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境與生活雜志 發布日期:2018-04-02
編者按:2018年1月8日至10日,《環境與生活》記者先后來到浙江三門核電廠和山東海陽核電廠,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深入反應堆廠房內部,和國內最新一代商用核電機組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浙江三門核電廠和山東海陽核電廠,各自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兩座核電廠的一期工程各有兩臺機組(即1號、2號機組),采用美國西屋公司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記者此次參觀的三門核電廠1號機組和海陽核電廠1號機組,已經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的審查,具備裝載核燃料(下簡稱裝料)的條件。
浙江三門核電一期工程全景
外景篇——如臨科技產業園
三門核電廠所在的三門縣,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北部沿海,與寧波市南部接壤。1月8日傍晚,《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從距離核電廠140余公里的寧波櫟社國際機場乘車,沿途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空氣清新、道路整潔,到核電廠只用了不到兩個小時。雖說記者坐的是核電廠內部用車,但到園區大門口,還是要等保安核實后才能放行。當然,這僅僅是核電廠最基本的安保措施。接待記者的三門核電工作人員介紹,我們現在進入的只是核電廠的廠前區,是生活和辦公的地方,即將下榻的酒店就在這里,和反應堆廠房所在的主廠區相距不遠。
三門核電廠廠前區,正前方是主辦公樓。 季天也/攝
第二天一早,記者拉開客房的窗簾,溫暖和煦的陽光已經烘干了被雨水濕潤的地表。正對窗戶的是三門核電高大的辦公樓,左前方遠處一排排橙色屋頂的六層板樓是現場值班宿舍,近處則是職工活動中心,都建在一片矮山的腳下。噴泉、綠地、停車場規劃得井然有序,四季常綠的江南草木更是給廠區增添了幾分蒼翠。如果不是右前方500 1000米處兩座醒目的核島(反應堆廠房),這里更像個高科技產業園區。
海陽核電廠鳥瞰
海陽核電廠所在的海陽市,則位于煙臺市南部,青島市東北方。雖然海陽市的行政區劃屬山東煙臺市下轄縣級市,但煙臺市區在膠東半島北岸,海陽核電廠在膠東半島南岸。《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從青島流亭機場乘車到達海陽核電廠大約120公里,花了1.5小時。最后十幾分鐘車程是一段人車稀少的濱海路,遠遠就能看到核島廠房矗立在海邊。路的盡頭是海陽核電廠園區大門。令記者意外的是,路北側不遠處就有一片村莊,離園區西北外沿不到一公里。
和三門核電廠一樣,進入海陽核電廠園區大門同樣要過門衛這一關。記者看到大門口備有粗壯的X形阻車護欄,可以抵御強行沖卡的車輛。園區內各種建筑物、功能區、交通設施和植被同樣規劃得整整齊齊,只不過這里沒有山地,園區內道路平坦,視野開闊。這里地處華北,正值數九寒天,比江南的三門核電廠相比少了一些綠意。
PPE(個人防護用品)領取中心 季天也/攝
進門篇——持槍武警常駐,安檢比機場嚴
在核電廠的廠前區,記者和其他參觀人員可以在廠區里自由走動,只是沒有員工卡沒法進入辦公樓等建筑。但核島所在的主廠區就大不一樣了。應核電廠方面的要求,《環境與生活》記者出發前就提交了身份信息,用來辦理進廠通行證。到了核電基地,記者還要閱讀一份《參觀人員進入輻射控制區安全聲明》,主要是一些關于電離輻射劑量控制的相關提示和禁忌。簽字確認之后,工作人員讓記者穿上了勞保服,包括安全帽、護目鏡、反光背心和鞋襪。
值得一提的是鞋,雖然看起來就是一雙普通的黑皮鞋,但鞋面的內襯有一層堅硬的鋼板,起到防砸防穿刺的作用,腳感比籃球鞋還要厚重。而安全帽的顏色還反映了廠區的人員身份:在三門核電廠,橙色代表三門核電員工;藍色代表核電廠各個承包商;紅色代表安全員。記者這樣的訪客則統一戴白色安全帽。整裝完畢后,核電主廠區的參觀之路才算是正式開始。
