來,就必須解決核能源問題,為此必須建造核反應堆。于是,反應堆工程上馬了。
當時,全廠都在為工程建設奔忙著,其進展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很快,工程進入了堆芯石墨安裝階段。石墨砌體是反應堆心臟的重要組成部分,安裝要求非常嚴格,特別是清潔度的要求更為特殊,需要一塵不染,就連石墨縫隙間的空氣塵埃都要進行嚴格的測量和控制。如果達不到要求,將影響反應堆的啟動和運行功率。因此,需要在石墨安裝的同時進行測塵,準確及時報出結果,保障石墨安裝一次成功。
任務之重大、要求之嚴格,真是前所未有,讓我們這些正全力以赴攻克技術難題、保障反應堆成功運行的人員也捏一把汗。我沒有參加測塵的工作,但卻親眼目睹了上百個青年小伙子為了測塵工作所做出的奉獻。
測塵組很快組建起來了。為了保障現場的清潔度,組織決定參加這項工作的每一個同志必須剃光頭發和眉毛。起初,聽說要削發,這些經過嚴格審查精選出來的小伙子們心里也嘀咕。若說吃苦,誰也沒有少吃苦,若說受累,誰也沒有少受累,沖鋒陷陣更是沒有二話。可是剃光頭發和眉毛……都是20多歲的小青年,誰還沒有個愛美之心?
但當得知安裝要求、現場的情況后,大家當場就表態一定要做好這件事,義無反顧地剃去了頭發和眉毛。近百人的測塵隊伍成了四〇四廠的一道“風景線”:身穿的白色工作服上沒有一粒紐扣,只用上下幾根布條交叉系在一起,再加上一色的光頭,活像一群出家的“白衣和尚”。
那段時間里,為確保石墨安裝順利,這群“白衣和尚”提著沉重的采樣儀器,在只有一個人才能通過的孔道中爬上爬下,晝夜不停地值班監測。3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吃在廠房、睡在工作間,眼睛熬得通紅,但誰都沒有怨言……
1966年底,我國第一座反應堆成功啟動運行,四〇四廠所有的人都由衷地感到高興和自豪。
中秋“土”人
初見四〇四廠老一輩創業者趙柏樹,敦厚慈祥,而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老人的眼里綻放著光芒,話語連珠。當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后,意氣風發旳他懷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偉大理想,毅然踏上了扎根戈壁荒漠、默默奉獻的征途。如今,當年的青年學子已是白發老人,而當年沸騰的熱血,已融進了對核工業的眷戀與自豪。
1958年,我踏上奔赴西北基地的路程。經過幾天顛簸后,車窗外越來越荒涼,但這荒涼卻沒有沖淡我對事業的美好憧憬。
初到四〇四基地,施工生活用水都要靠火車、汽車從幾十里外拉到工地,一噸水的成本相當于一噸汽油的錢,真是“滴水貴如油”。因此,我們的生活用水只能定量分配,早晨用過的水要留到晚上再用。盡管生活艱苦,但回憶那段時光真是難以忘懷,而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初到基地度過的中秋節。八月十五,正是闔家團圓、中秋賞月之際,可是誰又能想象出我們在戈壁灘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的情景呢?
農歷八月十五一大早,我們就接到了有大風的通知。大家揮鍬掄鎬,按照要求將帳篷下埋了一米。果然,一到下午便大風驟起。狂風卷著沙石撲打著帳篷,發出一陣陣“刷刷”的聲響。不一會兒,帳篷的門就被沙石堵住了。隨著夜幕的降臨,風越刮越大,一聲比一聲緊,完全沒有“休戰”的意思。可這時一陣吵嚷聲傳進了帳篷,我們從帳篷縫隙向外望,原來是女同志的帳篷被風掀開了,被褥、衣物被風刮得滿地亂滾,幾個女同志被風吹得站立不穩,顧了這兒顧不了那兒。我們趕忙出去 “營救”,讓她們趕緊進到我們帳篷里,然后轉身沖進風沙中搶救她們的衣服和被褥,并固定被風掀開的帳篷。待一切收拾停當后,大家都成了“土”人,相視后不由得笑了起來。
盡管極端惡劣的環境讓基地建設步履艱難,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工程建設進度,大家咬緊牙關,最終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所有建設安裝任務,為原子彈研制創造了有利條件。
身先士卒的廠長
在日前舉辦的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周年座談會上,曾任五〇四廠首任廠長王介福秘書的王真富老人動情地講述了創業時期的感人故事,感染著會場上的每一個人。扎根大紅山下60載,王真富見證著我國鈾濃縮事業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而當年艱苦創業的每一幕、每一幀早已烙印在老人的心底,以至于他年至耄耋,卻依舊如數家珍。
我1961年來到五〇四廠就擔任首任廠長王介福的秘書。王介福性格開朗,非常和藹、平易近人,但做起事來雷厲風行、事不過夜,無論多晚接到任務還是遇到工程問題,都會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當時還沒有電話,我常常半夜將王廠長審批好的材料一個個送到相關人員手里。他為我國第一條鈾濃縮生產線的建成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工作作風深深地影響著我,讓我終身難忘、受益。
創業時期,五〇四廠經受了難以預想的種種考驗。如,在建設工地上,生產、設計、土建、安裝四支隊伍,萬人云集、交錯作業,千軍萬馬該如何統一指揮?1958年,主廠房發生嚴重質量事故要推倒重來,該如何保證工程優質高速完成?三年困難時期,食品匱乏,“低標準、瓜菜代”,該如何實現保人保機器?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該如何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創業? 1962年,中央提出“兩年規劃”出產品目標,又該如何按時完成任務?面對這些考驗,面對一個個接踵而來的難題,王廠長都想盡各種辦法解決。
那一代核工業管理者身上有著極為寶貴的品質,生活上無論吃住都會優先照顧轉給職工,工作上始終身先士卒,堅持沖在第一線,王廠長也是如此。
蘇聯專家撤走后,五〇四廠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奮斗。當時,廠里提出了“沒有專家靠大家”“集體頂專家”等一系列口號,形成了濃厚的刻苦鉆研、拼搏奉獻的氛圍,激勵著我們不斷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在那段緊鑼密鼓的奮戰時期,王廠長常常通宵達旦奔忙,為核心技術人員攻堅克難做好保障工作。當時正值困難時期,由于沒吃沒喝,大批職工出現了浮腫或患上了肝炎,從福利區到廠區20多分鐘的路途,有的員工由于腿腫要走上一個半小時,但依然堅持“不下火線”。王廠長事無巨細地關心著每一個人,想盡一切辦法緩解饑荒,讓我們都備感溫暖、備受鼓舞。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大家經受住了種種考驗,“摸著石頭過河”,“ 一切經過試驗”,先后攻克了150多項技術難關,最終按時拿出了合格產品,保證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時間。(胡春玫)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