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核集團 發布日期:2016-06-06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5/31/nw.D110000renmrb_20160531_1-04.htm
本報北京5月30日電 習近平總書記今天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科技界引發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按照習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和要求,奮發有為、銳意創新,為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贏得了企業科技人員的強烈贊同。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利根表示,一定要把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設成第三代核電技術示范工程,讓“華龍一號”為“一帶一路”和中國核電“走出去”做出更大貢獻。(本報記者吳月輝、余建斌、喻思孌、蔣建科、趙永新采寫)
新華社:“華龍一號”彰顯核電創新 批量化建設有望成形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6-06/01/c_1118971727.htm
新華社福州6月1日電(記者 劉姝君)仲夏時節的福建沿海,綿綿細雨帶來絲絲涼意,但在福清市三山鎮岐尾山上,幾大核電項目正在加緊施工中。在這塊過去鮮為人知的荒山坡上,“中國血統”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正孕育、成長,預計今年下半年,“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將成為可能。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行管理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投入運營。至今,我國核電工業已走過30年的發展歷程。去年5月7日,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臺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正進入世界先進核電水平的第一陣營。
“華龍一號”由中核集團和中廣核聯合研發,是我國目前唯一實現“走出去”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現階段已經確定建設的項目包括6臺機組:中核集團福清5、6號機組、巴基斯坦K2、K3機組以及中廣核集團防城港3、4號機組。
在福清核電的施工現場,鋼筋林立,馬達轟鳴,雖然仍是雨季,但工程項目卻一刻都未耽擱。
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國才介紹,截至目前,福清5號機組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常規島主廠房澆筑第一罐混凝土、循環水泵房筏基澆筑等工程里程碑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實現,6號機組也于去年年底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標志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華龍一號采用漸進式的技術發展路徑,在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集成了眾多先進技術特征。”華龍一號設計團隊成員中核集團、核電工程公司設計院副院長荊春寧舉例說,正是吸收了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華龍一號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采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在安全、技術和經濟指標上達到或超過國際三代核電用戶需求。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核工業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核集團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潘建明說,華龍一號主要有三大特點,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177堆芯”的研發,在提高堆芯額定功率的同時降低平均線功率密度,既增加了核電廠的發電能力,又提高了核電運行的安全裕量。
正是在反應堆堆芯、燃料自主化、裝備制造自主化三大方面著力推進,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評審委員會2014年評審結果認為,中國的ACP1000(華龍一號)符合當代世界上最先進、最嚴格的安全技術要求,且完全可行。
如今,“華龍一號”國內外工程正有序推進,海外項目開發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潘建明說,鑒于華龍一號成熟的技術設備,主系統和能動系統亦都有大量的運行實踐考核,可以認為經過一定的工程實踐,滿足一定的條件,就可以開建后續項目,形成一定規模的批量建設。預計今年下半年,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將成為可能。
光明日報:致敬,“華龍一號”的建設者們
#帶你看“科技三會”#【致敬,“華龍一號”的建設者們】今天,“科技三會”隆重召開,記者實地探訪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國家名片——位于福建福清的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建設現場。據中核集團介紹,這里的三千多名建設者已經工作一年多,克服種種困難,施工進度超過預期,目前“華龍一號”的自主化率已經達到89%。(光明日報記者袁于飛)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走進“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工程進展順利 有望提前完工投產
http://tv.cctv.com/2016/06/01/VIDEUE6sXpQAQsHYeP7y3mSD160601.shtml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華龍一號”走向世界 自主創新成為“華龍一號”核心競爭力
http://tv.cctv.com/2016/06/01/VIDEHqKPq3oVg4CTkgoSNpvv160601.shtml
《中國日報》秒拍視頻:“華龍一號”國內外工程進展順利。2015年5月和8月, 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和海外工程分別開工建設,標志著華龍一號作為國家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和“走出去”戰略的主力機型正式落地。
http://www.miaopai.com/show/WLBBemvdp1MISCYyCMh2lA__.htm
中國日報:Work to start on 3rd unit of Karachi K3 nuclear plant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6-05/31/content_25544307.htm
Company also reports progress in promoting its technology to countries like Algeria and Sudan
Construction is expected to start next month on the third unit at the K3 plant - the Karachi nuclear power plant using a reactor developed by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The plant is being built by CNNC using Hualong One, its own third-generation nuclear reactor design.
