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內,核電將在全世界快速擴張。在2016年就有許多頂尖環保人士贊成把核能作為延緩和停止全球變暖的必要部分,這些人包括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on)和斯圖亞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見《科學美國人》和著名電影《潘多拉的承諾》)
在發展中國家,核能的強大推動力是可怕的空氣污染。2016年就已開始,在中國、印度、土耳其,以及東歐每年殺死幾百萬人。(見“空氣污染評論”—《伯克利地球》)
核能被廣泛誤解為昂貴:這個成本指基建成本。在美國的建造成本,被監督管理延誤“人為”地抬高了;韓國的核電機組的成本只有美國的1/3。在發展中國家,核能被視為清潔的,也是便宜的煤炭替代品。
我們沒有耗盡核燃料。業內眾所周知的是,現在每度電的鈾成本約為0.1美分。即使成本翻一番,漲到0.2美分,全世界經濟上可提取鈾的數量增加4倍,對發電成本的貢獻可忽略不計。沒有鈾短缺,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短缺。(見《科學美國人》1980年1月)
使用第四代核電機組(第四代反應堆),會使這種技術引起全世界注目。這種機組的某些版本根本不需要維修;可建造得像“核電池”,毋須操縱員監視;需要發電時提升控制棒,不需要電力時反應堆自然關閉。只在制造廠才能提取乏燃料(核廢物);模塊式小堆,通常每30-50年一次提升到地面,運到制造廠,更換燃料。(2016年就有這種設計,然而至今還未商業化!)
這種反應堆基于物理原理防“熔毀”。不需要機械安全機理。如果反應堆過熱,慢化劑的反射率降低,進而停止鏈式反應。如要提升功率,溫度下降即返回“運行區間”,鏈式反應轉而回升。(這不是未來的預測;這是現在正在設計的第四代機組的運行方式!)
20年內,使用第四代核電機組的非洲國家將向其他國家炫耀,他們實際上有可靠的、全天候的電力;在夜間,他們的孩子能打開他們的節能照明做家庭作業,與非核社區的孩子不同。
作為新聞,公眾對核電的“反對”將消退,已開發出“隔離”核廢物的有效方法(2016年就在開發中)。切爾諾貝利事件淡出記憶,它歸因于原蘇聯的不良設計;輿論將是福島悲劇1.5萬人死于海嘯,而放射性泄漏引起的癌癥死亡不超過100人。(對此在我的書中可以讀到更多,見《未來總統的能源》。)通常會承認核電更便宜、更可靠,能晝夜不停地提供電力,而且與可再生能源一樣清潔。
我并不指望釷堆發揮巨大作用,或許正在積極開發的印度除外。它不是某些人認為的防止恐怖主義的堡壘:在釷堆內,最初的過程是把釷轉化U-233,可用來造炸彈。釷比鈾更豐富,但鈾已足夠豐富,而且持續便宜。釷堆有很少長壽命的超鈾元素,正在快速開發廢物隔離技術。但在幾年之內,我不認為廢物問題會成為鈾燃料核電發展的障礙。
核電將使電動汽車清潔。現在,如果在中國開電動汽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比汽油發動機更多;那是因為電動汽車是燒煤發電開動的。在核能的未來,電動汽車的確將變為清潔的替代選擇。
在這個發展中,美國會落后,貌似合理。監管障礙和揮之不去的公眾反對,驅使原在美國開發的技術轉向其他國家。從現在起20年內,當你在非洲邊遠地區,你回憶使用電力如何不可靠,居民將帶你到他們當地的模塊式核電廠,它們稱之為核電池。它們多半在地下,預計主設備在另外的30-50年內仍然沒有改變,但電力連接到小建筑物伸出的電線桿上,電纜帶電延伸。孩子們帶著普通的(化學)電池到電廠再充電(免費),所以他們在夜間可以開燈看書。電廠是5年前安裝的,你抹去標牌上的灰塵,可見上寫英文“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