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走進院系]:核學院匯聚人才共圓核電夢

[走進院系]:核學院匯聚人才共圓核電夢

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15-05-28

      “每次來到華電,都深切感受到學校核電學科一次比一次精彩。人才隊伍建設得很好,他們頭腦清醒、動作快,能夠準確把握學科前沿進行科學研究,并通過切實努力取得優異成績。”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如此評價我校核電學科。
      寒來暑往,學校核電學科從無到有,專業從弱到強,實驗室從簡單到完備,一步一個腳印奔向自己的“核電夢”。支撐夢想的是核科學與工程學院精心營造的人才“磁力場”。
延攬優秀人才拓展新學科方向
      2003年,在國內外核電發展處于低谷之際,學校卻敏銳地感知到隨著能源危機的加劇,核電事業前景廣闊,毅然把發展核電學科作為構建“大電力”學科體系的必然選擇,學校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二批最早擁有核專業的高校之一,是繼清華等學校之后第五家培養核人才的高校。
      學校在核電領域并沒有智力積累,引進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陸道綱是核學科最早引進的人才,他是日本東京大學核工程博士,曾擔任國家“863”計劃最大工程項目“中國實驗快堆工程”副總工程師,深知人才培養對國家戰略需求和未來核電發展的重要性,所以他選擇來到華電。
      在學校的支持下,陸道綱開始核電學科的建設。面對起步之初的各種困難,學校找準突破點,以解決核電企業人才瓶頸為出發點,對接核電行業發展。2005年,學校與中廣核集團簽署核電人才聯合培養合作協議,在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同時加快核專業的建設步伐。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教育部的肯定。
      2007年,核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陸道綱擔任院長,他感覺責任更重了,下一步怎么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院在高起點上描繪藍圖,即以核電學科為中心,兼顧核科學與核技術一級學科專業面,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重點。學院圍繞學科發展方向,做好人才規劃,在海內外延攬優秀人才。
      201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曾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做過博士后研究的牛風雷受劉吉臻校長之邀,放棄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全球核燃料部工程師兼技術專家的職位來到華電,用他的話說“當時中國核能發展正處于上升階段,劉校長的分析使我確信來華電工作對我的事業發展更有利”。
      歐陽曉平院士是學院“請進來”的一流專家,作為我國脈沖輻射場診斷主要學科帶頭人,他帶領的科研團隊,讓學院在先進輻射探測技術領域的研究能夠迅速占據學科制高點。
      目前,學院已聚集了來自德國卡爾斯魯爾厄大學、普渡大學、日本筑波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名校畢業的核科學與技術領域高級人才,專業覆蓋了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所有方向。
依托科研團隊激發現有人才潛力
      人才引進來之后,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真正帶動學科發展呢?學院將自己定位在支持和服務上,充分發揮科研團隊作用,先后建立了陸道綱、陳義學、牛風雷、周濤和歐陽曉平五支團隊,給予團隊負責人充分自主權的同時給他們壓擔子,搭建發展平臺。
      “我沒有感覺水土不服,學校幫我解決了后顧之憂,并引領我盡快適應和融入科研工作,而且始終是團隊在共同奮斗。”牛風雷說。作為學科帶頭人,牛風雷回國一個星期后,就到校上班,五年間不分節假日,每天工作都在十個小時。天道酬勤,他主持的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乏燃料嬗變系統中液態金屬的固態氧控與純化的實驗研究”填補了國內研究空白,也使學校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掌握這項核心技術的單位。
      牛風雷和他的團隊用事實證明了學院“學科帶頭人+團隊”的人才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這種模式被概括為團隊責任制,即學院要求學科帶頭人組建團隊,并依托團隊培養引進的青年人才。同時賦予團隊權力,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團隊說了算。之后團隊負責培養,人才培養的好壞直接作為團隊考核的重要指標。
      清華大學畢業的劉洋來華電工作后,加入了歐陽曉平院士的團隊。80后的她初進團隊倍感壓力,幾年成長后劉洋現已獨自負責項目,科研總經費超過400萬元,負責的寬禁帶半導體輻射探測器研制項目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她坦言自己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團隊中歐陽曉平、黃美、劉濱等老師給予的無私幫助,對團隊她充滿感激。
      團隊責任制對學科帶頭人和引進的青年人才都產生了一定壓力,壓力讓人才和團隊共同成長,每個團隊的成長又帶動學科的進步,最終匯成學院發展的不竭動力。
采取多種措施培育未來人才
      學院未雨綢繆,積極探索和采取多種措施培育未來人才,將“走出去”作為重要途徑。學院以科研項目為紐帶引領教師到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交流,支持教師參與國家層面的科研討論,為教師出國深造提供平臺。學院還嘗試選拔優秀碩士生組成“師資班”,送到國外名校培養。
      2010年,陳義學被學校送到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籌建國內第一個核電軟件專業研發機構。“到企業后能第一時間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迫切解決哪些問題,這對學校如何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教學能力至關重要,同時也可通過借鑒企業經驗提升對科研項目的管理能力,并有助于學校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對接,更好地實現校企共贏。”陳義學深有感觸地說。目前他擔任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軟件技術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負責國家核電重大專項“關鍵核電設計分析軟件自主化技術”等多個項目。核學院近十位青年教師有被派駐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工作的經歷,真正“走出去”與企業開展合作。
      目前,學院36歲以下教師約占70%。為更好地培養青年教師,學院對他們實施“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的“三化”工程。學院30多名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三分之一教師具有國外核工程名校博士學位,三分之一教師具有多年核科學與工程科學研究工作經歷。在此基礎上,學院讓青年教師放手承擔一些重大科研項目,培養他們全盤考慮科技問題的能力,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組建實驗室也是學院培育青年教師的重要途徑。80后陳濤負責的環境放射性取樣與監測實驗室就是在學院的支持下建立的。因為白手起家,既沒有人和設備,也沒有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學院給予了資金支持,并從校外請來專家指導,他僅用了四個月就完成了實驗室一期建設,并獨當一面拿下了二期建設。
      英才匯聚,砥礪前行,核科學與工程學院在“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育未來人才”的發展道路上步履堅定,成效顯著,為實現學校的“核電夢”書寫輝煌。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