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英國、羅馬尼亞和阿根廷之后,中國核電“走出去”再傳“捷”報。
捷克當地時間3月30日,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與捷克能源集團在布拉格簽署了《關于在核能及可再生能源領域全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明確了中廣核與捷克能源集團未來在核電站的采購、建造、調試、運行和維護等領域合作的范圍。
中國核電發展始于1980年代,目前在建核電項目26個,正在運行的27個。但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后,中國便暫停審批所有核電項目,核電重啟一直是討論的焦點。直到2012年底,核電華能石島灣核電才正式開工。隨后,福清4號、陽江4號、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田灣核電二期工程1號機組等4臺機組先后開始建設。
與此同時,中國核電出海步伐加快,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公布《服務核電企業科學發展協調工作機制實施方案》,首次提出核電“走出去”戰略:對核電企業“走出去”給予方向性指引,并推動將核電“走出去”作為中國與潛在核電輸入國雙邊政治、經濟交往的重要議題。
目前,國際公認的技術是三代核電,中國已有兩大自主品牌———“華龍一號”和CAP1400。“華龍一號”技術由中核集團的ACP1000以及中廣核集團的ACPR1000+兩項技術融合而來,是以中國20多年核電建設運營成熟經驗為基礎,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的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成果。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孫勤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核電“走出去”勢頭非常好。目前在世界上,有意發展核能的約70個國家,在“一帶一路”上有40多國家個。預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上核電機組將會達到近100臺,“華龍一號”估計能占到20%-30%的市場份額。
中國核電到哪兒了?
通過梳理全球核電市場,大致可以將中國核電未來的海外目標市場劃分為以下幾個區域,即中東歐、拉美、東南亞、非洲以及中東地區。
目前,中核集團已經和巴西、埃及、沙特、約旦、南非、斯洛伐克、亞美尼亞等多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重點開拓拉美、亞洲和非洲市場;中廣核則將重點放在中東歐、東南亞、西亞、非洲等區域,目標市場包括匈牙利、土耳其、印尼、泰國、肯尼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國家電投則持續深耕土耳其和南非市場。
“不過核電出口絕非一蹴而就,面對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需求等特點,我們要清楚認識到所面對的難度和應對策略。”國家核安全局原局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趙成昆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從市場潛力和對核電需求的迫切性來說,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是最佳目標市場。考慮到其復雜的地緣政治以及要面對來自日本、俄羅斯、韓國等核電強國的激烈競爭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反而可能是難度最大的市場。
拉美和非洲地區,雖然對核電需求的迫切性不強,但其它因素相對平穩,從長期來看,或許會成為未來中國核電整體出口的不錯選擇。
據歐盟委員會發布一份報告稱,由于歐洲90%的核電設施已經老化,必須在2050年前全部替換。為了確保未來能源供應問題,歐洲能源供應公司將在2050年前,吸引4500億歐元至5000億歐元建設資金。尤其在中東歐國家,受制于技術和資金等因素,他們要想新建核電站較為現實的選擇是借助外力。
中廣核以資本優勢與法國公司一道叩開英國核電大門,正是中國核企進入該歐洲市場的一條典型路徑。
趙成昆表示,中國核電企業不要想著一下子就達到整體出口標準,要科學地分析國際核電市場,找準位置,穩扎穩打;并可跟國外組成聯隊,一道尋找項目,把優勢發揮出來,爭取到項目。在整個過程中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積累相關經驗。
大趨勢,國際合作
加拿大坎杜能源公司高級副總裁楊德滋表示,中國現在擁有先進的技術,充裕的資金,但是缺乏實際經驗和海外品牌。國外的核電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耕耘多年,品牌也更受認可,雙方可以進行合作,對推動中國核電“走出去”比較有利。他也期待在中國核電“走出去”過程中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
核電合作出口國際上早有案例。作為核電技術的后發國家的韓國,在引進西屋技術的基礎上自主開發出APR1400技術,并在2009年阿聯酋核電招標過程中擊敗了阿海琺、通用電氣-日立公司,拿下總額超過200億美元的核電訂單。在招標過程中,西屋公司作為韓方聯隊的一員,成為該項目的分包商,負責包括主泵、控制系統等關鍵設備的供應。
中國核電發展也離不開國際合作。
例如田灣核電站是中俄兩國在核電領域最著名的共同項目,俄羅斯目前能夠在國際核電市場獨占鰲頭與田灣核電站的示范效應有著很大的關系。大亞灣核電站作為中國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則開啟了中法兩國近30多年的核能合作。
2012年,原國核技與美國紹爾公司達成協議,派出工程技術人員赴美對VOGTLE項目的AP1000建設提供技術支持。這是中國核電企業首次為世界發達國家建設第三代核電站提供技術支持服務。
“通過合作取長補短,國外同行樂見中國企業技術創新,愿意與中國合作伙伴一同開拓國際市場。”BWXT有限公司市場營銷副總裁唐峻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由此可見,隨著中國核電技術的不斷升級,中國在國際核能大國眼中的定位正在發生轉變,由簡單的核電市場轉為具有廣泛合作潛力的伙伴。除了直接推銷技術、設備和燃料,聯手開發第三國核電項目正成為有核國家的重要選擇之一。
事實上,一個海外核電項目的落地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包括資金、技術、裝備、市場、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其中資金和技術算得上是中國核電目前最明顯的優勢,而在高端裝備、市場以及地緣政治等領域還稍顯不足。例如,在國際項目中,項目所在國往往會要求轉讓相關技術。趙成昆說。“這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將文件交給對方,而是需要一整套系統予以支撐。”
業內人士表示,推進海外項目的過程中,與外方合作共同開拓市場,將有助于避免對方在知識產權、地緣政治等方面設置障礙。要知道,從中國核電未來的海外目標市場劃分來看,無論是東南亞和中東地區還是拉美和非洲地區,世界核電強國的布局在時間和深度上都優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