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發布日期:2015-12-29
防城港核電二期獲準 利好國際合作
二期工程為華龍一號英國參考電站
本報記者 闞麗麗報道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廣西防城港紅沙核電二期工程“華龍一號”示范機組等項目予以核準。這意味著,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機組正式落戶我國西部。
據了解,防城港核電站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光坡鎮紅星村,1號機組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開工,并于2015年10月25日實現首次并網發電,一期工程共有兩臺百萬千萬級CPR1000核電機組。
同時,據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介紹,目前,防城港二期工程設計文件、設備采購及供貨、現場施工準備等各方面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滿足開工建設及后續連續施工的要求,預計防城港核電二期年內開工在即。
不僅如此,今年10月,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公司在倫敦正式簽訂英國新建核電項目投資協議,由中廣核牽頭的中國企業與法國電力共同投資新建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以下簡稱“HPC核電項目”),并共同推進塞茲韋爾C和布拉德韋爾B兩大后續核電項目,其中布拉德韋爾B項目擬采用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走在核電技術的前沿
隨著巴黎氣候大會的落幕,具有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誕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標,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一直以來,由于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人類正面臨著能源匱乏和環境污染的尷尬境地。而核電作為一種清潔高效能源,不僅能增加能源供應、優化能源結構,而且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方面有獨特優勢。
目前,我國核電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是現今能夠掌握第三代核電技術少數國家之一。據了解,我國三代核電技術指的是被稱為“華龍一號”的ACP1000,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和中廣核獨立研發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以“177組燃料組件堆芯”和“三個實體隔離的安全系列”為主要技術特征,在能動安全的基礎上采取了有效的非能動安全措施,兼顧了能動的成熟和非能動的優勢,充分利用我國近30年來核電站設計、建設、運營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實現了集成創新。
12月17日,我國首套自主的核電軟件包和一體化軟件集成平臺(NESTOR)由中國核電在京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我國核電技術注入“中國芯”,已具備成套核電技術獨立出口的能力。
核電軟件自主化,是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轉變的門檻,可為中國自主核電機型成套出口及技術轉讓提供有力支撐。NESTOR,作為成套的核電軟件產品,將有效地提高核電工程設計、建設、運行效率與質量,為下一代新堆型研發提供技術儲備,為實現數字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核電站研發和設計技術革新奠定基礎。
據悉,NESTOR是基于核工業60年的經驗積累,包括近百臺試驗臺架、數千項實驗工況數據和30年來近30個核電工程數據,并針對華龍一號三代核電的特征定制開發而成的我國首套自主的核電軟件包和一體化軟件集成平臺。
不僅如此,核電發電量的持續增長將直接減少傳統燃煤發電的比重,從而勢必減少燃煤過程中大氣污染物的釋放,從另一個層面展現了我國核電的技術實力。
據測算,防城港核電站一期工程投運后,每年為北部灣經濟區提供150億千瓦時安全、清潔又經濟的電力。與同等規模的燃煤發電相比,每年可減少約482萬噸標準煤的消耗,這將直接減少排放約1186萬噸的二氧化碳,以及約19萬噸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環保效益相當于新增了3.25萬公頃森林。
與同等規模的燃煤發電站相比,大亞灣—嶺澳兩座核電站共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按上網電量453.827億千瓦時計算),年發電能力約45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消耗標準煤約148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3650萬噸、二氧化硫約35萬噸、氮氧化物約23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了約10萬公頃森林。
為此,各國爭相擴大核電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領域。我國作為能耗大國,發展核電新能源早已進入國家戰略布局。大力發展核電,有助于調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減少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同時對治理大氣污染、實現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打造合作新局面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我國繼“中國高鐵”之后,正積極推動核電“走出去”,致力于打造中國又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名片,核電項目的合作也是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新看點。
記者了解到,10月21日,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公司在倫敦正式簽訂英國新建核電項目投資協議,由中廣核牽頭的中國企業參與英國新建HPC核電項目以及后續控股開發一個英國核電項目。
“中國與法國共同出資的核電項目,是中國在海外進行核電核能投資方面的一個旗艦項目,這個投資項目正在穩步推進,從某種層面上說明中國核電技術越來越成熟。”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李罡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罡認為,于英國而言,新核電站的建成與投入使用,在改善英國能源結構的同時,將直接滿足英國眾多家庭的電力需求,同時也將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對我國而言,投資走出國門,核電項目“走出去”的同時,也是技術的交流和人才自我提升的過程,將直接促進我國核電技術的進步,是一項達成中英雙方共同受益的合作項目。
另外,據報道,11月9日,中廣核羅馬尼亞核電公司與羅馬尼亞國家核電公司在羅馬尼亞簽署了《切爾納沃德核電3、4號機組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及退役諒解備忘錄》,該備忘包含了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項目3、4號機組的投資、融資、建設、運營及退役的壽命期框架協議。
2015年9月7日,中廣核還與肯尼亞能源與石油部下屬的核電局簽署了《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與肯尼亞核電局關于肯尼亞核電開發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基于華龍一號(HPR1000)技術及其改進技術,在肯尼亞核電開發和能力建設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今年,我國的核電項目可謂密集上馬,進入了爆發期,核電產業正迎來發展的春天。國內在運、在建及擬建的核電機組約有50多臺,今年內還將有4到6臺機組得到核準并投入運行。
據中國電建網站12月3日消息,“十三五規劃”草稿顯示, 2016年開始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中國每年將新建6-8座核電站,并為引進自主開發的新型核電站將投入共5000億元資金。照此規劃,到“十三五”末期,全國核電的總規模將達到在運與在建共8800萬千瓦的規模;2030年,中國預計將有110座以上核電站投入運行。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裝備與核心技術,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等,皆為核電裝備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核電“走出去”不斷升溫,國內核電巨頭紛紛造船出海。
“欣克利角核電站C項目作為中國在英國的最大投資項目之一,將起到一種示范作用,也為將來與歐洲的其他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核能項目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礎。”李罡向記者說。
另外,李罡提到,中國與英國的金融合作一直領跑其他歐洲國家,是中英關系的一大亮點。但是,應該看到實體經濟是形成人民幣金融服務需求的最根本源泉,因此,促進中英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中英雙邊貿易投資穩定持續增長,才是中英金融合作不斷深化的根本之路。
為“中國制造”助力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國制造2025》明確,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項重大工程,實現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中國制造以前一直被冠以‘低廉’和‘低端’等詞匯形容。通過推廣我國的高鐵技術、核電、電網建設,以及化工冶煉等,將有助于重新塑造‘中國制造’的形象。更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也有利于中國制造趨于成熟化。”李罡表示。
當前,中國不僅是貨物貿易大國,也是資本輸出大國。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以高鐵、核電為代表的中國裝備制造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并對全球經貿投資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參與核電等項目國際合作,也反映出中國參與國際分工角色的轉變。在“建造”的背后,帶動的是大量裝備類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對外出口。
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達2.1萬億元人民幣,覆蓋鐵路、移動通訊、工程機械、核電設備等諸多行業,其中鐵路裝備出口已覆蓋六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過半出口總額面向東盟、阿根廷、澳大利亞和美國,同時包括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
李罡認為,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很多產業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的尷尬。加強包括核電在內的國際產能合作,還將帶動核電相關設備、核電產能的輸出,勢必會緩解我國產能過剩、供求失衡的局面,從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增長。
商品輸出的由輕到重,商品技術含量的由低到高,以及參與國際分工的由淺入深,從單純的商品出口到產品、技術、服務的“全產業鏈”輸出,正是響應了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推動高鐵、核電、智能電網等全產業鏈“走出去”的號召。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