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 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核電:不要三國演義

核電:不要三國演義

來源: 國際電力網 發布日期:2009-04-06

         核電產業鏈長,焦點多,爭論也不少。“一切爭論出自對于核電事業的關心。”全國政協委員李永江說。面對焦點和爭論,在提案之外,一些專業人士呼吁更高層的職能部門進行統籌、規劃、協調。

       隨著核電熱的升溫,短短幾天內,全國政協委員、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李永江已被十多個記者追訪。已經連續參加了七屆政協會議的他有感而發,這一次,“是七年來的第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核電”。

        大多數情況下,他每年只帶一個提案來參加政協會議。提案內容都屬于他熟悉的核電領域。“提案多了怕質量沒法保證,別的行業也不熟悉。”

       “我也只是順應潮流提出一段時間內的關鍵聲音。”他說。

        貫穿每個環節

        所謂潮流,應該可以理解為核電大發展的這輛“快車”。

        2005年,在電源結構中,核電發電量超過20%的國家和地區共16個。而中國現在正在運行的核電站只有6個,總的裝機容量大約在900萬千瓦。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在最近介紹,當前國內核電“如果從裝機容量講只占到中國國內的大約1.3%,發電量大約在2%左右”。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雖然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已達到900萬千瓦,但顯然不夠。現在到2020年之間,要增加到6000萬千瓦。“相當于十一年要增加5倍。”李永江說。中國核電事業無疑進入大發展時期。

        核電產業鏈長,怎樣讓整個核電工業體系跟上這樣的步伐,如何保證核電站安全、經濟有效地運營是李永江十分關心的問題。

        去年他的提案——建議開展在建核電站的評估的初衷就是如此。在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后出現的核電評估民間組織,核電運營者協會,由世界核能界專家組成。他們在世界范圍內對運行核電站進行全面評估,提出建議,使核電站改進弱項。

         相對于國際上對于建成核電站的測評,李永江認為當前中國更需要對在建核電站進行測評。三年之內中國在建的核電站有30多臺,速度不可謂不快。核電在建項目的安全性成為當前的首要問題。“這在中國還是個空白。”

        當年,秦山二期擴建工程在建時他們請了美國華(0.055,0.00,0.00%)盛頓國際集團公司來測評。“確確實實感到了收獲。”李永江說。他建議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專家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進行測評。“行政機構管理的事情太多了,顧不過來也沒那么多專業人才。”這個測評組織沒有行政審批權,完全是為了更加安全可靠。“今年很快就要在某個在建核電站進行測評。”

       他今年的提案已經被大家熟知,是關于加強核電安全監管方面的建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就要超過法國、日本而接近美國,成為世界第二核電大國,而目前環保部下的國家核安全局人員為300人左右。相比美國現有104臺核電機組,3900人監管人員中國的監管力量實在需要加強。

        如果說李永江委員關注的重點是核電建設的前半段、中間段,那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念念則在兩會分組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核電站后續問題的處理意見:關于乏燃料的處理。作為核燃料和核材料專家,他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隨著我國核電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后期的乏燃料也會堆積得越來越多。“目前中國沒有一家能處理乏燃料的工廠,短期存放沒問題,但長期不行。”

       盡管在2007年10月公布的《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2005-2020年)中提及了乏燃料的處理,但只是粗線條的框架:“制定方案征收乏燃料后處理基金。‘十一五’期間啟動有關研究工作,爭取在2010年前開始實施。”

         對多方而言,這顯然是一個難題,就在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接受某電視媒體采訪時也提到了這個問題。目前,中國核電站產生的廢料堆放在比幾個游泳池更大的水池里,還沒有進行處理。他曾向美國求解核廢料的處理,美國人回答“不處理,集中起來深埋,因為害怕核擴散。”

      “美國采取集中深埋的方法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乏燃料當中有很多有用的材料可以提取出來再利用。歐洲則對此選擇了經處理后最終深埋。中國應該走歐洲道路。”陳念念說。

      他為國家還沒有出臺后續乏燃料處理的整體規劃而擔憂。

      “此處工序沒有經濟效益,投資非常大,需要相當于核電站建設總投入三分之一的資金去處理。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專業的乏燃料處理工廠。”而且,“各省市一聽到建設核電站的消息爭先恐后,一聽說要在當地建設乏燃料處理工廠,誰都不愿意要。”他有些無奈。

