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全國核準8臺核電機組開工建設之后,2016年至今尚無新的核電機組獲得核準。這究竟是為什么?中國核電最新發布的半年報透露了真實原因。
中國核電8月2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國家擬開工建設3000萬千瓦以上的核電機組。據此,公司“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原計劃安排徐大堡1-2號機組、漳州1-2號機組、三門3-4號機組等項目獲得國家核準。但受AP1000示范項目進展及“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影響,國內2016年無核電機組獲得核準,2017年至今尚無新的核電機組獲得核準,公司“十三五”規劃執行并不順利,存在新項目開工不達預期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公告稱,公司將跟蹤國家核電核準政策的新變化、新形勢,適時調整公司“十三五”規劃目標,投入必要的資源推進徐大堡、漳州、三門二期、海南二期等沿海重點項目開工前準備工作。
據上述公告,中國核電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2.35億元,同比增長14.8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45億元,同比增長1.92%。
記者注意到,因新核電項目開工進展不達預期,部分核電設備上市公司業績也受到了影響。比如,中核科技最近發布的2017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85%至95%。
對此,中核科技在公告中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公司前期承接的核電、核化工閥門訂單今年上半年尚未到合同約定或客戶要求的交貨節點,以及受部分訂單尚未滿足配套出貨條件影響,公司今年上半年核電、核化工閥門產品交貨量和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不過,這種情況有望得到改善。記者近日獨家獲悉,國家能源局已同意華龍國際核電技術公司上報的《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這也意味著國內其他計劃采用華龍一號的核電項目,離獲得國家核準建設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不久前就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的進展問題接受記者提問時,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新聞發言人黃曉飛說,8月9日獲悉,國家能源局已于7月26日復函,同意華龍國際核電技術公司(下稱“華龍公司”)上報的《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下稱《方案》)。
他介紹,國家能源局在復函中指出,融合版“華龍一號”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統一采用177堆芯,采用統一的主參數、主系統、技術標準和主要設備技術要求。安全系統采用“能動加非能動”的設計,具體配置可考慮市場需要,提供兩種選項。兩個選項均要滿足最新安全標準,具備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與緩解措施。
華龍一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第三代核電技術,是幾年前由中核集團推出的ACP1000核電技術和中廣核推出ACPR1000+核電技術融合而成的,其目的主要是促進國內核電出口。
2015年,經國家批準,中核集團、中廣核分別在福建、廣西開工建設兩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作為國內核電出口的示范項目。目前,這兩個示范項目進展順利。
在《方案》上報國家能源局之前,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在國家能源局的指導下,中核集團、中廣核和華龍公司開展了多輪溝通,技術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安全系統配置等方面存在分歧。
《方案》獲得國家能源局的復函,意味著以上分歧已經得到解決。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國內其他計劃采用華龍一號的核電項目離獲得國家核準建設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作為實現AP1000引進、工程建設和自主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和研發平臺,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最近披露,7月21日,AP1000全球首堆三門核電1號機組順利通過首次裝料前核安全綜合檢查。也就是說,如果一切順利,三門核電1號機組距離成功實現并網發電已經不遠了。另據上市公司中國核電介紹,三門核電1號機組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投入商運。
從2009年開始,中國在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分別建設了兩臺AP1000機組作為依托項目,但由于這是該技術在全球首次應用,加上種種原因,兩個依托項目工期出現延期。
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國內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按此計算,從今年開始,全國每年平均需要投入建設8臺百萬級千瓦的第三代核電機組。據記者測算,8臺這樣的核電機組總投資近15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