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把非常毒的核電池扔在了月球上 但中國人登月后可撿來暖腳
來源:科普中國 發布日期:2016-01-04
40多年前,美國人登月時曾把5塊核電池扔在了月球上,至今,這些核電池仍然在發出大量的熱,目測,下一個登月的地球人估計就是咱們中國人,到時,我國航天員可以把它們撿來暖腳。
沒錯,今天本文要說的就是核電池,它非常毒,但人類已經離不開它,尤其是在太空探索上,為什么呢?咱們從“機遇號”這家伙說起。

話說,火星上的“機遇號”探測器,花邊新聞可真不少,原因是NASA不斷放出新聞,今天說它遇到沙塵暴,得不到足夠的陽光導致電力不足,怠工;過段時間又說它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陽光,但因為太陽能面板上的塵埃太多需要清除,怠工……
瞧,這就是太空探索使用太陽能的局限,那么,如果使用核能呢?
最成功的典范
一想到外太空的能源獲取,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外太空沒有大氣層遮擋,陽光猛電力足。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在宇宙探索上,核能實在是要比太陽能優越得多!

上圖是從各大行星上觀看太陽時,太陽的視角大小對比。可以看見,在火星上還好一些,太陽并不比從地球看上去小多少,但是如果想在探索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還有冥王星的時候使用太陽能,不是說不可以,而是難度實在是太大了,幾乎沒有可行性。
怎么辦?難道人類的太空探索只能局限于水星、金星和火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而此時,核能的使用已經不再是一個可選方案,它是一個必選方案。
實際情況也如此:

探索土星的“卡西尼-惠更斯號”上使用了核電池

探索冥王星的“新視野號”也使用了核電池。
除了以上探測器,使用核電池的探測器還有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尤利西斯號,還有好奇號火星車等等。
旅行者1號1977年9月5日發射升空,至今已飛行38年多。2015年,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超過199億千米,這相當于地球到太陽的133倍。如果您能從旅行者1號上看太陽,您會發現,太陽的亮度已經跟一顆普通的星星沒什么區別了。此時,旅行者1號周圍是一片黑暗的太空,無法獲取太陽能。
按照NASA的說法,旅行者1號已經離開太陽系,信號雖然以光速傳播,但從旅行者1號上傳到地球也需要18個半小時,即使如此,它也還在不斷地為人類送來太陽系邊緣的信息,這種狀態將持續到2025年,直到它上面的核電池不再工作。
從1977到2025年,這期間足足48年,接近半個世紀,如此漫長的工作時間,除了核電池,還有什么電池能代替它呢?目前沒有。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