       不要“三國演義”

       陳念念這次帶來了三四個提案。其中兩個與核電有關,他對《能源》雜志記者闡述了最為重要的一個提案的主要內容:三個核電公司應該聯合起來資源共享,促進核電發展。

      “目前核電管理系統存在嚴重的體制問題,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核電公司三足鼎立,上演三國演義,資源不能共享,重復建設。”陳念念說。

      中核集團其前身是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1994年,中廣核集團成立,由20多家主要成員公司組成。隨著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引入,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在2007年正式成立,下轄八家成員單位。在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一百多家中央企業中,只有這三家屬于核電系企業。

       在陳念念看來各家核電公司得到的技術資料都應該共享,雖然各公司的技術路線存在差別,但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極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創造中國自己的核電技術品牌。

       此外,他認為當前發展核電應在我國幾十年來發展核電形成的現有基礎上展開。不應該各成一派,重復建設。比如國家核電公司在設計上只有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它引進技術沒有問題,但要進一步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創新就需要大型的裝置做實驗。不論從硬件還是人才上,目前的國家核電公司隊伍不能勝任。但如果他們再單獨建設一個完整的體系,會造成巨大的浪費。“不是建個小鍋爐那么簡單,投入太龐大。”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試驗裝置場所來做。“當然,中核也應該把自己的資源貢獻出來。”

       對于陳念念提到三大核電公司資源共享,互相聯合,國家核電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許連義十分贊同。“完全支持。”他說。

       但是,他們對如何實現資源共享的手段的認識并不一致。許連義認為資源共享應該用經濟手段來調節,“別的公司需要國家核電公司的資料可以來買,反而言之,國家核電公司需要在中核或者中廣核的資料也要花錢。”他解釋, 國家核電公司作為企業而言有業績考核的壓力,如果前期從美國手中引入的技術轉手就被其他核電公司拿去,那國家核電公司如何達到國資保值增值的要求?

      陳念念認為,國家當初引入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方針就是如此: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是由國家核電公司引進,而總體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要依靠全國的力量。“其他核電公司為什么要為國家已經買進來的技術再次埋單?”

    這或許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在國外鈾礦的收購上也面臨著競爭。對于企業而言有競爭是好事,追求降低成本掌握更多的資源無可厚非,陳念念擔憂之處在于,不僅要從各集團本身出發,還要考慮到整個中國核電發展的大局。

    爭論

    像這樣的不同意見很多。

    “一切爭論出自對于核電事業的關心。”李永江說。他認為有爭論并不是壞事,不要把爭論政治化,吸取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將有利于核電事業的發展。

    而所有爭論中,圍繞核電技術路線的爭論無疑是最熱的。焦點有兩個,一是今后還需不需要建造二代改進技術核電站,二是在第三代機組投產運營成功前開建新的第三代機組是否合適。

    專業人士認為,在第三代核電技術并未完全消化吸收掌握之前,會有一個過渡期,二代改進技術和第三代核電技術堆型將共存。其依據可見《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2005-2020年)》,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通過兩個核電自主化依托工程的建設,全面掌握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培育國產化能力,力爭盡快形成較大規模批量化建設中國品牌核電站的能力。與此同時,為使核電建設不停步,在三代核電技術完全消化吸收掌握之前,以現有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為基礎,通過設計改進和研發,仍將自主建設適當規模的壓水堆核電站。

    沒有人明確提出這個過渡期有多長時間,今年兩會期間,對于“什么時候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新一代的大型核電站才能建造出來”這一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核電公司董事長王炳華首次對媒體表示“應該在2017年”。

    在這之前,要不要建設二代改進技術核電站呢?

    李永江回憶,2005年左右小圈子里有就人拋出“今后只發展第三代技術的觀點”。當時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招標還沒有結束,不具備馬上開展第三代的條件。“核電界真正具體搞核電的人認為在當前要加快二代改進型機組的建設。”

    而面對緊張的能源供應形勢以及環境問題,各方認識到核電發展不能坐等第三代,不能停下來。“再等中長期規劃的四千萬機組容量就落空了,別說七千萬。在當前階段是要重視二代加。所以后來批了20多臺二代改進型機組”。李永江說。

    核電秦山聯營公司高級工程師杜銘海進一步闡述了沒有必要停下來等的原因,“即使暫不考慮新引進的AP1000,到2020年建成的7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都是二代改進型,也不到可建造裝機容量的30%,還有70%的余地建造較先進的第三代核電,仍然是那時世界核電機型比例最優秀的國家。”

    至于第三代技術的發展脈絡,國家核電公司已經給出了這樣的時間表。2011年開建第五臺AP1000機組(前四臺機組在沿海以獲得批準),2013年第一臺AP1000機組投產,2017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新一代的大型核電站建造出來。

    這便蘊含著另一個爭論,在2013年第一臺三代技術機組投產前開建新的機組是否合適?

