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核電裝機總量不斷上升,發電量持續增長。不論是技術,還是運營,或者是制造能力,我國核電產業都有了突破性進展。隨著國內市場的繁榮,“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國核電的未來一片光明。
核能,是一種清潔、綠色、可靠的能源。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李冠興就曾表示,核能這種新能源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轉型低碳發展的重要選擇之一。而從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需求中可以看到,我國核能發展正在進入規模化新時期。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大陸核電總裝機容量近5700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據將有望突破8800萬千瓦。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2017年前6個月,全國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約29598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400多萬噸。截至2016年,核電裝置容量同比增長24%左右。
就商業運行來看,投入的核電機組截至2017年6月底,運行裝機容量超過34700MWe(額定裝機容量)。2017上半年,商運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占全國的3.9%。局部來看,4到6月,商運核電機組發電量占全國比例超過了4%。
當然,這種發展得益于國家的支持。就在7月28日,國家電投董事長王炳華還在干部會議上表示,要進一步促進國家核電轉型發展,做大做強。立足綠色發展的背景,接受持續釋放的紅利,業內預計,未來我國核電產業鏈將迎來千億級市場。
同時,這樣的發展離不開核電技術的支持。此前,國家電投發布消息稱,我國已經自主研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技術。王炳華表示,舉全國之力, AP1000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終于從圖紙變成了現實。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具備了與世界核電強國同臺競技的條件。
從核電設計驗證軟件到數字化反應堆保護系統,再到CAP1400技術,我國核電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目前,中國大陸在用核電技術36臺、在建技術還有20臺。這也為加強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核電(601985)“走出去”鋪展開了道路。
當前,中國企業已經成為世界核電市場重要的新興力量。技術上,已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運營上,安全記錄良好,管理水平位于世界前端;制造能力上,走出了一條高端產業專業道路,產能和質量位于國際先進前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核電企業應加強協作,關聯上下游產業鏈,建立政企合作關系。
隨著核電產業鏈“走出去”的呼聲漸高,由中廣核牽頭的H10峰會終于促成了核電10家企業的大聯合。包括中核、中廣核、三大電氣、一重等在內的十家企業簽署聯合宣言,一致為“華龍一號”項目批量化建設走出去創造條件。至此,核電“走出去”的升溫前景已然在望。
而且,“一帶一路”的倡議也為核電產業走出去創造了機遇。據悉,我國企業與沿線國家的核電發展需求十分契合。從國際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前景廣闊。根據國際核能協會的預計,到2030年,中國之外的世界核電市場將新增裝機1.4億千瓦,投資達1.5萬億美元。
據了解,波蘭正在積極謀劃核電發展戰略,與中廣核的會談有望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哈薩克斯坦的未來能源發展計劃中,核電產業鏈發展是重要的一環;阿根廷雖然有自己的核電隊伍,但是與中國也頻頻有大規模的核電合作。以小窺大,中國核電的海外發展市場也非常可觀。
在政策上,中國支持核電發展;在技術上,中國屢破技術難題;在“走出去”的戰略中,中國獲得了廣闊的市場。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核電產業發展正在國內和國外的雙線上飛速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