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發布日期:2016-04-27
2016年4月26日,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祭日。30年前的這場災難不僅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事故,同時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科技浩劫。
從此,“核”在“核武器”、“核爆炸”的外衣上又增加了“核泄漏”、“核污染”的馬甲,而這些也逐漸成為公眾對“核”的第一認知,如今,核安全成為世界級的公眾溝通難題可能與此有莫大關系。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健康和環境有什么影響?這一直是科學家、政治家、公眾和媒體關注的內容。30年過后,這場事故還帶來哪些后續影響?
從可以搜索到的網絡信息、媒體報道以及一些科技文章和電視訪談節目來看,其中涉及的數據信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這些紛繁雜蕪的數據從何而來?哪個更為準確?我們可通過對國際上的權威報道進行梳理而逐漸撥去歷史的浮云。
權威數據怎么說?
關于事故中人員傷亡最早的權威統計可能是事故4個月后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的“事故后審議會議”中報道的“約300人因輻射損傷和燒傷必須住院治療”。
隨后,邁克·愛德華茲在《切爾諾貝利:一年之后》文章中稱:科學家們根據蘇聯的有限資料做出預計,今后要不了幾十年,由于切爾諾貝利事故而受到嚴重輻射的24000名撤退人員中有一兩百人要死于癌癥。
不過,在對30公里區域以外的人將來的死亡情況作預測時,科學家們則分歧很大。一般估計,蘇聯西部和歐洲的其他國家將來由于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而死亡的人數從5000人到75000人不等。一位反對核能源的科學家聲稱“少說也會有280000人死于癌癥?!边@可能也是最早基于“科學”的謠言。
兩年后,1988年5月由蘇聯主管部門和IAEA在基輔大會審議并發布了人員傷亡情況:238名人員(核電站工作人員和消防人員)有輻射綜合征疾病癥候,最后確診人數為134人,其中28人已經死亡,另有兩人死于反應堆爆炸,一人死于冠狀動脈栓塞。
1996年4月,由歐共體委員會、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召開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后10年后果總結”國際會議指出,在急性期過后,10年內又有14人死亡,其死因已與原患急性放射病的嚴重程度無關,不能歸因于照射。此外,受照兒童中甲狀腺癌非常明顯地上升,是作為事故照射后果對公眾健康影響的唯一證據。截至1995年底報告的兒童病例數約800人,診斷時年齡在0~15歲之間,有3人死亡。
然而,可能由事故照射引起的其他癌癥的發病率沒有統計學的顯著差異。調查群體包括參與第一年正當射線照射最強烈時在切爾諾貝利地區參與“消除”工作的20萬人員,及后來60萬~80萬參加過 “消除”的工作人員。
2006年4月,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20周年之際,由6個聯合國機構(IAEA 、WHO、UNDP、FAO、UNEP)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3個國家的專家共同組成“切爾諾貝利論壇”(ChernobylForum)提交了一份題為“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的后果、健康、環境以及對社會經濟影響”的權威報告,對20多年以來到底有多少人的死亡是由于切爾諾貝利的輻射照射而引起的進行了分析。
其中,診為急性放射?。ˋRS)并死亡的數字與之前相同,普通公眾沒有發生急性放射?。ˋRS)并死亡的病例。雖然應急救援工作者的總死亡率和全體俄羅斯人群的總死亡率在統計學上沒有差別,然而專家預測在受到較高水平輻射的60萬人(包括應急救災人員、撤離人員和嚴重污染區的居民)中,將增加4000例左右輻射誘發的腫瘤死亡的可能。從1992~2002年,有4000多例兒童和青少年(0~18歲)甲狀腺癌經過確診,除報道的15名患者死亡外,大多數病例經治療預后良好。作為輻射最靈敏的指標之一的白血病也沒有增加的科學證據。
2008年,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報告《電離輻射的源與效應》在附件D中對切爾諾貝利事故的輻射健康效應進行了說明,這是迄今為止最為權威的數據:有134名人員因受到大劑量照射而罹患急性放射病(ARS),28人由于大劑量照射死于事故最初的幾個月,到2006年又有19名ARS幸存患者死亡,各自死亡原因不盡相同,但與核輻射照射沒有直接關聯;在受到大劑量照射的人員中,除白血病和白內障發生率增加之外,沒有證據表明所有健康效應均歸因于核輻射照射;受到照射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大量增加,1991~2005年,已報道超過6000例,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飲用131I污染的牛奶等緣故,共有15例被證實死亡;對于公眾,沒有證據將任何健康效應都歸因于事故的核輻射照射。
UNSCEAR決定不使用模型對低劑量受照人群進行效應預測,也就是說之前認為增加4000例左右輻射誘發的腫瘤死亡是不能接受的。對于環境,科學評估表明,除了反應堆附近還處于封閉狀態,放射物嚴重污染的周圍30公里地區外,其他封閉的湖泊、森林的輻射狀況大多數已經恢復到可接受的水平。大多數地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上或精神上的,而非健康或環境問題。
總的來講,“切爾諾貝利論壇”的健康專家組報告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是令人放心的,放射性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可怕。
謠言之害猛于虎
然而,由于媒體和公眾很難獲得整個30年過程中的數據,因此難免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捕風捉影,甚至還有人編撰出“切爾諾貝利巨鼠”英雄故事。這種個人情感的放大無疑加大了人們對核的恐懼。
謠言里最多的是事故對普通公眾的影響,現在看來只有兒童和青少年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增加(治愈率非常高),其他并沒有顯著影響。
其實,早在200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在接受《中國核工業》記者采訪時就駁斥了輿論界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所做的大量錯誤報道,并發布了聯合國最新數據。這些缺乏科學依據的報道損害了核能的公眾形象,影響了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信心,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擔心。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因此希望新聞工作者在一些負面報道中要慎之又慎,嚴之又嚴,要尋求權威聲音,撥亂反正。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究竟造成了多少人罹難?30年過去了,雖然我們得到了大量數據,但肯定有錯誤和遺漏,實情如何也許永遠都是一個謎。
其實,現在再糾結于具體的數字,意義已經不大,正如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白俄羅斯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在訪談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數百位幸存者并將口述記錄整理成書《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一樣,多關注幸存者身體和心靈的創傷,反思人類科技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等問題,注意到公眾是科技風險的承受者,科技傳播應思考公眾參與科技的機制和途徑,讓科技的發展和追求回到人本身,更有意義。
在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強調,學術界和公眾樹立核安全意識同樣重要,要做好核安全知識普及,增進公眾對核安全的理解和重視。同時要將法治意識、憂患意識、自律意識、協作意識作為核安全文化的核心貫穿到每位從業人員的思想和行動中,這樣才能使核能真正造福人類。我們每個人都面臨共同的責任,應維護已有的核秩序和格局,加強監督與管理,這樣核安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