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見派 發布日期:2014-09-19
電力供應“冰火兩重天”
截止2013年年底,國內發電裝機達到12.57億千瓦,人均裝機0.92千瓦。這個新數字是對之前快報數字12.47億千瓦進行了修正。
從1882年中國有電力開始,實現第一個1億千瓦裝機花了105年時間,第二個1億千瓦花了8年,第三個花了5年,第四個用了4年,以后基本上一年一個臺階。電網規模持續擴大,2013年年底全國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155.4萬公里,公用變電容量48.3億千伏安。從結構上主要是配網,110千伏及以下線路占總線路長度的65%,占變電容量的42.5%。
國外配網的比重一般大于主網。我國的電網投資結構是失衡的,配網投入遠小于主網。這和國情有關,也和重視程度有關。
無論是電網并網還是發電總裝機、全社會用電量、還是水電和新能源,國內電力行業的各項指標陸續成為世界首位。2013年全社會用電量是5.34億千瓦時,人均3935千瓦時。
現在國內基本上不缺電,但局部地區受電網制約和天然氣供應緊張影響。2014年電力供需總體平衡,部分地區電力富余,與局部供應緊張并存。今年海南和西藏缺電相當嚴重,而東北有2000多萬裝機送不出來。
核電和水電是解決能源問題核心
能源發展進入大調整大變革時期,既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又和世界的能源技術革命、能源市場和能源地緣政治正發生重大變化密切相關。能源需求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能源綠色轉型加快。能源安全問題更顯突出。油氣對外依存度未來還會提高,對外依存度超過50%是不是意味著能源不安全?什么比例安全還說不好,但進口渠道單一對能源安全很不利。
對電力系統來說,新的一輪風電、太陽能的大發展對安全帶來極大隱患。我們把這些能源叫做“優質能源劣質電”。它是環保的低碳的,但是昂貴的,對電力系統是不友好的。用戶需要的時候往往發不出來,不想用的時候又很多,所以需要別的調峰電源支撐。
能源發展正在進入生產和消費革命新時期。2013年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在對電力工業的發展態勢和布局帶來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帶。但是形勢也會發生變化。現在這些地區對煤電是嚴格控制的,以后是不是就不搞煤電了?新的近零排放電廠出現后,可能煤電又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長期靠行政、計劃、考核的手段是不行的。可能帶來的后果是,凡是考核的指標,就很容易出現水分,不考核的,就比較真實。
能源供給革命,關鍵是核電和水電,這才是解決十年內中國能源問題最核心的東西。水電和核電能夠做到全社會成本比較低,能促進經濟發展,做到用戶可承受,所以在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里,應該優先發展水電,大力發展核電。
大庫容量水電站不是越多越好
水電是技術成熟,成本較低的綠色發電,安全性、經濟性和靈活性都較高,要放在優先開發的戰略位置。要提高水電開發程度,向西南水電基地轉移,科學處理好移民安置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否確保2030年左右基本開發完畢?根據調研,2020年達到3.6億千瓦(67%)沒什么問題,2030年達到4.5-5億千瓦,開發程度超過80%,除西藏外水電資源基本開發完畢。
現在水電對生態影響最大的是什么?主要是引水式的發電。就是把一條河流的水攔蓄引水發電后,流入另一條河流,原來河流下游時常干涸。未來應該禁止開發引水式發電。過去的引水式發電,要根據情況逐步解決。此外,現在河流梯級開發立足于全部開發利用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對未來水電開發進行規劃,大庫容量的水電站不是越多越好。大庫容電站是需要的,但是對生態影響較大。在一些敏感地區,應該保持若干段生態河流,不再布局水電站,也是應該優先考慮的。比如西藏的水電資源技術儲量一億多千瓦,未來是不是一定開發到100%的程度?可能開發到50%就可以了。
還有經濟性的問題,目前水電開發成本已經大幅上升,達到0.4元、0.5元。但相對風電、光伏,水電的經濟性還是比較好的,而且水電對電力系統是友好的。要超前謀劃水電開發和規劃外送通道。戰略開發重點在西南水電基地和國際河流。科學規劃布局抽水蓄能電站和儲能設備。
核電也應該兩條腿走路
要穩步提高核電比重,加大開工投產規模,2020年應努力超額完成國家規劃目標、爭取達到7000萬千瓦,2030年達到2.0億千瓦,最終達到4.0億千瓦。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更重要的是加快體制機制的轉型,要從頂層重新設計。比如,安全唯一化、投資多元化、運營專業化、技術設計集團化、制造市場化、施工社會化、核燃料循環一體化等。現在的體制要想實現前面的目標很困難。
要規劃建設“東部核電帶”。盡快啟動東部沿海核電項目,穩步推進中部地區布局建設核電。此外要高度關注核電的小型化,小型核電可以建設在負荷中心,實現較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核電也應該兩條腿走路,大型化和小型化并舉。
風電和太陽能要控制節奏,優化布局中東部
風電、光伏是戰略選擇,對能源供應也是極其重要的,但是有個過程,也要考慮經濟可行性和承受力,需要綜合判斷。
風電和太陽能要控制節奏,特別是海上風電。
對于太陽能發電,光熱路線更有優勢。“三北”和西藏地區的集中式開發要優先發展光熱。因為光熱發電是有調節性能的。光伏發電除了額外增加儲能,不能滿足系統需要。而且“三北”地區,特別是西藏,非常適合開發光熱發電。
為什么要堅持分散與集中開發相結合?西北地區風電度電補貼大都超過0.2元/千瓦時,中東部地區度電補貼在0.09-0.17元之間,明顯低于西北部地區。不同度電補貼水平,導致社會資金更多流向三北基地,加劇了國家財政補貼困難,又因外送通道能力導致棄風。分散開發具有比較優勢,減少電網投資能同步,就近上網易消納。
