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工業報 發布日期:2016-06-02
臨界熱流密度實驗格架設計
可以說,在國際上,關鍵技術研發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核燃料元件是核電站的關鍵部件,為實現其更高安全性和經濟性,一直以來,各國核燃料元件研發競爭激烈。我國此次取得全面突圍,成為擁有核燃料自主技術的“黑馬”,并非易事。核燃料元件的研發難度大,而且先行者往往會申請大量技術專利,讓后繼者研發之路更加狹窄。
“如今我國獨立設計研發了大型商用核電站燃料元件,為我國核電‘走出去’夯實了基礎。”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吳琳表示。
“在CF系列核燃料元件研發專項中,核動力院承擔著主要的研發任務。在以我為主、不依賴國外技術支持的情況下,CF系列實現了自主研發——材料自主研發、結構創新自主設計、軟件自主研發,以及獨立的堆外試驗,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同時也擁有了自主品牌。”CF系列研發專項總設計師焦擁軍說。
顯露的“隱痛”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法國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M310),其中就包含核燃料元件技術,核動力院負責消化吸收設計技術,中核建中作為受讓方引進制造技術。
根據合同,除了核電站初始堆芯的燃料元件外,大亞灣核電站在使用三批法國制造的核燃料組件后,從第四批起將使用我國制造的燃料元件。
而實現“拿來為我使用”并非易事。在當時,核動力院的研發條件不足。能否按期設計制造交貨,誰都無法保證。“但若‘邁不過這道坎’,就要高價從國際上購買。”吳琳表示。
通過兩年的學習、消化、吸收,核動力院實現了核燃料技術的全盤吸收。1994年,核安全局發文,同意由核動力院承擔大亞灣核電站的換料設計和燃料管理。
此后,我國核電自主化高歌猛進:秦山二期核電站開啟了我國核電站國產化的發展之路,且國產化率在之后的核電站建設中更是不斷提升;嶺澳二期核電站完全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建造;最終,我國成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但與核電技術突飛猛進形成反差的是,核燃料始終采用的是法國技術,沒有自主知識產權。
使用“別人的技術”必然要“受制于人”。而核電站規模化發展所帶來的大批量需求,更顯露了這份“隱痛”。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核電國際戰略布局,核燃料技術也成為制約核電“走出去”的瓶頸。
形成完善的研發體系
在外行人看來,盡管來自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品牌,但無論是長度還是外形,燃料組件沒什么區別。事實上,核燃料技術發展到今天,主體特征相差無幾,差別只在一些細節上。而要開辟“新戰場”,研發設計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燃料組件,就要避開別國申請的專利范圍,找到一個既新穎,技術上有創新,還能滿足功能要求的方案。“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CF系列研發專項副總設計師肖忠說。
項目啟動后,在約一年半的時間內,核動力院就完成了大量的設計方案、計算、分析等工作,篩選的方案通過了中核集團審查并轉入下一階段試制和試驗工作。
包殼材料是核燃料元件的核心之一。在國際上,但凡研發出新的核燃料元件,“首秀”的就是包殼材料,其性能關乎核電站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當初,核動力院在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N36鋯合金時可謂困難重重,而如今N36特征化燃料組件已經過3個循環的輻照考驗。
如果說,材料是核燃料研發中的“硬指標”,那堆內、外試驗就是研發的“軟手段”。只有通過一“硬”兩“軟”,才能保證CF系列研發順利推進。
堆外試驗,是描述燃料組件性能和安全指標的關鍵試驗,也只有堆外試驗“做足”,并通過安全評審才能進入商用反應堆進行堆內考驗。
臨界熱流密度試驗是堆外試驗的重中之重。該試驗的目的就是要篩選出熱工性能優良的格架,得到燃料組件的臨界熱流密度關系式,找出安全臨界值。為此,核動力院成立了熱工性能研發攻關組,在對大量試驗數據和各種信息重新梳理研究的基礎上,全力研發新型格架。而經試驗表明,CF3的熱工性能優于國外同等核燃料組件。
堆內試驗是核燃料研發的最后環節。只有通過池邊檢查測試和熱室檢查的相關數據,才能對CF系列燃料組件性能做出最終評價的依據。
堆內輻照成本高,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試驗數據在國際上都比較缺乏。因此,“工作人員不僅要在短時間內了解設備的性能指標,熟練操作,掌握分析方法,更要做到‘精通’。”核動力院一所黨委書記伍曉勇說。
“現在,核動力院的輻照后檢測分析手段可以說是國內最先進、最完整的,擁有的檢測數據最為豐富。”伍曉勇說,“同時,我們具備了研發設計池邊檢查設備的能力。目前已完成設備設計圖。它不僅可以應用在新產品的研發上,也可以應用在核電廠運行監測中,以提高電廠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CF項目創造了多個第一次,每一個環節都有重大技術突破,最終形成了完善的核燃料研發體系。”焦擁軍表示。
“司空見慣”的常態
2016年初,正值臘月二十七,核動力院一所張顯鵬在秦山核電二期2號機組燃料廠房內,正對出堆的CF3先導組件進行池邊檢查。他已經沒吃沒喝連續工作近20個小時。密閉、狹窄的核島空間,長時間的高強度作業讓他已顯露疲憊,但為了檢測數據連貫完整精確,他還是堅持著完成了所負責環節的最后一個數據的檢測。
緊張的核電站大修讓CF系列池邊檢查的時間窗口只有10天時間。而自2013年N36特征化組件池邊檢查開始,每年都會增加新的檢查任務。時間短暫,工作量不斷累加。為了順利檢測出相關數據,2015年,核動力一所成立了青年突擊隊,實施24小時檢測。
“可以說,池邊檢查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一個完整的班下來需要10個小時。加上相關工作,每天工作人員休息時間很有限。”
2012年3月4日凌晨2點,核動力院堆外實驗組的一群30歲左右的博士們與張顯鵬有著同樣的緊張忙碌,他們正聚精會神地開展著實驗。
堆外試驗的周期長,CF系列的堆外試驗經歷了三四年的時間,臨界熱密度試驗更是每次都要做到凌晨。“為攻克臨界熱密度試驗,這群博士們除了吃飯睡覺,幾乎全都泡在實驗室計算、分析、驗證。試驗成功的那一刻,很多年輕人都哭了,因為他們付出了太多。”
而在CF系列的研發中,沖鋒在第一線的并非只有年輕人。趙文金,CF專項副總設計師、鋯合金研發領域專家,為了確保N36鋯合金材料的研制,近60歲的他長時間駐守在現場,每天和青年人一起工作到凌晨。
“專項研發關鍵階段,有些科技人員每個月要加班近200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們要每天工作12個小時,而且沒有休息日。”焦擁軍動容道。
“一個科研項目走下來,建立了科技創新體系,培養一支過硬的科研團隊,這也是最寶貴的資源。”核動力院設計所副所長李慶說,“而在整個科研過程中,設計上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管理上積累了經驗,對核燃料持續研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全面突圍,研發更先進的自主核燃料元件,這是剛剛開始。(胡春玫)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