    李永江指出,從現在起決策大力上第三代技術不敢說沒有風險。從指標上來看第三代技術肯定比第二代技術先進,但其投產的時間是預計,而第一臺新技術的核電機組投運是非常艱難的。

    很多核電專家表示, 第三代技術確實是先進,“但要循序漸進,不能急”。

    杜銘海公開表示,第三代AP1000技術因刻意追求過高的安全指標,引進屏蔽泵存在技術風險,對主工藝系統性能的影響也有待實踐檢驗。因對整體設計的成熟度存在疑慮,希望通過首堆實踐驗證,再全面鋪開。

    他舉了個例子,當初大亞灣工程是我們首次引進的世界第N(>20)臺M310核電機組。因同類型機組運行發現運行中控制棒受橫向水力影響貼靠在導向管壁上,擔心影響落棒時間,改用法國新系列機組設計的導向管。調試期落棒試驗發現大量控制棒落棒時間超標,被迫全部恢復原設計,致使工程僅因此延期6個月。

    而每一次修改帶來的延期,便是以數億計的損失。

    因而,“不要說三代和二代加路線之爭”,李永江表示,對于第三代技術,應先引入兩到四臺機組作為起步,取得建設經驗后,運行一兩年后證實技術非常成熟,經濟上是可接受的。如果確實是好,今后就可以當作主力機型。現在如果決策必須大力上第三代有很大的風險。核電站需要的是綜合指標,包括安全性和經濟性。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專家顯然不這么認為,“引進的第三代技術本身就是成熟的,不像之前大亞灣引入法國人的技術那樣有修改。”

    第三代技術在引入消化吸收中是否需要修改確實未經證實。不過,2009年3月14日,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在作客人民網時也提到“因為我們現在AP1000是美國設計的技術,從設計的角度來講是三代技術,我們要通過在中國建造第一臺、第二臺、第三臺,逐步完善它的設計。任何一個設計,都會在實踐當中進行修改的。”

    此外,在當前金融危機深未見底的情況下,這樣的路線討論不免增加了些新的因素。

    陳念念表示,“現在大批采用美國產的AP1000機組實質是拉動外需,而采用國產化比例比較高的二代價機組,拉動內需的作用則更明顯。國家在投資核電站時要瞻前顧后,資金投放會拉動多少產業,會帶來多少問題,都要有綜合統籌考慮。”

    提案外的感慨

    “需要有一個更高層職能機構統籌、規劃、協調核電發展大局。”

    面對核電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李永江和陳念念不約而同地發出此種感慨。這也是很多核電專家提案之外的建議。

    “現在只有國家能源局核電辦和國家核安全局管理這個事情。能源局核電辦一共三人,國家核安全局三百多人。從機構設置到人手顯然不足。”有政協委員向《能源》雜志記者指出。

    “核電的產業鏈很長,可能關鍵地方想到了,但還有容易被忽視的角落。”李永江說,“現在我國核電很分散,沒有一個力量統籌全局。從體制上還需要改進。”

    很多核電專家都提到這個問題,秦山聯營公司高級工程師杜銘海撰文指出,國家機構改革,核電劃歸新設立的能源局。核能管理的其它職能分割成很多條塊,沒有一個機構統領核能發展的全局,不利于國家核電的進一步發展。核電看起來就是利用核能發電,但只是核能綜合利用“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前端和后端、基礎構架和科研發展仍然與核能綜合發展有隔不斷、也不可能割斷的聯系。目前能源局不管核能發展的科研,核電發展的后勁從那里來?新一代核能由哪個機構負責?核軍事遺產怎么處理?世界各國都設有專門的核設施監管機構,美國的核管會就是從原委會分裂出去的專職監管機構。

    他認為,國家機構的設置要考慮世界各國核能管理的經驗和教訓,構筑全面、綜合的管理機構體系。

下一篇:核電大躍進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2)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意見反饋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