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網 發布日期:2016-06-23
4月5日,國家環保部在官網通報,上海一家從事民用核安全設備生產的企業,因“未按照民用核安全設備標準進行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制造、安裝和無損檢驗活動”,被國家核安全局責令停止所有民用核安全設備制造活動,并限于7月31日前完成整改。雖然這種違規細節遠遠到不了“核事件”的程度,但核安全素來無小事。人類和平利用核能60多年來,為了從制度上給核與輻射安全扎牢籠子,各國的法律體系都在不斷完善中。
雪中的遼寧紅沿河核電站
俄羅斯核能法是“95后”
1954年,蘇聯奧布靈斯克站的建成,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開始。憑借豐富的鈾礦資源,俄羅斯(蘇聯)的核電事業高速發展,很早就建立了完整的核工業體系,但在核能立法方面卻相當滯后,其核能利用方面最重要的法律《俄羅斯聯邦原子能利用法》(下簡稱《原子能利用法》),1995年10月才經國家杜馬表決通過,之后又多次修訂。
俄羅斯的《原子能利用法》含16個部分,共70項條文,在核能應用的目的和原則、政府機構監管職責、專業術語定義等方面與其他國家的原子能法大體相同,特點在于專門規定了帶有核裝置和放射源的船舶、航空航天飛行器的建造和使用,同時強調民間組織和個人在核能利用領域的權利。另外,條文中有兩個核電部分別闡述進出口和國際公約。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有意推動民用核技術的發展和對外出口。
從宏觀框架上看,俄羅斯核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一個金字塔結構。位于頂層的是俄聯邦法律和國際條約等,包括《原子能利用法》《居民放射安全法》等;然后是俄聯邦相關法規和總統令;接著是核能應用領域的俄聯邦標準和技術準則;再往下是國家相關部門規章以及俄羅斯加入的國際公約。
美國核能法律與立法歷程
美國核能法律很健全
美國是世界上核工業發展最早、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技術成熟,擁有較完善的核能立法框架與核安全監管機制。美國核能領域的基本法是1954年頒布的《原子能法》(修正本),明確了原子能委員會的職能——鼓勵民用核能發展、保障核電安全和實施核武器計劃。1980年頒布的《低放射性廢物政策修訂案》,為處置商業低放射性廢物制定了政策。1982年的《核廢料政策法》及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對聯邦政府在高放射性廢物和乏燃料處置方面的責任和政策做出了規定。進入21世紀又頒布了《2005能源政策法案》,用稅收優惠和其他政策手段來鼓勵核電發展。
目前,美國核安全法規和標準體系已經比較系統和完善。在宏觀架構上,最頂層是《原子能法》;下一層是聯邦管理法規10CFR系列,即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導則;再下一層是核管會導則的10方面實施細則;最后一層是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美國核學會(ANS)、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美國材料和試驗學會(ASTM)、和電氣與工程師學會(IEEE)等相關行業學會制定的核能工業技術標準。
1954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美國《原子能法》。
法國“核規矩”通貫全身
發展核電半個多世紀以來,法國的核電依賴程度長期居世界之首。有意思的是,法國核能的相關法律體系,并沒有像美俄《原子能法》那樣的基本法,而是化整為零,納入環境保護、公眾衛生和勞動保護等一般法律中。
1961年8月頒布的《關于大氣污染防護的61-842號法律》,可以算是法國核能相關立法的起步。而1963年12月出臺的《關于核設施的63-1228號法令》,則是第一個核能領域專門立法,規定了基礎核裝置的法律架構。2006年頒布的《核信息透明和核安全法》,對法國核安全監管和信息透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法國核能的統治地位和自身法律發展的特殊情況,法國適用核能利用及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已經滲透進整個法律體系中,沒有系統化編撰,但基本架構依然是金字塔形。自上而下是法律(《核信息透明和核安全法》)、法令、監管決策、技術決策、技術導則。
在1954年首次成功和平利用核能之前,美蘇等國一直忙于試爆核武器。圖為1946年美軍在太平洋比基尼環礁進行的水下核試驗。
德國核法規明確“淘汰”時間表
歐洲另一核能大國德國,在1959年12月就制定了核能基本法《和平利用原子能和防止其危害法》,該法后來多次修訂,僅2001年就修訂了4次。該法共分6章59節和4個附錄,內容主要包括立法宗旨和定義,主管部門職責、政府監督機制和違法行為的行政責任,核設施(尤其是核電站)、核燃料和核廢料的相關規范。該法還明確與其它現行法律、已加入國際公約和協議的關系,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具有很強的操作性。1984年頒布的《核安全和輻射防護法》和1986年頒布的《輻射防護法》,對德國輻射監測、放射性廢物基本標準做出規定。
德國的核能法律框架,總體上是由基本法做指導,然后用不同的法律、法令對核能利用予以規范調整,由此形成了涵蓋礦業體制、放射性物質和核能材料設備貿易、輻射防護、放射性廢物管理、核不擴散和實物保護、運輸和核損害責任等各個方面的完善法律體系。不過,德國的能源戰略重點卻已經開始轉向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唯一在法律中確立“逐步淘汰核電”的核電大國。
建設中的廣東陽江核電站的核島
韓國原子能法一分為二
