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18年中國政府的重點工作。
來自中核集團的10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為國家改革發展、核工業做強做優做大建言獻策,也帶去了不少提案議案。小編第一時間結合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里的核心關鍵詞,摘選中核集團帶去的部分提案議案內容,展示中核集團“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決心和信心。
設立國家“核科學日”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凝聚民族復興磅礴精神力量
將每年的1月15日,設立為國家“核科學日”,并以設立“核科學日”為起點,系統性加強核科普工作,大力推進核能應用,為核能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與世界各國攜手,讓核能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幸福作出更大貢獻。這將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利于推動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有利于為核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加快高溫氣冷堆產業化進程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
盡快開工建設國內首臺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商業化示范電站,加強高溫氣冷堆綜合利用產業政策支持,加緊開展高溫氣冷堆核安全法規和導則制定。全面推進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項目,對于促進核能作為一種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加快推進《原子能法》立法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國家安全、依法治國
將《原子能法》納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優先推動《原子能法》出臺。核領域是關系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領域。制定《原子能法》進一步完善涉核領域法規體系,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指示精神,規范和加強原子能研究、開發和利用,推進原子能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新核電項目核準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美麗中國、中國制造2025
國家在進一步加強對核電安全監管的基礎上,按照規劃目標加快并有序核準核電項目,保持每年6-8臺新機組的開工速度。核電技術的發展將有利于支撐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戰略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目前,我國核電安全狀況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我們需把握時機,大力發展核事業,搶占未來核能技術制高點,以保持我國在核領域的發展優勢,確保我國大國地位、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促進鈾產品加工服務“走出去”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帶動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走出去”
鼓勵鈾產品加工服務通過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方式“走出去”,降低相關稅負,以提升我國核燃料產業國際競爭力,拓展國際核燃料加工服務市場,促進我國核電“走出去”,建設區域核燃料加工中心。推進鈾產品加工服務“走出去”,就是將我國進口來的天然鈾,利用我國鈾純化、轉化和濃縮的加工能力進行加工,再以濃縮鈾或組件的形式出口。這將對提升我國核燃料產業競爭力、配合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建設區域核燃料加工中心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核科技基礎研究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創新驅動發展
制定與我國核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核基礎研究中長期發展規劃,對國內相關研究院所、高校的研究資源和優勢進行有機整合,加強核基礎科研設施建設及運行的投入。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性產業,核基礎科學是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三大產業發展中的基礎科學問題,是核事業生存與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標志。新時期我國要建設核工業強國,必須有自己的領先的核心技術,更離不開強大的核基礎科研能力。
發展核能供熱替代燃煤供熱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霧霾治理、生態文明建設
在示范項目核準上給予政策支持,加快項目審批,推動示范項目在2018年開工建造;給予泳池堆與其他清潔能源供暖同樣的補貼政策,以推動核能供熱產業化發展。相比于化石能源供熱,核能供熱低碳、清潔,具有顯著的環保效益。池式堆技術作為一項安全、成熟、可靠的核能供熱技術,如能推廣應用,將有望極大緩解北方供暖引發的霧霾問題,有助于履行我國向世界做出的減排承諾。
推進反應堆照同位素生產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軍民融合發展
設立同位素生產國家重大專項,統籌安排同位素生產研究與條件建設工作;同位素生產,尤其是反應堆輻照同位素生產是典型的軍民融合產業,建議相關各方加大軍民融合調控能力,充分利用反應堆資源,寓軍于民,打造反應堆輻照同位素生產能力。目前同位素被廣泛應用于核能、公共安全、環境、工業、農業、醫學等領域。中國放射性同位素產能嚴重不足,除鈷60等少數幾種外,其余全部依賴進口。
加快放射治療診斷設備產業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加強癌癥防治攻關
目前國產大型放射治療和診斷設備的研制和應用已取得長足進步,如質子治療設備、伽瑪刀設備等。建議國家進一步優化完善放射治療和診斷設備配置管理政策,加快專業人才培育,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設立專項產業基金,加快大型放射治療和診斷設備產業發展。這將改善大型放射治療和診斷設備配置不足以及高端醫療設備長期被跨國企業壟斷等現狀,形成大規模產業化,進一步為癌癥患者提供性價比更高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