中國日報:Work to start on 3rd unit of Karachi K3 nuclear plant in Pakistan
http://www.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6-05/31/content_25544297.htm
Company also reports progress in promoting its technology to countries like Algeria and Sudan
Construction is expected to start next month on the third unit at the K3 plant-the Karachi nuclear power plant using a reactor developed by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The plant is being built by CNNC using Hualong One, its own third-generation nuclear reactor design.
CNNC spokesman Pan Jianming said on Monday it is the second nuclear power project in Pakistan to use the Hualong One technology, after construction started at the K2 plant in August last year.
"Hualong One was developed based on very mature technologies and the project is going very smoothly. It will help ease power shortages in the Karachi region after completion," Pan told a forum in Fuqing, Fujian province, where the Hualong One pilot project is based.
CNNC has been accelerating its efforts to sell the technology to overseas buyers, and Pan said inroads have been made this year with countries such as Algeria and Sudan.
Although still at the early stages, he said an initial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with Algerian energy author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uclear research center. The two parties will look at the use of Hualong One technology, and also at renewable-energy projects.
The cooperation is expected to include technical and training services, in a country that has yet to develop any nuclear power stations.
CNNC signed a framework deal last week with Sudan to build a 600-megawatt atomic reactor, its first project in the African country.
Li Zhuoqun, deputy director of CNNC's nuclear power division, said: "One reactor may be worth several billion dollars, but there could be deals worth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further down the industrial chain.
China National Nuclear Power, a CNNC subsidiary, currently has 14 nuclear reactors in operation, with 11 under construction in China.
國資小新:探秘華龍一號 見證全球首堆!│走進央企·創新組歌
核粉們,知道大家等了很久。華龍一號首堆行,如約而至。
5月30日,小新走進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所在地——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基地。這也是走進央企·創新組歌的第六篇章。
此行大開眼界!華龍一號建設情況如何?有哪些創新點?待小新為大家一一解答。
華龍一號國內外工程進展
2015年5月和8月,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和海外工程分別開工建設,標志著華龍一號作為國家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和“走出去”戰略的主力機型正式落地。
國內示范工程進展
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自2015年5月7日開工以來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設計、設備制造和建安施工等各項工作按照進度計劃有序推進,工程安全和質量處于良好受控狀態。5、6號機組設計累計發布設計文件2693份,滿足工程建設需要。設備采購共計332個采購包,已簽訂設備采購合同269個,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主泵、汽輪發電機組等長周期關鍵設備均已開工制造,制造進展滿足進度計劃要求。截至目前,福清5號機組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FCD)、常規島主廠房澆筑第一罐混凝土、循環水泵房筏基澆筑等工程里程碑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實現。福清核電6號機組于2015年12月22日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標志著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中核集團通過不斷優化項目管理模式、創新工程管理方式,在項目總體目標、組織體系、運行機制、人員配置等方面進行了全面風險點識別和沙盤推演,風險防控措施落實到位,保障了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穩步推進,為后續華龍一號批量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參考依據。