風電未來還是要盡可能布局在中東部,不夠的再布局西部,這是最經濟的方式。光伏發電采取了這個策略,但也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加快解決。
2020年的目標是風電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7000萬千瓦。2030年目標是,風電3.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3億千瓦。未來太陽能發電的最終規模可能要大于風電規模。
新能源發電要“五能”
積極有序發展新能源發電,分散和集中開發相結合,提高新能源發電質量和開發利用程度。切實提高新能源發電發展質量,要實現“五能”:
1財政能支撐:開發目標能得到國家財政可持續補貼。2011年以及以前還有幾十億的補貼資金沒有到位。
2電價能承受:實現開發目標所需的電價上調幅度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所承受。
3系統能消納:堅持分散與集中相結合,近中期以分散為主。特別是東北地區,2015年前嚴控所有電源項目核準開工,消納現有發電能力。
4成本能下降:要加快降低建設成本,逐步減少財政補貼,提高競爭力。
5技術能自主:打造有國際競爭力清潔能源發電裝備產業。
天然氣發電要以分布式為主
天然氣發電清潔,但是太貴,所以應該以分布式為主,原則上不再新建大型天然氣純發電項目。分布式的優點是能效大幅提高,經濟性好。由于分布式的利用效率高,即使裝備價格比較高,綜合起來,比大型化的要便宜。更重要的是,分布式是和用戶直接掛鉤的,適合與商業電價比較,這樣就有價格優勢了。另外也要有序發展大型的調峰機組。
考慮到天然氣發電的環保價值,每度電增加0.17元。目前天然氣發電成本遠遠高于煤電,也高于風電,甚至高于“三北”地區送過來的風電。現在天然氣發電的大致價格在每度電0.9元左右,存量氣的價格會低一些,但是存量氣明年價格也要調整到位。現行價格體系下,相對燃煤機組發電,2020年天然氣發電規模達到1億千瓦時需要補貼760-880億元。目前天然氣發電的補貼主要以地方負擔為主。天然氣發電規模要與各省區財政補貼能力直接掛鉤。要加快制定全國統一的天然氣發電價格補貼政策,由各地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電網需要支撐電源,煤電要適度發展
未來如果沒有重大的能源技術革命,煤電的基礎作用還是存在的。
煤電要著力于“三提高”:提高電煤占煤炭消費的比重。提高煤電大基地大通道建設程度。結合14個大型煤炭基地、9個大型煤電基地,實現輸煤輸電并舉。提高煤電準入標準,首先是提高能效標準,要求新建機組煤耗低于300克。還要提高排放標準。解決同等的排放量問題,近中期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散直接燃燒的煤炭上,投入是最低的,代價主要在于政策執行的難度,加上對現有居民的補貼。
從長遠來講,煤電需要推行近零排放。未來環保技術成熟后,成本會降低。東部地區的三個主要經濟帶,以后是否還需要發展煤電?現在是禁止或嚴格控制新建的,除非等容量替代。我的觀點是,未來需要適度發展煤電。電網需要支撐電源,但規模要嚴格控制。
各地不應盲目“煤改氣”。煤改氣后,大幅度提高了電價水平,地方財政負擔很重,也增加了市民負擔。而且現有的煤電技術,完全可以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負荷比較平穩的供熱機組,如果用近零排放技術改造,每度電成本只增加0.015-0.02元,比煤改氣一度電增加0.25-0.3元,要經濟的多。
要適應新常態,保持平常心
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電力工業要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舊常態的特征是經濟增長持續高速,高儲蓄-高投資驅動,人口紅利巨大,對房地產的依賴,扭曲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等。這種形態是難以為繼的。人口老齡化,被撫養人口上升,人口紅利在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從資本投入看,高儲蓄-高投資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隨著儲蓄率的下降,可用于投資的資金減少。隨著和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的拉近,技術繼續進步變得緩慢,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也短時間難以大幅提高。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中國經濟轉向新常態的重要因素。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強調能源技術革命。他認為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新技術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強大基礎。《經濟學人》2012年4月21日的封面文章,強調數字化制造和新材料的應用。此外就是德國政府發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應該把三者結合起來看,不僅是互聯網和可再生能源的問題,也包括數字化制造和新材料,是綜合性的概念。比如3D打印技術,一方面使得依靠人力大大減少,而且是節能的,節約材料的。不僅是生產方式大變革,也是組織形態的變革。這種變化就會影響各國在全球工業體系中的分工和地位。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很有可能在制造業中再度領先,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制造業可能會喪失優勢。