三門核電廠主廠區的十字雙旋門
從廠前區到核島廠房內部,要經過三道門禁關卡,每一道門都要先刷記者自己的通行證,再由工作人員授權才進得去。只不過三門核電廠的授權方式是4位數字密碼,而海陽核電廠是工作人員刷他的卡進行確認。這些門禁都是帶身份驗證裝置和電子密碼鎖的十字雙旋門,不僅堅固,而且從設計上保證了每次開門只有一名持證人進得去,蹭別人卡進門是不可能的。
三門核電廠的輻射控制區參觀證 季天也/攝
根據實物保護(詳見本期《環境百科》)縱深防御體系的要求,核電廠主廠區劃分為3個區域,從外到內依次是控制區、保護區和要害區,安保要求依次增強。第一道門是主廠區大門,也就是控制區邊界的出入口,邊界由一道感應鐵絲網圍欄與廠前區相隔。一碰就會報警。從這里開始,記者自己的所有攝錄設備就不讓用了。
這個位置既是控制區邊界也是保護區邊界,所以一共可以看到3層感應鐵絲網,一碰就會報警
第二道門是保護區的出入口,這里有持槍武警駐守,外圍設有兩道感應鐵絲網,并且兩層網之間設有五六米寬的隔離帶。記者在這里要過安檢關,不光打火機等火種材料不能帶進去,所有金屬物品也要掏出來接受檢查,就連食品也不能帶,檢查的細致程度比機場安檢更甚。過了這道門,就可以通往核電廠的各個主要廠房。三門、海陽的廠區都建在海岸線上突出的小半島區域,因此三面環海,海風較大,但地面卻看不到明顯的灰塵。
帶記者參觀的三門核電廠工程管理處副處長王垣邊走邊介紹,形似飲水桶的高大圓柱體狀混凝土建筑,就是AP1000核反應堆所在的核島廠房,核燃料在這里將核能轉化成蒸汽的熱能。
混凝土結構的外墻(安全殼)有1米厚,是反應堆最外圍的實體安全屏障,內側還有一層40多毫米厚的鋼制安全殼。核島旁邊又長又扁的長方體鋼結構建筑是汽輪發電機組所在的常規島廠房,在核島被加熱的水將熱能傳給來自常規島的水,使其轉化成水蒸氣推動汽輪機旋轉,從而驅動發電機發電,這部分既不產生也不帶有放射性,常規島的廠房和設備同火電廠沒有本質區別。
第三道門是要害區的出入口。這一區域的核心廠房就是核島,核燃料、反應堆壓力容器、冷卻劑主泵、蒸汽發生器(下簡稱蒸發器)等主要設備都集中在此。進入核島的第一個區域就是更衣室和輻射防護值班臺,再往前就屬于輻射控制區(有核區)了。
《環境與生活》記者參觀輻射控制區時,佩戴的電子個人輻射劑量儀。
更衣篇——全身只有內衣不用換
進入有核區,《環境與生活》記者必須在更衣室把進主廠區之前穿戴的所有防護用品統統脫掉,暫存在更衣柜里,再換上這里提供的鞋襪、連體服、手套和頭盔。
換裝連體服,意味著要把身上所有從外面穿戴進來的衣物和防具脫到只剩內衣褲,再全部換上核島輻射控制區提供的衣服,包括襪子、安全鞋、秋衣秋褲、專用連體服、手套、安全帽和類似手術帽的紙帽,其中連體服的褲管和衣袖都是收口設計,領口的扣子也必須扣滿,紙帽必須把頭發完全攏在里面,這樣基本上就把體表所有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了。
著裝完畢后,記者在值班臺憑事先辦理的“輻射控制區參觀證”換取電子個人輻射劑量儀(EPD-G),將其別在連體服胸前口袋里。這個儀器負責監測γ輻射帶給人體的累計劑量,可以精確到0.001毫希沃特(mSv,簡稱毫希)。記者明白,之所以只考慮γ射線,是因為α輻射和β輻射在空氣中射程短、穿透力差,加上衣物遮擋,對人體輻射劑量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此外,更衣室還配備了飲水機和衛生間,因為輻射控制區是不能喝水和上廁所的,工人口渴和“走腎”的需求都得在更衣室解決。
三門核電廠1號機組的全身表面(放射性)污染的監測儀
等到離開輻射控制區前,還要先經過手腳污染監測儀和全身表面污染監測儀的掃描,檢測身上有沒有被放射性污染。當然,現在核燃料還沒“入住”,整個核島其實沒有輻射,所以記者很快就以“沒有污染”的結果通過了檢測,之后就可以脫掉鞋子、安全帽、紙帽和手套,分門別類投進相應的回收桶里。交回個人輻射劑量儀時,記者看到上面的讀數依然顯示“0.000mSv”,確實沒受到輻射。
但如果探測出有污染,值班臺會把當事人的名字和輻射劑量儀的讀數記錄在冊,被污染的衣服或物品就作廢了,并按放射性廢物來處理,這也是外面的衣服不能穿進輻射控制區的原因之一。