需要特別介紹的是,目前開展的施工設計是示范工程的攻堅課題。通過持續優化“互聯網+”,使用異地協同設計平臺和三維設計軟件,中核集團調動了北京、石家莊、成都、鄭州等多地多方近千名設計人員參與,加快了設計數據傳遞,加強了設計接口固化,有效提升了設計圖紙的出版效率,完成了型號工程設計工作總量的85%,保證了所有設計文件按期或提前進度計劃出版。
在開展示范工程設計工作的同時,中核集團充分利用設計信息平臺高效便捷的特點,將示范工程首臺機組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及時匯總形成設計領域的大數據,不僅向設備制造方和工程建設方溝通反饋,還傳遞給了后續的核電項目,這為華龍一號核電項目標準化設計、批量化建設奠定了技術基礎,提升了華龍一號建設與運行的經濟性。
海外工程進展
中核集團與巴基斯坦原委會于2013年2月簽訂了卡拉奇2、3號核電項目華龍一號出口合同。2號機組已于2015年8月20日實現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FCD),常規島主廠房澆筑第一罐混凝土、循環水泵房筏基澆筑等工程控制目標均提前完成,安全、質量體系運行平穩有效,567項設備采購合同包括16項長周期設備的采購合同已簽訂,相關設備制造正在按計劃進行,首臺預裝設備安注箱已抵運現場。3號機組預計2016年6月中旬實現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FCD)。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其他會議上多次強調要發揮核電技術出口的帶動作用,創造我國經濟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在出訪期間也多次力推中國核電“走出去”,核電“走出去”已成為國家戰略。2015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視察華龍一號研發單位——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時指出,要把華龍一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核電品牌,提升中國核電裝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015年2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阿根廷前總統克里斯蒂娜的見證下,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標志著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成功出口拉丁美洲。在此基礎上,2015年11月中核集團和阿根廷核電公司簽署了壓水堆項目框架合同。目前雙方正在保持緊密的工作聯系,積極推動華龍一號壓水堆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此外,中核集團還與英國、蘇丹、巴西、埃及、加納、馬來西亞等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核能領域合作。2016年1月20日,在開羅舉辦的中國高科技展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還親自向埃及總理謝里夫·伊斯梅爾介紹了華龍一號。
當前,中核集團還針對國際潛在市場情況,進一步開展了廠址適應性研究和華龍一號標準體系研究,從提供產品提升至提供標準,提升華龍一號國際競爭力,展現核電大國實力。
此外,小新之前還給大家劇透了中核集團的一項重磅的創新計劃——
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
龍騰計劃內容
2012年,中核集團發布了“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龍騰計劃是中核集團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龍騰計劃的實施將為我國由核大國變成核強國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首批入選的項目包括8個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和12個核心技術提升項目,這些示范工程和項目均將于2020年前完成或開工建設。這8個示范工程,包括由集團公司自主研發的,具有第三代先進技術和安全性能指標的ACP1000商用壓水堆核電站示范工程(華龍一號),自主研發的具有第三代先進技術和安全性能指標的ACP100商用小型模塊化多功能壓水堆示范工程等。這12個核心技術提升項目包括核燃料元件技術、鈾礦冶勘查采冶技術、核電關鍵設備、放射性廢物處理技術、重要核素及制品等。
2015年,中核集團又啟動實施了龍騰計劃第二批項目,圍繞主導產業“十三五”及中長期發展需求,進一步突出市場導向、重視技術驅動、強化目標牽引,密切結合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大背景,按照重要性、分類推進和統籌兼顧等基本原則和“動態管理、滾動發展”的模式,系統有序的部署和推進新一批研發項目,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龍騰計劃成果
龍騰計劃實施以來,產生了一大批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重大科研成果,對產業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核軍工科研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自主開發了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安全性能等主要技術指標居于世界先進水平;研發建立了功能完善配套的核電核動力工程設計軟件體系,率先發布了我國首套核電軟件平臺“NESTOR”,有力支撐核電“走出去”。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整套協同創新機制,大幅提升了我們開展持續創新的能力和效率。李克強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視察后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必將發揮深遠影響。
成功研發了CF2、CF3燃料元件(中國第二代、第三代壓水堆燃料)。其中,CF2燃料組件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品牌的、適用于大型商用核電站的國產燃料組件,為巴基斯坦k2、k3項目實現出口起到關鍵支撐作用;CF3燃料組件綜合性能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熱工等部分關鍵指標居于世界領先,采用了自主研發的N36高性能鋯合金,對關鍵結構進行了多項創新設計,可滿足華龍一號、核電出口項目及現役電廠未來大規模應用需求。秦山二期商用反應堆的隨堆運行考驗表明其性能優異,各項指標大幅優于設計限值。
