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李彬:“核恐懼”是人類自我恐嚇么

李彬:“核恐懼”是人類自我恐嚇么

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16-04-25

  2016年4月26日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紀念日。牢記那次核事故,對于當今世界的核能利用仍具警示意義。縱觀核能發展歷程,共有3次事故給人帶來最大心理沖擊,即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事故、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其中切爾諾貝利又因致死人數之眾而尤讓人“談之色變”。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核恐懼也從那時一直延續至今,并影響著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多國核能發展的輿情氛圍。
  如果理性衡量不同能源發電效率與偶發事故致傷致死人數之間的比例,我們會發現核能其實比煤炭等其他能源更為安全。問題在于,核能單起事故的破壞效應更大,環境影響更難恢復。另外就心理層面而言,人們對無法察覺的危險比可見的危險更為恐懼。因此盡管核事故發生概率極小,但很多人無法擺脫對核輻射的憂懼。這就好像雖然你知道世上并沒有鬼,但獨自走在漆黑的小路上時仍會感到害怕。可以說,核恐懼就是核事故陰影和人們心理因素作用的產物,某種程度上是種“自我恐嚇”。
  目前來看,世界各主要核能國家在核能發展方面都面臨社會上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反對。籠統地講,這種反對通常來自一些環保主義團體有關核能環境破壞效應的反核宣傳,歐洲國家、日本甚至中國在這方面都有相似性。但中國還有較特殊的一面,那就是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反智主義導致人們對核能甚至其他一些高新科技多有質疑,總覺得高新技術研發人員在向普通民眾隱瞞什么。不過,雖然反對意見確實存在,但它是否代表社會普遍聲音還不一定,因為在互聯網上表達意見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普通百姓的多數。
  長期以來,煤炭一直都是中國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比70%以上。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國煤炭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其他能源發展并不順利。比如風能總裝機量雖在提升,但風能發電易受自然條件限制,穩定性和可預測周期較差;太陽能比風能略好,但中國很多地方人口密度大、建筑樓層高,發展家用太陽能難度較大。現在,中國面臨踐行減排承諾和改善空氣環境等任務,勢必逐漸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轉而尋找替代能源。縱觀當前能源現狀,核能優勢非常明顯。
  逐步提升核能利用的前提是不斷加強核安全保障,世界主要核能國家在這方面都在尋求突破。現在各國主要的努力方向是預防和減少核事故誘因,比如第三代核反應堆在設計方面已有更多安全保障。但僅這樣還遠不夠,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在于切實加強核危機的應對和處理能力,即減少事故致傷致死概率同時又能快速恢復環境。
  實現這方面的突破有賴于兩方面努力:一是政府層面制定核應急機制、出臺相應法規政策,如今年1月中國發表的《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二是技術層面。在這方面我覺得俄羅斯甚至有報道說中國正在嘗試的海上浮動核電站并非最佳解決方案。根據我的經驗,兼顧安全和效率的核電站小型化或是未來核能發展的方向,目前中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發和探索。(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