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有關系的另外一個因素也很重要,就是制造業的回歸和全球經濟再平衡。這對中國經濟影響非常大,也是中國經濟轉向新常態的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發達經濟體認識到長期以來的外包政策和國內產業空心化的重大影響,呼吁重新回歸制造業。全球經濟再平衡,也意味著對之前經濟失衡發展的矯正。而且制造業的回歸也促進再平衡的加快,也意味著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減弱。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增速“換擋”現象,這是新常態的第一個特征。不少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速都是從8%以上直接切換到4%左右。中國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國土面積大,地區間發展極不平衡,有非常大的縱深,可以容納經濟轉型,所以經濟增速下降比較慢。
新常態的第二個特征是結構要優化,要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在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成為主體。消費需求成為需求主體。新常態下,服務業比重上升是長期趨勢。這種情況下,傳統產業要經歷痛苦的過程。結構調整在所難免。新常態的第三個特征是從發展動力來看,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轉型是長期過程,要不斷創新。新常態的第四個特征是,過去在高速增長期掩蓋的潛在風險,到這個階段逐步顯現。
電力工業六個大勢
大勢1:能源發展以電力為中心越來越彰顯。以前一直說,能源發展是以煤炭為基礎,那時大家對以電力為中心還有異議,但是今天這種共識越來越大。主要原因是:轉換為電能是清潔能源開發的基本形態。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能有效推進節能減排。比如,以電代油。提高電煤在煤炭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是提升能源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的核心舉措。
大勢2:用電需求增速進入“換擋期”。“十五”、“十一五”時期是工業化中期的前半段,用電增長很快。但2014年形勢不太樂觀,8月份估計是負增長。(這個預言已經證實,9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502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5%。)“十二五”用電增速是7%左右,“十三五”期間會下降到5-6%之間,到2020-2030年會變成3-4%。2030之后,我們判斷是個飽和的拐點,全國用電基本進入飽和期,用電量增長在1%左右,甚至更低。這和經濟發展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六大區域的增長形態不一樣。比如,東北的用電增長速度一直很慢,到2020年以后,有可能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地區會逐步下降。東部從2005年左右開始,無論經濟還是用電,都進入拐點。西部開發經過五年的培育期,2005年后開始發力,西部是用電增長的領頭羊。
大勢3:電力結構的綠色化轉型加快。去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占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電源投資占總投資比重上升到75%。但這么快這么大比例對不對,需要打個問號。2030年后全國不再新建燃煤電廠,新增電力需求全部由非化石能源發電或天然氣發電滿足。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達到62%,發電量比重超過60%。煤電還是基礎,裝機占30%多。這是比較中庸的預測,也有更激進的觀點。
大勢4:電力空間布局調整加快。這種調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最近幾年在加速。大型電源布局從東部、中部加快向西部、北部轉移。西部裝機比重2013年達到33.5%,而用電比重僅占25.5%。常規水電,基本轉移到西南、西北水電基地。煤電,向西部、北部煤炭基地轉移。核電從沿海向內陸輻射等。
大勢5:電力發展形態調整加快。在發展態勢上,集中和分散結合,大中小結合。大的是好的,傳統能源發電繼續沿著大型化、基地化發展,能更好的實現節能減排和提高經濟性。小的是美的,客觀需要和出現了小型化、分散化、分布式發展形態,同樣更能提高轉換效率、經濟性和安全性。未來“大的”數量少但規模大,“小的”數量巨大但規模小,更多是雙向流動,對電力系統影響大,客觀上需要智能電網。
大勢6:互聯互動加深,新型商業模式加快出現。用戶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需求逐漸明顯。從電力系統到用戶的單向流動到雙向乃至多向流動。用戶側引入競爭,大用戶直購電到用戶選擇權。個性化需求驅動產生商業新模式和新型運營商。比如,電動汽車、儲能、分布式能源、微網、非電需求……未來會出現家庭分布式儲能,解決了用戶的權利問題。
發展智能電網成為必然:只有科學有序的推進中國特色的智能電網發展,才能更好的實現電力系統與廣大用戶的互聯互動,才能為新型商業模式提供基礎平臺。沒有智能電網是很難實現的,比如分布式光伏發電,如果再大規模發展,現有的配網是難以承受的。
“推動制度創新,對現實的中國在新的時期,是極其重要的。實際上,最關鍵的是推動能源體制革命”。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當體制機制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障礙,并且逐漸加劇的時候,不改革不行了。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講話整理)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