開發了CFR600示范快堆技術,突破了關鍵的MOX燃料技術(鈾钚混合氧化物),掌握了特定規模的商用后處理技術,大幅提升我國戰略能力。
自主研發了ZH—65型蒸汽發生器、全自動數字化裝卸料機、壓水堆核電站關鍵閥門等關鍵設備,實現核反應堆關鍵設備國產化。
新型鈾濃縮技術和裝備實現工業化、系列化。
通過開展了鈾礦大基地專項科研,確定了百余片找礦靶區,突破了數十個重點礦床的開采冶煉技術,支撐鈾資源量和天然軸產能大幅增長,CO2+O2等新―代綠色地浸采鈾技術實現應用和推廣,大幅提升了環保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有力保障了核能發展。
突破了同位素熱源和電池關鍵技術,掌握關鍵設備工藝,為空間探測任務提供關鍵支撐。
加速器技術取得突破。
中國新聞網:中核集團致力與多國展開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6-01/7891027.shtml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記者 閆曉虹)中核集團1日透露,當前中核集團正積極致力與多國展開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
作為唯一出口過核電站并實現批量出口的中國企業,迄今中核集團已成功向7個國家出口過6臺核電機組、8臺反應堆或核動力裝置,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關系,目前正與世界近20個國家商談核電及鈾資源、核燃料、核技術應用及研發等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
據中核集團介紹,截至目前,華龍一號國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項目去年已正式開工建設;與阿根廷簽署重水堆、壓水堆核電站合同;與法國簽訂了核能全面合作協議;與英國簽署了核能研究與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與蘇丹簽署框架協議,雙方核電領域合作進入新階段;與沙特、埃及、伊朗、阿爾及利亞等國家核能合作逐步引向深入。
此外,中核集團也與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哈薩克斯坦、蒙古、津巴布韋、尼日爾和納米比亞等國簽署鈾資源合作項目。
據悉,目前,中國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核燃料元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F系列燃料組件獲得了突破性進展,解決了元件自主設計、鋯合金技術等多項問題,此舉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核電出口的核心競爭力。預計2017年CF系列將陸續實現工業化應用,將用于華龍一號核電站,性能與國際先進燃料組件相當,能夠滿足國內外開工建設的華龍一號工程的燃料需求,展現核電大國實力。
中國網:“華龍一號”繼續創新:關鍵核燃料技術獲突破解決出口受限
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160531/3747400.shtml
中國網財經5月31日訊(記者 李春暉) 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之際,國資委與中核集團聯合舉辦了“走進央企 創新中核”媒體見面會,會上中核集團透露,已在反應堆最核心技術之一的燃料技術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實現了自主設計和制造、關鍵鋯合金材料自主供應,可以解決出口受限問題。這項技術未來將應用于“華龍一號”。
核燃料技術解決出口受限 “走出去”更有底氣
“華龍一號”由中核和中廣核聯合研發,是我國目前唯一實現“走出去”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現階段已經確定建設的項目包括6臺機組:中核集團福清5、6號機組、巴基斯坦K2、K3機組,以及中廣核集團防城港3、4號機組。其中,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的5號機組為首堆示范工程,已于2015年5月開工,目前進展順利。
中核集團是我國歷史最深厚的核工業企業,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二機部、核工業部。核工業部取消后,下屬的絕大部分研究院所都留在了中核集團,分別涉及核工業各個產業環節的研發。
中核集團擁有自主研發的天然優勢,也一貫有自主研發的傳統。“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核工業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稱。
在5月30日的媒體見面會上,華龍一號設計團隊代表、中國核電工程公司設計院副院長荊春寧透露,中核集團在核燃料技術自主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燃料技術是反應堆的核心技術之一,這一技術長期為國外壟斷,國內只能照圖加工,即使有改進也必須征得技術擁有國的同意。“而現在我們已經擺脫了這個束縛,我們有了自己的燃料技術。” 荊春寧稱。
中核集團研發的18個月換料的CF3燃料組件實現了自主設計,關鍵鋯合金材料的自主供應和燃料組件的制造,并采用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N36鋯合金,可以解決出口受限問題。
2016年年初,4組CF3先導組件在秦山二期核電站2號機組完成首個完整長循環輻照考驗,正式出堆,輻照后檢查結果表明,組件性能良好,燃料棒包殼各項堆內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符合設計預期。
預計CF3將在2017年實現工業化應用,未來將用于“華龍一號”核電站。
“高層協調”保障首堆項目按期建成
福清5號機組是“華龍一號”技術的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如果說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是“走出去”的名片的話,首堆工程就是樣品。全世界的潛在客戶、競爭對手都在關注“華龍一號”首堆的建設,因此“示范”意義非常重大。
以往世界上三代核電技術的“首堆”工程都沒能實現按期建成,而對于“華龍一號”,上到中國的核電主管部門,下到企業,都在努力打破這一“首堆拖期怪圈”。 “只有把示范工程干好,后面才有各種可能。”潘建明稱。
