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與資源的雙重壓力下,穩定、潔凈、高能量密度的核能,對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和降低碳排放有著重要的作用。日前,由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能源局主辦的“第三屆能源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政府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450余名專家圍繞“核能與安全”展開了熱烈討論。
發展核電是現實也是戰略的選擇
《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指出,我國計劃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在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看來,核電或為必然選擇:“核電是穩定、潔凈、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對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和降低碳排放有著重要的作用。要實現上述目標,大力發展核電在內的非化石能源,將成為我們現實的也是戰略的選擇。”
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相關研究和分析表明,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740萬噸、二氧化硫3.8萬噸、氮氧化物3萬噸。一臺開發的核電機組相當于新增森林面積4.9萬公頃。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正在利用核電,21個國家核電比例超過了10%。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說:“核電是穩定、清潔、高效的能源。發展核電,對保障我國電力供應,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帶動核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核安全是核工業發展的生命線
在核電的發展中,安全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專家們一致認為,核能發展應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二司副司長任宏軍說:“核安全是核工業發展的生命線,我們始終重視核安全、核應急、核安保以及放射性廢物的管理工作。”
任宏軍介紹,在核應急方面,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包括國家核設施所在省區市以及核設施運營單位在內的三級應急組織體系,制定并發布了國家核應急預案,有效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核安保方面,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預計將于2015年年底投入使用,不斷加強的核電廠實物保護系統,成為我國核電廠防止人為破壞、避免安全事故的重要屏障。在放射性廢物管理方面,我國在已建成的西北處置場、華南處置場的基礎上,正在統籌考慮積極推進核電集中地區新的處置場建設,為我國核電的快速發展解決后顧之憂。
劉寶華用“如履薄冰,一絲不茍”八個字來形容核安保工作,針對核電安全管理系統的改進和完善,他給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要科學規劃,把握核電發展的節奏,穩妥有序地發展核電;二是要確保設備和工程的質量;三是要加強技術改造,持續提升核電安全的水平;四是要深入開展核安全文化的建設,加強公眾溝通。
中國正在向核電強國跨越
就在2015年5月7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個示范工程在福建省福清市澆下第一罐混凝土,預計60個月后可并網發電。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俞培根說:“核電將成為高鐵之后的國家新名片。”他介紹,出口的“華龍一號”機組設備設計、制造、技安施工、技術支持均由國內提供,單臺機組需8萬余臺套設備,設備設計、技安等出口價格大概在3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出口30萬輛汽車。國內也可有200余家企業參與制造和建設,可創造10萬余個就業機會。近年來,“華龍一號”已簽訂了2臺機組出口合同,“我們正在與阿根廷、埃及、英國等近20個國家開展核能合作的洽談”。
今天,中國核電正朝著現代化、規模化、自主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從華龍一號到快堆和高溫氣冷堆,從設備研發到關鍵環節技術重大跨越,劉琦說:“中國將逐步成為世界核電的產業中心,實現從核電大國到核電強國的歷史跨越。”
(本報北京5月20日電 本報記者 齊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