帶記者參觀的海陽核電廠運行部主任工程師王俊鵬告訴記者,脫掉被污染的衣物也是有講究的:當脫掉其中一只手套,需要用裸手脫另一只手套時,要把手指伸進手套內側捏住,再把另一只手從手套抽出來,脫衣袖的時候也是這樣,總之就是避免手部直接接觸衣物表面。不讓放射性逃出核島或輻射控制區,盡最大努力避免個人接觸不必要的輻射,是核電廠安全管理的底線。
沒受放射性污染的衣物回收桶,這里的衣物洗滌后可循環使用。
王俊鵬還告訴記者,即便是沒有受到污染的防護服,洗滌過程也要防止被污染,洗后的廢水也要進行放射性監測,達標才可以按規定排放。
三門和海陽的這兩個1號機組的反應堆,目前還沒有裝料。在尚屬無核環境的核島內,早早執行這些輻射防護手段似乎沒必要。何況工人中午還要吃飯,每天至少要兩次穿脫防護服,勢必影響工作效率。但兩座核電廠從一開始就“矯情”地按照有核狀態來著裝和工作,足見保守、謹慎、照章辦事早已成了核電人的職業習慣。
海陽核電廠運行部主任工程師王俊鵬(右1),正在講解AP1000機組全新的安全機制及其優勢。
主設備篇——事故72小時自動控制
跨過一個又高又厚的門檻,記者算是正式進入輻射控制區了。根據輻射水平的不同,控制區被進一步細分為四類子控制區,輻射水平由低到高分別是綠區、黃區、橙區和紅區。輻射劑量率在0.0075 0.025毫希/小時為綠區,0.025 2毫希/小時為黃區,2 100毫希/小時為橙區,超過100毫希/小時為紅區。廠房里的各種閘門都十分厚重,門前地面鋪有粘塵墊,既為了保護精密儀器設備不致蒙塵,也能防止灰塵顆粒飄在空中被中子輻射活化成放射性塵埃,從而污染服裝甚至被吸入體內。
進入核心廠房,記者有幸目睹了各個主設備的真容,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穩壓器、蒸發器、主泵、主管道和爆破閥等等。其中反應堆壓力容器位于整個核島的中心,嵌在一個巨大的空水池中。核電廠運行后的裝換料期間,水池里會注入含硼的水,起到冷卻反應堆和屏蔽放射性的作用。換料完成后水池內的水會被轉移,再扣上壓力容器蓋。水池上方空曠通透,可以看到鋼制安全殼構成的穹頂下方,掛著一臺巨大的環行橋式起重機,是為廠房內重型設備的安裝和維修的,簡稱環吊。
壓力容器好比一口高壓鍋,假如發生反應堆失水事故的話,AP1000機組設計了3套自動注水裝置向“鍋”里補水,只要確保鍋里有水,鍋也就不會燒壞了;另一方面設計了一套外置噴水裝置給鋼制安全殼的降溫減壓。在事故后的72小時內,這套系統的運行不需要任何人為干預,整個過程不需要用電和其他能源驅動,因此被稱為非能動安全系統,這也是AP1000作為第三代核電技術最重要的安全性革新。
AP1000機組核島廠房頂部設有非能動冷卻水箱,明顯不同于現役第二代核電廠的穹頂造型。
蒸發器、主泵、主管道和爆破閥位于核島廠房下層。蒸發器可是個大家伙,形似一個立放著的長征火箭,有22米高,內徑4.1 5.3米,重達600多噸,下方與兩臺主泵相連。主泵的作用就相當于心臟,驅動反應堆冷卻水的循環,把反應堆加熱過的水送進蒸發器進行熱交換,降溫后再回到反應堆重復這個循環。每臺機組配2臺蒸發器,4臺主泵。
值得一提的是,廠房下層的地面和臺階全是鋼架結構,過道的走向十分復雜,爬上爬下、蜿蜒曲折、岔路極多,緊挨著大大小小的管道和鋼梁,仿佛電影《終結者2》里最后的煉鋼廠。比起防高空墜物,戴安全帽更重要的用意其實是避免磕頭。如果沒有工作人員帶領,迷路都在所難免。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核電廠十分注重經驗反饋制度,好似一個局域網,每個人遇到任何微小的異常,都會及時“上傳”,同事、工友之間互通有無。用海陽核電運行部主任工程師王俊鵬的話說,“今天某某人上班(在某處)摔了一跤,明天全廠就會通報,提醒大家小心。”如此一來,他人吃一塹,自己也能長一智,任何一處微小的不足或隱患都能早發現、早解決。(《環境與生活》雜志供稿)
壓水堆核電廠的發電原理示意圖
【環境百科】壓水堆核電廠發電原理:
核燃料在反應堆內發生核裂變,產生大量熱能,高溫高壓的一回路冷卻水受主泵推動,流經反應堆帶出這些熱能,到蒸汽發生器中的U型管,通過管壁傳熱,把管壁外的二回路的水加熱成蒸汽。換熱后被冷卻的一回路水又被主泵送回反應堆重新加熱,再進入蒸汽發生器。二回路的蒸汽則推動汽輪機與發電機轉動,將熱能轉化成電能。之后蒸汽進入冷凝器冷卻成水,重新返回蒸汽發生器再次被加熱。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