各方參與者為“華龍一號”首堆工程設置了特殊通道——高層協調機制。國家能源局牽頭組織了“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領導小組協調機制;企業層面,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和工程總承包單位以及參建單位也建立了高層協調機制,以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徑解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的相關事宜。
為鼓勵對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項目建設做出額外的、突出的、特殊貢獻的專門團隊和個人,中核集團設立全周期專項激勵基金,在業主和工程總承包方及相關方的工資總額外,對解決工程建設中特殊困難和問題的專門團隊和個人設置專項獎勵。
“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預計工期62個月,分為土建、安裝和調試三個階段,目前土建階段有望提前完成。
“華龍一號”海外第二臺機組6月開工
巴基斯坦是“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走出去”的首站。2013年2月,中核集團與巴基斯坦原委會于簽訂了卡拉奇2、3號核電項目華龍一號出口合同。
那么目前巴基斯坦兩臺機組的建設進展如何呢?中核集團核動力事業部副主任李卓群介紹,卡拉奇2號機組已于2015年8月20日開工,相關設備制造正在按計劃進行,首臺預裝設備安注箱已抵運現場。3號機組預計于2016年6月中旬正式開工。
“走出去”的序幕才剛剛拉開,除了巴基斯坦,中核集團還與英國、蘇丹、巴西、埃及、加納、馬來西亞等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核能領域合作。
在與蘇丹方面的合作不久前取得了新進展。5月22日至23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率團出訪蘇丹期間,中核集團與蘇丹簽署了兩個框架協議,其中包括幫助蘇丹建設首座核電站。對于機組的規模,雙方還要根據蘇丹國內的電力需求情況、廠址適應性情況等條件綜合考慮后再確定。 “蘇丹方面非常明確的表示要世界先進的三代技術,所以建設的機組一定是‘A’開頭的,是ACP系列。”李卓群稱,“但因為目前商業合同還沒有簽訂,建設規模還沒有最終確定,只是到現在為止雙方都比較傾向于ACP600。”
“華龍一號”的融合發展也將為未來的市場開拓提供助力。李卓群介紹,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已經完成了對反應堆一回路主要參數和主要設備的融合,現在正在開展安全系統配置技術的融合。由中核和中廣核合資的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已于3月揭牌,目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職能部門人員共計50余人已經到崗,公司步入正常運轉狀態。
據中核集團提供的最新數據,從福清5號機組來看,“華龍一號”的設備國產化率可達89%,其出口將給我國裝備制造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轉型升級機遇。據研究統計,每出口一臺核電機組,需要8萬余臺套設備,200余家企業參與制造和建設,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單臺機組投資約300億元,考慮到天然鈾、核燃料、運維、退役等全產業鏈的貢獻,單臺機組全壽期直接帶動約1000億元。
證券日報:“華龍一號”加碼升級核電安全 借助“走出去”戰略開啟國際化進程
http://www.ccstock.cn/finance/hangyedongtai/2016-05-31/A1464702432602.html
自去年以來,受益于國內核電的重啟背景與核電“走出去”的國家戰略相支持,核電產業頻傳利好信息。先是紅沿河核電廠二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核電規模化建設正式重啟;隨后,我國第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成果“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于去年5月7日正式開工。至此,國內核電重啟計劃已全面提速。
“華龍一號”加碼升級核電安全
“自主創新已成為集團公司發展的靈魂所在,核工業的核心技術必須立足自主創新。”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在國資委與中核集團聯合舉辦的“走進央企 創新中核”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在新的時期,中核集團充分發揮核科技創新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持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華龍一號”就是新時期創新中核的代表。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副總經理陳國才在介紹“華龍一號”時表示,“華龍一號”創新性地采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充分吸收了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華龍一號”滿足我國和國際最新核安全法規標準的要求,在安全、技術和經濟指標上也達到或超過了國際三代核電用戶需求。
據了解,“華龍一號”主要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177堆芯”,在提高堆芯額定功率的同時降低平均線功率密度;二是“華龍一號”的燃料組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三是裝備實現國產化。
值得注意的是,“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聯合中廣核而研發設計的三代核電機型,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為落實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現階段已經確定建設的項目包括6臺機組:中核集團福清5、6號機組、巴基斯坦K2、K3機組,以及中廣核集團防城港3、4號機組。其中,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的5號機組為首堆示范工程,已于2015年5月開工。除此之外,中核集團基于“華龍一號”的海外市場布局已出具規模,已與歐洲、拉美、亞洲、非洲近20個國家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