1958年,韓國也較早地制定了《原子能法》,所有關于核安全管理和輻射防護的條款都被列入其中,其他相關法律包括《核損害賠償法》《核責任賠償協議法》等。作為韓國核能領域的框架法,韓國這部《原子能法》經歷了多次修改,內容主要是加強核安全監管。盡管如此,韓國許多議員仍然認為,僅在《原子能法》上對核安全進行修改補強的做法不足以從根本上保障核安全,于是在2009年提出了將《原子能法》中涉及核安全的條款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核安全法》的提案。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加速了這個進程,最終使《原子能法》在2012年分離成《核能利用促進法》與《核安全法》兩套法律。
美國1955年發行的“原子能和平利用計劃”紀念郵票
福島核電站和法律躲貓貓
資源嚴重缺乏的日本,核能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總量的30%。1955年,日本頒布了《原子能基本法》作為核能領域的核心法律。1957年,《核材料、核燃料及核反應堆監管法》出臺,規定了從事核能相關活動的許可證管理制度。在《原子能基本法》的指導下,日本建立了核能利用活動管理框架,每個特定的領域都制定了相應的子法,比如《原子能災害對策特別措施法》《特定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法》等等,整個核能法律體系比較完善。
雖然日本核法律比較健全,但是早在2002年8月,全球最大的私營電力公司東京電力公司就曝出丑聞,涉嫌長期隱瞞核電站安全問題,偽造檢查記錄。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核能安全管理院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東電公司受利益驅動,不想在一年一度的核電站安全檢查時關停反應堆,于是連續9年在安全檢查記錄上做手腳。公司下屬的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和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站,從1987年到1995年間篡改和偽造安全檢查記錄29份,隱瞞機器零部件開裂情況,約100名公司員工參與了此事。在存有安全隱患的破損核電站零部件中,其中18處的破損零件已經更換,還有11處仍在帶傷運轉。這起嚴重的核安全違法違規行為連同載入史冊的福島核事故,促使日本痛下決心對其核安全監管體系和機制進行改革。2011年12月,日本政府就重組核安全監管機構進行了討論。2012年6月20日,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表決批準了《原子能規制委員會設置法》。
中國核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示意圖
中國頂層核能法擬年內出臺
截至今年4月,中國的現役核電機組共有30臺,在建機組26臺,儼然是核電大國。按法律效力從高到低排列,中國核安全領域的法律主要包括國家普通法、國務院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指導性檔和參考性檔,涉及核設施、核燃料、放射性廢物、核事故應急、輻射劑量監測和健康管理、核事故賠償等各個方面。從宏觀上看,中國核能法律的體系架構也是一個金字塔形。
由于中國的商用核電站起步較晚,核安全的立法進程也相對靠后。1984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核安全局,并賦予其獨立監督管理中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的職責。1986年以后,全國人大、國務院、國家核安全局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核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涉及核安全設備監管,如《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1986年10月)、《核材料管制條例》(1987年6月)、《核電廠事故應急管理條例》(1993年8月)、《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2005年8月)等。
總體來說,中國與核相關的法律法規還算完善,但仍然缺少一部統領核能領域的頂層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的立法工作于1984年開始,但由于牽涉部門較多、法律條款面廣,加之國內核工業管理體制隨著機構設置的改革變化,導致目前仍未出臺。現今核安全領域唯一的專業法律,只有2003年6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當然,相關性法律還有《環保法》《環評法》《防震減災法》等等。
可喜的是,2015年底,《原子能法》已經上報國務院,如果今年下半年能夠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以便在年內出臺。此外,作為核安全監管領域最高法的《核安全法》,在經歷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通過后,今年年底前也將正式出臺。有關核安全事故的損害賠償、核安全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等內容,將納入該法。
(本文寫作中參考了《中國核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建議》《世界各國核法律法規體系建立情況》《世界主要國家原子能法研究及對我國立法的建議》等文獻,以及自然保護技術協會、國際原子能機構、環保部、核工業雜志和維基百科等網站的信息)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