“互聯網+”開啟核電設計“2.0時代”
由于“華龍一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設計過程中需要多專業、多個單位之間開展協同設計,接口復雜,參與人員眾多,協調管理難度極大,其準確性和有效性直接影響核電站的質量和安全。
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在華龍一號設計中,結合“互聯網+”的理念,將核電的設計、應用軟件集成與互聯網等技術相結合,建立了異地綜合協同設計平臺。將多個設計單位通過網絡連接,利用各種終端設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展協同設計工作。
稍早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訪法期間曾特別提到:“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核電技術是依托互聯網協同研發的,他們連接的科研機構有20多個,終端達500多臺。”
“自主創新已成為集團公司發展的靈魂所在,核工業的核心技術必須立足自主創新。”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認為,在新的時期,中核集團充分發揮核科技創新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持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華龍一號”就是新時期創新中核的代表。面向未來,中核集團仍將通過堅持不懈的自主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我國由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做出更大貢獻。
“華龍一號”海外項目開發不斷取得突破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其他會議上多次強調要發揮核電技術出口的帶動作用,創造我國經濟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在出訪期間也多次力推中國核電“走出去”,核電“走出去”已成為國家戰略。2015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視察“華龍一號”研發單位——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時指出,要把“華龍一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核電品牌,提升中國核電裝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015年2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阿根廷前總統克里斯蒂娜的見證下,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標志著“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成功出口拉丁美洲。在此基礎上,2015年11月中核集團和阿根廷核電公司簽署了壓水堆項目框架合同。目前雙方正在保持緊密的工作聯系,積極推動“華龍一號”壓水堆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此外,還與英國、蘇丹、巴西、埃及、加納、馬來西亞等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核能領域合作。
能源雜志:直擊福清核電:“華龍一號” 開建一年進展匯總
導語
“‘華龍一號’具備批量化建設條件的時間點預計為2016下半年。此外,海外第二臺巴基斯坦卡拉奇K3核電機組也將于6月開工。”5月30日,中核集團發言人潘建明在福清核電基地舉辦的“走進央企 創新中核”的記者見面上透漏。
“截至目前,‘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按照62個月的總工期計劃有條不地推進,進展好于預期。”福清核電副總經理陳國才補充說。
5號機組廠房土建工期過半
站在5、6號機組施工現場的觀景平臺上,從近處的腳手架,到遠處的圓柱體核島主體工程,整個反應堆廠房建設全景盡收眼底。
“左手邊是我們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5號機組反應堆廠房,高度目前已經建設到30米,完成了土建工期的一半,”陳國才介紹說。“右手邊的是去年年底剛剛開工的6號機組廠房,剛剛完成了第一個模塊吊裝就位。”
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在福建福清正式開工,這也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之后又一個具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福清核電站,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鎮前薛村,是國內優良的沿海核電廠址,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的壓水堆核電項目。其已經投運和在建的1~4號機組采用的是二代加改進型核電技術,正在建設的5、6號機組預計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核電站建設主要分為土建、安裝、調試三個主要階段。根據陳國才介紹,目前5號機組的實際進度是按計劃推進,略有提前,“2017年6月,我們會按照原定計劃進行穹頂吊裝。”這同時也意味著核電站第一階段的結束。
“我們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還嘗試使用大體積混凝土,創造了核電大體積砼的澆筑速度。”華龍設計團隊代表、核電工程公司設計院的副院長荊春寧補充介紹。
雙層安全殼核島建設亮眼
徒手攀將近20余米高、腳手架搭建的樓梯后,記者進入核島內部。
“這個直徑約53米的巨大圓柱體,正是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華龍一號'示范工程5號機組的核島部分,也就是傳說中的核電站的心臟,由內外兩層構成。”荊春寧說,“可以容納50個游泳池的水量。”
內層安全殼的作用主要是保證內殼的全密封。一旦發生事故以后,嚴密的內殼能夠保證24小時的泄漏率維持在千分之三。
而采用鋼筋混凝土制作的外層安全殼厚度也達到了1.8米,其作用是主要抵御龍卷風、飛機撞擊等外來破壞力。
“內殼與外殼之間有一個1.8米長的環形空間,在這一空間中都是負壓,它的主要作用是即便里層的放射性物質產生了千分之三的放射率,也能將其收集起來,保證室外的環境不受影響。”荊春寧介紹。
據了解,5號機組不僅實現了安全殼的“雙層”保護,在高度上也會更加“挺拔”,一般會比常規的二代機組高出10米左右。
此外,相比1號與2號,3號與4號機組共用一個廠房的“雙堆”布置,新建的5號、6號廠房則采用的是“單堆”設計,“5號與6號機組相隔250米,獨立運行。改變了過去的雙堆布置,提高了每一臺機組的安全性。”荊春寧說。
在核島廠房不遠處,用于承載新燃料和乏燃料的燃料廠房建設正在同時進行。位居左右兩側的安全廠房,實行了實體隔離。再遠處,依次可見的還有電氣廠房、運行服務廠房、核輔助廠房、核廢物廠房等配套建設。
第一財經:核電繼續走出去 “華龍一號”海外第二臺機組6月開工
http://www.yicai.com/news/5021627.html
近日,國資委與中核集團在福建福清聯合舉辦了“走進央企 創新中核”媒體見面會。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表示,“華龍一號”海內外工程目前進展順利,海外項目開發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已與阿根廷、英國、蘇丹、巴西、埃及、加納、馬來西亞等達成了合作意向,積極推進核能領域國際合作。
“華龍一號”海外第二臺機組6月開工
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消化吸收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汲取日本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研發設計,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先進壓水堆核電機型。
2015年5月和8月, 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和海外工程分別開工建設,標志著華龍一號作為國家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和“走出去”戰略的主力機型正式落地。
巴基斯坦是“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走出去”的第一站。2013年2月,中核集團與巴基斯坦原委會于簽訂了卡拉奇2、3號核電項目華龍一號出口合同。這也成為了“華龍一號”在海外開發“打前站”的兩臺機組。
中核集團核動力事業部副主任李卓群介紹,卡拉奇2號機組已于2015年8月20日實現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FCD),567項設備采購合同包括16項長周期設備的采購合同已簽訂,相關設備制造正在按計劃進行,首臺預裝設備安注箱已抵運現場。
他同時表示,卡拉奇3號機組預計2016年6月中旬實現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
中核集團是我國唯一出口過核電站并實現批量出口的企業,已成功向7個國家出口過6臺核電機組、8臺反應堆或核動力裝置,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關系,正與世界近20個國家商談核電及鈾資源、核燃料、核技術應用及研發等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
“華龍一號”海外項目開發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已與阿根廷、英國、蘇丹、巴西、埃及、加納、馬來西亞等達成了合作意向,積極推進核電技術走出去。
2015年2月,中國和阿根廷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標志著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成功出口拉丁美洲。
在此基礎上,2015年11月中核集團和阿根廷核電公司簽署了壓水堆項目框架合同。目前雙方正在保持緊密的工作聯系,積極推動華龍一號壓水堆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此外,與蘇丹的合作最近也取得了新進展。5月22日至23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率團出訪蘇丹期間,中核集團與蘇丹簽署了兩個框架協議,其中包括幫助蘇丹建設首座核電站。
李卓群表示,因為目前商業合同還沒有簽訂,建設規模還沒有最終確定,只是到現在為止雙方都比較傾向于ACP600。
中核集團提供的資料顯示,每出口一臺核電機組,需要8萬余臺套設備,200余家企業參與制造和建設,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單臺機組投資約300億元,考慮到天然鈾、核燃料等全產業鏈的貢獻,估計單臺機組全壽命周期內能直接帶動的上下游產值約1000億元人民幣。
關鍵核燃料技術突破 擺脫出口受限
華龍一號設計團隊代表、中國核電工程公司設計院副院長荊春寧透露,中核集團在核燃料技術自主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燃料技術是反應堆的核心技術之一,此前這一技術長期為國外壟斷,國內只能照圖加工,即使有改進也必須征得技術擁有國的同意。
中核集團研發的18個月換料的CF3燃料組件實現了自主設計,關鍵鋯合金材料的自主供應和燃料組件的制造,并采用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N36鋯合金,從而解決出口受限問題。
2016年年初,4組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F3先導組件在秦山二期核電站2號機組完成首個完整長循環輻照考驗,正式出堆,輻照后檢查結果表明,組件性能良好,燃料棒包殼各項堆內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符合設計預期。
荊春寧表示,預計CF3將在2017年實現工業化應用,未來將用于“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荊春寧介紹,“華龍一號”國產化率已達到85%以上,設計技術、軟件實現自主化,極大改變了我國核電過去被進口“卡脖子”的狀況。華龍一號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共獲得700余項專利和100余項軟件著作權。
記者實地參觀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5號機組,這也是“華龍一號”的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國才告訴記者,福清5號機組開工一年以來進展順利 ,正按照62個月的總工期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工程設計、設備制造、現場施工、項目管理等進程,“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的進展好于預期。
記者了解到,福清核電站是目前我國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自主化、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核電站之一。福清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一次規劃、分期連續建設。1-4號機組建設采用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5-6號機組采用華龍一號技術。
陳國才表示,福清核電6臺機組全部建成之后,可拉動地方GDP4000億元。
新浪財經:中核集團:預計“華龍一號”下半年具備批量建設條件
http://finance.sina.com.cn/energy/corpnews/2016-06-01/doc-ifxsvenv6298224.shtml
新浪財經訊 6月1日消息,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之際,在國資委與中核集團聯合舉辦的“走進央企 創新中核”媒體見面會上,中核公布了“華龍一號”國內外工程建設的最新進展。“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土建階段有望提前完成,巴基斯坦卡拉奇3號機組預計2016年6月中旬實現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FCD)。預計“華龍一號”具備批量化建設條件的時間點為2016年下半年。
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表示,“華龍一號”海內外工程目前進展順利。
“5號機組土建階段有望提前完成”,福清核電副總經理陳國才在會上表示。他介紹,目前“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5號機組自2015年5月7日開工以來,設計、設備制造和建安施工等各項工作按照進度計劃有序推進,工程安全和質量處于良好受控狀態。
目前福清5、6號機組最新完成的工程節點是:5號機組4月22日第三臺安注箱成功吊裝就位,目前三臺安注箱已全部吊裝就位。6號機組5月25日核島反應堆廠房鋼襯里模塊一吊裝。
此外,中核集團還首次對外披露,巴基斯坦卡拉奇3號機組預計2016年6月中旬實現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FCD)。
中核集團與巴基斯坦原委會于2013年2月簽訂了卡拉奇2、3號核電項目華龍一號出口合同。2號機組已于2015年8月20日實現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FCD),常規島主廠房澆筑第一罐混凝土、循環水泵房筏基澆筑等工程控制目標均提前完成,567項設備采購合同包括16項長周期設備的采購合同已簽訂,相關設備制造正在按計劃進行,首臺預裝設備安注箱已抵運現場。
批量建設有利于技術改進完善
“再先進的核電技術也需要通過工程實施才能實現其價值,建設數量的多少決定了核電品牌的內在價值和影響力”。中核集團方面表示,自主化核電品牌的形成是一個逐步成熟和完善的過程。批量化建設有利于核電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持續提高核電品牌技術的成熟性。
“作為規模龐大、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任何一項核電技術的開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華龍一號’畢竟是我國第一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只有通過一定規模的批量化建設過程中的建造、調試和運行經驗反饋,才能解決設計中的問題,實現真正的技術成熟”。
中核集團方面認為,鑒于“華龍一號”基于成熟技術,主設備和關鍵設備均采用經過建設運行實踐考驗的,具有良好業績的國產設備,主系統和能動的安全系統亦都具有大量的運行實踐考核,各項優化和改進亦經過分析或試驗論證,可以認為經過一定的工程實踐,滿足一定的條件,就可以開建后續項目,形成一定規模的批量建設。
這些條件可歸結為:設計固化;關鍵設備(主要是蒸汽發生器)的優化設計經過實踐驗證;非能動安全系統通過分析和試驗驗證。
中核集團方面稱,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預計“華龍一號”具備批量化建設條件的時間點為2016年下半年。
目前“華龍一號”首批項目已經確定的包括6臺機組:中核集團福清5、6號機組、巴基斯坦K2、K3機組,以及中廣核集團防城港3、4號機組。
“華龍一號”持續改進方向明確
中核集團已經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科研和技術攻關,進一步提高“華龍一號”的經濟性、安全性與先進性。
對于“華龍一號”未來的持續改進,中核集團提出了幾個初步方向:
對能動與非能動安全系統實施進一步優化;實現從設計上“實際消除大規模放射性釋放”,應急區域最小化,減緩場外應急;開展與內陸核電廠址特殊要求相關的研究工作;提高系統和設備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提高核電廠的經濟性。
“華龍一號”核燃料元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F系列燃料組件已經獲得突破性進展,換料周期從12個月延長到18個月,實現了自主設計,關鍵鋯合金材料的自主供應和燃料組件的制造,解決了出口受限問題。
2016年年初,4組CF3先導組件在秦山二期核電站完成首個完整長循環輻照考驗出堆,檢查結果表明,組件性能良好,燃料棒包殼各項堆內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符合設計預期。在后續持續開展堆內輻照考驗的同時,將進行CF3燃料組件產業化應用研究,預計2017年CF系列將陸續實現工業化應用。
目前,國內首套自主的核電軟件包和一體化軟件集成平臺NESTOR已成功應用于福清5、6號的反應堆工程設計工作中。部分軟件已應用于包括方家山、福清、昌江、田灣等在役電廠的技術服務。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軟件功能,繼續擴展,規劃目標數量至150余個軟件,到2020年,將建立完善的核電軟件體系。
“華龍一號”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機型,也是中國核電(6.900, 0.00, 0.00%)走出去的主力機型。滿足國內外最新核安全法規標準的要求,在安全、技術和經濟指標上也達到或超過了國際三代核電用戶需求,建設成本明顯低于核電先進國家的三代核電技術。
“華龍一號”主要有三大特點:“177堆芯”,在提高堆芯額定功率的同時降低平均線功率密度,既增加了發電能力,又提高了運行安全裕量;燃料組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對核電“走出去”十分關鍵;裝備實現國產化,可充分利用國內現有核電裝備制造能力,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新浪財經 劉麗麗 發自福建福清)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